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探索“七个一”服务模式 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看得见、跑得快、管得住”

27.05.2018  19:11

  近年来,贵州省以推动“互联网 政务服务”为契机,以解决公共资源交易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为导向,构筑全省“一张网络覆盖、一套流程交易、一个规则主导、一库专家共享、一证全省通用、一省数据汇聚、一线风险防控”的“互联网 公共资源交易”的服务模式,形成了“人在干、数在算、云在转”的大数据智能化服务监管新格局,让交易行为看得见、交易进程跑得快、交易市场管得住。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全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完成交易项目51273宗,交易金额16555.8亿元,为国家节约和增值资金292.85亿元;全省单个项目在场交易时间平均由45天压缩到25天。平均日交易量14亿元。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张网络覆盖
  在完成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整合的基础上,建成并成功运行全国首个覆盖全省的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横向与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动,纵向与全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联通,汇聚共享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发布国家及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全省各类招标、采购、挂牌、拍卖公告公示;全面展示所有入场交易项目的全过程、全节点工作进度及风险点位信息;全面公开平台管理规则、交易流程、服务承诺、工作标准;全面公示交易企业诚信信息、评标专家、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工作履职信息。目前,贵州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共入库法人主体信息37230条,累计交换数据3100万次,发布各类交易信息179421条,汇集业务数据、日志数据7.84亿KB,文档性附件330GB,访问量达1720万次。


   二、完善交易制度体系,实现“一个规则主导
  从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入手,进一步完善交易制度,为实现一个标准监管、一把尺子考核提供了基础。一是框定入场范围。重新修定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项目交易目录,将交易种类由139项扩展至207项,把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交易、药品(高值医用耗材、二类疫苗)集中采购、特许经营权招拍挂等所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行政资源纳入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交易;二是开展规则清理。先后进行三轮次的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和全面清理工作。通过清理,保留(继续有效)的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31件,需修改的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76件,废止的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47件,清理失效的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5件,形成统一的制度规则清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完善制度体系。在制发《贵州省招标投标条例》这个总纲的基础上,围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管理、远程异地评审管理、专家评审费用发放、电子化交易流程、场内交易异常情况记录等要求,配套出台了制度和规定30余项。


   三、固化交易关键节点,实现“一套流程交易
  制定印发《贵州省电子交易流程及互联互通系统建设方案》,对全省207项不同交易方式的公共资源交易流程、节点、标准进行统一和固化。一是统一交易流程。对全省建设工程招投标流程、政府采购流程、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统一标准,使全省31个交易平台、1820个各类交易要素节点按标准操作,为各交易环节工作效能的分段管理及全面监控奠定了基础;二是统一交易细则。制定印发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系统操作细则,固化流程节点,修改和统一交易平台数据接口54个、工作节点441个、数据项2031个,实现全省31个平台电子化交易系统操作规则的整齐划一;三是统一工作时限。对项目入场、咨询受理、公告、文件核验、投标报名、场地预约、专家抽取、保证金缴纳、开标评标、项目出场、交易证明书办理等1820个各类交易节点工作时限进行再次压缩,各类交易节点工作时限平均压缩率达30%,项目在场交易时限缩短10%。


   四、打破CA互认壁垒,实现“一证全省通用
  建成全国首个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数字证书交叉互认系统,做到数字证书省内跨区域、跨系统、跨平台无障碍登录,最大限度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一是办理程序全面简化。市场主体只需登陆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网上注册一次企业信息,即可办理任意一个在不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提供数字证书服务的企业的数字证书,全省各交易平台自动同步共享市场主体信息及数字证书信息,网上在线完成跨区域、跨系统、跨平台的注册核验,数字证书平均办理耗时由原来的24小时缩短到1小时,互认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缩短到10分钟;二是交易效率大幅提高。市场主体使用同一张数字证书即可直接登录全省任意一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缴退保证金、下载招标采购拍卖文件、上传投标文件、预约交易场地、抽取评标专家、开标、评标、交易证明书办理的全流程交易工作,每年可为参与交易企业节约直接经济成本3000余万元,最大限度节约了参与企业的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三是数字证书全面瘦身。目前,贵州全省4家CA数字证书公司、6家电子签章公司所发放的65322个数字证书已实现在全省各级电子交易平台上的跨区域、跨系统、跨平台交叉登陆,累计交叉登陆达45余万次,数字证书“瘦身”率达达67.8%,为市场主体节约资金1.7亿余元。全省数字证书服务公司的竞争由垄断经营向比服务、比效率、比质量转变。数字证书单把年度服务价格平均下降250元,以已发放的65322个数字证书计算,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约1630万元。


