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术前8至12小时禁食禁饮?循证护理实践打破“一刀切”
长久以来,“术前8至12小时禁食禁饮”一直是围手术期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但过长时间禁食禁水,会导致患者出现脱水、低血糖等不适,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这对矛盾如何解决?近日召开的“2017复旦大学循证护理论坛暨第一届JBI亚洲地区循证卫生保健大会”上,专家以这一典型案例为线索,探索循证护理的实践与临床疗效的提升。
什么是循证护理?上海市循证护理中心主任、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教授介绍,“循证护理就是科学证据与临床问题、专业判断、患者需求密切结合,寻找科学有效护理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突破口。”她形容,“当科学证据与临床判断碰撞时,思维的‘火花’会激起临床护理骨干们极大的专业关注度和创造力。”
再以术前禁食禁饮为例,禁食禁水的时长,是否有理论依据?时间是否可以缩短?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临床护理人员开始思考传统护理技术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依照循证护理方法指导,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针对“术前禁食禁水”这一问题,查找国内外权威指南,将“术前2小时可饮无渣液体、术前6小时可摄入清淡饮食、术前8小时可进食普通饮食”的最新证据引入临床实践,使肝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禁食时间从14.49小时缩短到13.06小时,禁水时间从12.94小时缩短到2.75小时。目前,实践已有300多名患者受益,并将推广至更多的临床科室。“这是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牵头开展的证据临床转化项目之一。”胡雁教授说,“利用循证的思路,将最新研究证据引入临床实践,可大幅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护理质量。”
据悉,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大陆首家循证护理研究机构,并于2014年成立上海市循证护理中心。十余年来,中心借鉴全球循证实践模式与证据资源,结合我国临床护理实践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培养循证护理人才,推动证据资源传播,促进证据转化与应用。
自2011年起,合作中心牵头各家附属医院,先后开展了103项证据临床转化项目,转化项目从静脉输液、导管护理、跌倒预防、压疮处理、院内感染控制等护理基础实践,到重症监护患者眼部并发症处置、意外拔管预防、急诊患儿发热管理、产后母乳喂养及疼痛管理等专科护理技术,再到肿瘤患者的症状管理、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等延续性护理工作,取得显著实践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大学10家附属医院共有1200余名护士参与其中,97%的项目改进了护理程序或流程,94%的项目改善了护士依从证据的知识、技能和行为,60%的项目提高了患者的知识,28%的项目改善了患者结局,超过2000名患者由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