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条美丽河道托起生态崇明

20.05.2015  11:03

据《劳动报》报道:生态崇明,美丽在水。林木葱茏离不开水,百鸟翔集也离不开水,绿色农产品更是离不开水。

拥有17278条河道、总长度逾万公里的崇明,镇村级河道遍布全岛,就好比人体身上的“毛细血管”,是崇明生态岛指标的最佳晴雨表。

多年来,崇明对这些乡村中的“毛细血管”清理十分重视,通过10年来的不懈努力,生态已经成为了崇明最靓丽的一张名片,其中良好的水环境功不可没,生动演绎了“水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态理念。

        10年行动坚持不懈

崇明地处长江口,长江水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淤积于此逐渐沉积。实测显示,崇明各级河道每年淤积厚度约10至14厘米不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疏浚,农业灌溉就成了大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水量的减少将导致水污染浓度增加。同时,污染物伴随淤泥中有机物的腐烂,又会形成河道底泥的再次污染,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一旦受污染的水体被应用于农业灌溉,农作物品质将大受影响。

同时,由于从前工农业生产排放、生活污水排放等人为原因,水资源严重受损,水生态循环遭破坏,造成水质下降、水景观不佳、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一系列问题,镇村级中小河道更是重灾区。崇明水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

10年前,崇明开始实施了“万河整治”三年行动,完成河道整治近5000条;2009年,作为“万河整治”的延续,又实施了“村沟宅河”两年行动,再完成村级河道整治4000余条(段);2011年至今,开展了“生态河道整治”及“中小河道养护”行动,生态岛的水环境终于得以改善,“水清、面洁、岸清有绿”的风景线初成规模。

崇明县农村水利管理所所长张利东告诉记者,自去年开始,市里对崇明河道整治的资金投入再上一层楼,“除了征地、动拆迁的资金由县里自筹外,其他费用的大头都能得到市级资金的帮助。如镇村级河道的疏清,通常是7年一个作业周期,以前市里的帮助资金是全部费用的30%,从去年开始则上升到了90%,这样的政策让我们基层的工作干劲更足了,当然担子也更重了。

        保洁管理做到全覆盖

绿色的水葱和菖蒲、红黄的美人蕉、黄绿的芦苇……河道旁各色水生植物争艳斗芳,坡岸上的小花草泛着嫩绿,清洁的水面上水鸟低翔。在采访中,这样的一幅幅画面不时映入记者的眼帘。可殊不知,这些舒心怡人的景观河有的当年还是黑臭河道。这一切变化,离不开3000名崇明各级河道保洁员的付出。

记者了解到,各级河道保洁员是通过“百人千人及万人”就业项目平台进行配置的,各级保洁社现有335名市县级河道保洁员和2636名镇村级河道保洁员,配以保洁船只、巡逻艇和垃圾装运车,保证了河道保洁管理的100%覆盖率。而全新的每季度一次的第三方考核办法,即建立由县人大代表、政风行风监督员、市民巡访团成员等社会力量形成的第三方考核数据库,在每季度考核前,从库中随机抽取3-5名考核人员对各乡镇考核进行评比和排名,保证了科学的奖惩机制的实施。

宋朝著名思想家朱熹曾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崇明今天17000余条大小河道“清如许”的美丽环境,正是因为有了全县3000多名河道保洁员的这一“源头活水”。

        多管齐下利好频出

事实上,“生态崇明、美丽河道”,仅仅依靠水利部门一家之力远远不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成崇明河道的主要污染源还有来自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水产养殖中的消毒处理和家禽家畜养殖户对粪便的处理等。

对此,崇明县农委出台了持续推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相关举措,其中减量使用化肥、农药是当务之急。县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全年种植绿肥21.6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30万亩次。通过对年度计划的全面分解、落实,确保商品有机肥和环保农药推广任务的顺利推进,并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推广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减少化肥使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顺利完成了减量目标。

针对中小型不规范养猪场造成河道污染的现状,县农委和县环保局联手制定了《崇明县农村中小型不规范养猪场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治理对象、治理任务、时间安排等要求,目前在部分已经实施的乡镇取得了治理阶段性成效。

在崇明全面推进第二轮农业生态项目的规划中,记者看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将达到32万亩次,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林业建设、规模化畜禽场减排、“三品一标”认证等工作,加强农药、肥料、种子等农资市场监管,加大对高毒禁用农药的查处力度……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极大地利好水利、利好百姓、利好崇明生态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