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正式出梅 7月上旬平均气温比往年低4.7℃

13.07.2015  09:32

  台风“灿鸿”离开了,困扰申城近一个月的黄梅天也走了。今天,上海正式出梅,未来四五天都将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上升,周初最高气温在33℃-34℃。巧合的是,今天也是“三九伏天”首日,不过近期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极端高温天气还不易到来。

   未现35℃以上高温

  昨天,随着今年第9号台风“灿鸿”的主体远离本市,上海风雨明显减弱。昨天下午,申城的天空恢复宁静,阳光和煦、白云朵朵,气温回升到29℃,体感舒适。台风离开后,随着热带系统的北上,大气环流形势发生调整,申城转受弱高气压控制,近期长江中下游一带无新的雨带建立,终于宣告了梅雨季的结束。今年梅雨期的特点是:梅雨期略长、降水明显偏多,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本市今年梅雨自6月15日开始到7月12日结束,梅雨期28天。气象资料显示,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日为6月17日,平均出梅日在7月10日,梅雨期平均23天。今年梅雨期降水量总体也偏多。徐家汇观测站总降水量为441.8毫米,几乎为常年平均的2倍。梅雨期间的暴雨或大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6月15日-16日、6月26日-28日、7月1日和7月11日。

  本市梅雨期间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7月上旬平均气温22.8℃较常年同期27.5℃大幅偏低。其中,7月6日的日平均气温更是创历史同期最低。今年梅雨期间未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接下来降水仍略偏多

  去年,申城出梅和入伏赶在了7月18日同一天,有趣的是,今年的出梅和入伏又撞在了7月13日。按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今年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了5个庚日,因此中伏为20天。具体今年“三伏天”来说,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共计40天,比去年多了10天。不过,伏天长短和上海当年的炎热程度、高温日数的多少并没有对应关系。

  老话说“热在三伏”,所谓“”即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盛夏正式开启。不过,今年入伏之初体感虽热,但不至于酷热。周一到周四,申城将出现连续的晴好天气,以多云为主,今明两天最高气温也应入伏之景冲向33℃,周三、周四也在30℃以上。周五到周日回落到28℃-29℃。

  气象部门表示,预计接下来的盛夏季节,本市降水将略偏多,气温接近常年水平。

   上海梅雨之“

  在有记载的梅雨记录中,上海入梅最早的是5月22日,在1936年;入梅最迟的是7月9日,在1982年;梅雨量最多的达814.8毫米,在1999年;梅雨量最少的仅11.9毫米,为1902年。另据历史资料统计,1951年以来,上海梅雨期持续天数最长的是59天,为1954年6月5日至8月20日;持续天数最短的仅3天,属“空梅”,分别为1958年和1965年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