   五、探索智能监管模式,实现“一省数据汇聚
  建成并运行全国首个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围绕“数据理政、数据监管、数据服务”三个主题,运用海量的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探索,形成“人在干、数在算、云在转”的大数据智能化服务监管新格局。一是监测市场交易主体违规风险,规范交易行为。建立交易行为关联度大数据分析模型,还原和捕捉招标人、投标企业、代理机构等市场交易主体“陪标”、“围标”、“串标”痕迹。2017年以来共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问题反映报告64份,协助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交易违法违规行为12个;二是综合分析评审专家履职行为,提高评审质量。围绕评审专家打分的倾向度、离散度、偏离度,建成评审专家行为风险度查询系统,筛查评审专家不规范行为,综合展示评审专家履职能力的强弱及行为的规范程度。2017年共向省评管办上报评审专家违规情况报告21份,处理评审专家12人次,大数据手段助推了评审专家的管理由“软警示”向“硬处理”的转变;三是管控投标项目主材价格,节约政府资金。打破数据孤岛,汇聚市场价格、政府指导价格及交易中心场内中标价格数据,建立工程建设主材投标价格合理性分析模型,对异常投标报价进行自动筛查预警,管控主材价格,为行政主管部门跟踪监督和项目评审专家的规范评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的工程建设项目节资率为3.4%,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精准反映交易平台服务人员工作绩效,管住权力任性。依托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实时对各级交易中心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效留痕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实现对工作人员工作绩效的自动预警、自动评估、自动展示、自动检索和可溯化核查,用大数据考核实绩,奖优罚劣,规范行为。2017年,全省单个项目在场交易时间平均由45天压缩到25天(内含法定20天项目招采公告期、3天交易结果公示期);五是分析市场主体交易活跃程度,优化市场竞争生态。对全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活动的积极程度进行分析,形成市场活跃度指数,辅助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交易平台精准规范管理。2017年,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4152个市场主体活跃在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新增企业数量13781个,活跃度指数为15.69,接近最高指数18,达到了2016年以来的活跃度峰值。


   六、全面推行电子交易,实现“一线风险防控
  推行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实行流程驱动,环节闭合,自动存储,可查可溯。实现了“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切实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全程电子化运行。全面推进项目交易电子化交易进程,实现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8类交易方式的全电子化运行。同时以交易流程为主线,对全省各类交易项目从项目入场、公告公示、专家抽取、开标评审、项目出场等各环节作了三级风险分类,实行分岗查险、分险设防、分级预警,并全流程展示风险等级、表象形式、防控措施,形成了以公共资源交易流程为主线,以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岗位腐败风险防控为保障,三线合一、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监督制约防控体系;二是实施远程电子竞价。将全省矿业权、排污权、陈化粮、广告牌位、法院罚没物资等特种类公共资源项目全部纳入远程电子竞价,实现了从注册、报名、保证金交纳、限时竞价、成交确认的全过程远程网上运行,竞买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项目的整个交易过程,大幅降低了参与成本,既增加了社会知晓面和竞争参与度,又有效解决了传统现场交易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和相互串通等弊端。例如,2017年1月,贵州省织金县猴子沟铝土矿普查探矿权挂牌出让,起始价为66万元,有5个意向竞买人参与竞买,经过245轮次的激烈竞争最终以6096万元的价格成交,增值率达9136.36%。目前共完成各类电子交易项目327宗,交易金额达155.94亿元,增值资金达4.5亿余元;三是远程在线电子监督。依托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开发运用了远程电子监督系统,为各级行政监督和综合监管部门适时对项目进行远程智能化跟踪和监管提供电子通道。监督人员可实时远程调看权限内全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现场音视频,调看评审现场专家评分情况,对入场交易项目整个交易流程节点实时监督,第一时间掌控项目交易运行情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有效弥补监督部门监督力量不足和监督手段单一等问题。


   七、开展远程异地评审,实现“一库专家共享
  整合建立全省统一的评审专家库,在此类基础上建成了全省远程异地评审系统,全面推行远程异地电子评审,实现“交易全程在线、信息全程共享、操作全程留痕”,斩断项目评审中的“人情网”。一是整合评审专家库。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整合全省分散的招标代理机构自建专家库、房建市政专家库、政府采购专家库、水利工程专家库等各类专家库,建立全省综合评标专家库,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了专家管理、考核、准入及退出等机制,实现了多库专家合一的目标;二是全面开展远程异地评审。2016年1月,依托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了远程异地评标系统。从全省综合评标专家库(共9000余名)中随机抽取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评审专家,即可就近在当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省内任意一个交易中心发起的交易项目进行远程异地同步电子评审,切实解决了各市(州)、县专家种类不全、分布不均,评标专家评人情标、打人情分等问题;三是推进远程异地评审规范化进程。2016年12月,配合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制定印发了《贵州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远程异地评标管理暂行办法》,全省远程异地评审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目前,全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房建和市政类远程异地评审项目158宗,交易金额达121.37亿元。经统计,远程异地评标的节约率较本地评标节约率提高30%。 本文来源:中工网 作者: 责任编辑:姚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