上外教师云端集体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上外举办首期“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工作坊
7月17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首期“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工作坊以线下主会场和线上分会场相结合的形式在虹口校区会议中心举办。首期工作坊由学校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以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为主题,主要聚焦如何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学校各本科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与主管教学副职,开展“三进”试点工作的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课程思政领航团队、领航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教务处副处长王会花及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共计 114 人参加工作坊。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姜智彬主持,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出席工作坊并发言。
姜智彬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第一卷、第二卷翻译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近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本发行,学校以此为契机,举办“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通过“三集三提”的形式,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各专业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找准教学难点;集中培训提素质,提升教学水平;集中备课提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宝珠作了题为《以逻辑分析促进价值引领——以解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例》的报告,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篇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方面详细解读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她以“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知识点为例,列举“新常态”、“中等收入陷阱”等案例,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认识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理解我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她认为,课程思政要坚持“1个根本、2个融合和3个步骤”:通过融合掷地有声的“思政课程”和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了解并挖掘课程相关思政内容、有机引入关键性课程思政要点、拓展和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文臣以《中国话语与文化自信》为题,对《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文化相关篇章进行导读。他通过辨析“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主观的精神产物,它具有价值立场,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有完整的价值形态。他指出,在这些一个个“关键词”的学习、比较中,学生才能逐步建立起“中国话语与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各高校学生的回信所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立志高远,鼓起勇气承担起当代青年的责任,将“中国话语与文化自信”通过新时代的媒体和网络途径传播出去。而教师则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铸魂育人”作为行动自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英语学院教师肖维青作了题为《“治国理政”进教案,开启思政“云课堂”》的报告,她围绕所授课程《汉英翻译》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如何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的两个片段引入课堂。她强调,翻译诸如“金融危机”“强权政治”“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时政高频词,要注重翻译的专业性、严谨性、与国际惯例或官方译法保持一致性,要在翻译中体现出中国主张; 进行典籍翻译时不能简单地将“用典”翻译出来,而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结合上下文,捋清思想源流,连通历史现实,将典故要说明的问题翻译出来。她认为,“课程思政”具有两个特质:一是贯穿全程,即课程思政教育应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二是隐性教育,即课程思政教育应如盐溶入汤般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实效。
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作了题为《“三进”试点工作谈:多语口译教材编写》的报告,分享了高翻学院多语口译教材编写的经验。学院教师学习并梳理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一个中国梦”“两个布局”“三个转变”“四个全面”“五大理念”,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到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当中。学院已启动编写10册“三进”教材,教材编写工作在官方译者如外文局总翻及各语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序推进,目前大部分已进入编辑修改阶段,涉及中英、中阿、中德、中俄、中法、中朝、中日、中西等8个语对。学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20余门次课程中,涵盖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通过小测、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吸收和消化相关知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院拟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其他院系、部门,形成多学科联动的工作局面。
德语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常务副主任谢建文以《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为题,分享了德语系的“三进”工作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他介绍道,德语系自2017年起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三进”工作奠定了深厚基石,现已形成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和常规,以第二课堂为延伸和拓展,两相融合的“三进”试点工作格局。“三进”工作开展至今,德语系已有7门课程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十九大报告》《中国关键词》等理论文献的中德版本纳入课堂教学和思想讨论范畴。下一阶段,德语系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设面向研究生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专题研究》专题思政课。第二课堂以开展读书小组活动为主线,辅以专题党课和时评文章撰写。读书小组精选马恩德文原著,参照相关译著,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态度、“交往与生产”主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是一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工作,将外语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有机融合,是坚定广大师生理想信念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理应由外语院校先规划、先探索、先落实,这也是时代赋予外语院校的重要使命。他对学校“三进”试点工作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三个处理好”的展望:一要处理好“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关系,通过全面的、客观的视角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并挖掘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厘清什么该继承,什么该抛弃,知道为“扬”,为何“弃”;二要处理好“知己”和“知彼”的关系,既要正确地向世界表达中国立场,又要了解“他者”是如何用话语评述中国的;三要处理好“真”和“美”的关系,如何学习知识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既要传授真理,也要带领学生体悟生活的美好,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校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全国三所试点高校之一,自2019年12月以来在制度方案实施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教材内容更新编写出版、师资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多语平行语料库和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学校在今年 “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第一时间召开会议,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同时,及时安排部署方案调整,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号召各参与单位和教师凝心聚力、克服困难,共同努力确保“三进”试点工作有对策、有实效、有保障。
“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是学校综合推动“三进”试点工作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将于2020年秋季学期继续举办系列工作坊,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多语种版本内容有机融入到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工作方方面面当中,以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引导师生群体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学校“三进”试点工作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回看指南.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