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档案馆征集到一批家庭历史资料

28.03.2019  00:01

2019年年初,静安区档案局(馆)长陈凌一行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征集到一批珍贵的家庭历史资料(物品)。

静安区档案局(馆)长陈凌(左)与冯新为教授(右)

这批历史资料(物品)的主人是冯新为教授,冯教授青少年时期在上海闸北、静安寺地区生活,一家五口风风雨雨经历了淞沪抗战、上海沦陷、上海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始终保持本色、勤奋刻苦、相亲相爱,不忘报效祖国,是动荡年代里上海普通工薪家庭努力求生、求知、求上进的典型例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年,冯新为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在校期间,曾师从裘法祖(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述祖(病理学家,中国寄生虫病病理学的开拓者)、杜公振(著名微生物学家)等名师,同届85位同学中,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和夫人吴佩煜、麻醉学著名专家金士翱夫妇、放射科著名专家郭俊渊夫妇、心血管内科著名专家冯克燕等。毕业后,冯新为在同济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现长征医院)内科工作,曾参加上海郊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1955年后在武汉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免疫学教研室工作,主编高校全国教材《病理生理学》1~3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区档案馆本次征集到的资料(物品)内容丰富真实,时间跨度近百年,包括:家庭老照片、家庭记账本、初中到大学的成绩单、冯父用过的竹箫、冯母从上海寄出的400多封家书、冯教授为父母作的传记手稿、各类奖状证书……大部分保存完好,实属难得。

1930年代母亲给冯新为的赠言

1950年代冯家合影,后排左二为冯新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家庭故事里都存着深深的地方特色、时代痕迹和国家烙印。近百年大浪淘沙,留至今日的都是珍宝。今年正值建国70周年、毕业70周年,冯新为教授心存故土,慷慨地把珍藏多年的历史资料赠予静安区档案馆,并寄语档案馆用最好的方式保管和利用好历史资料、用真实的故事教益后人。

● 对话冯新为

静安档案:冯教授,您珍藏多年的家书、家庭记账本、老照片等,可以说是一套丰富的家庭档案,您是如何保管它们的?为何决定把这些历史资料捐赠给静安区档案馆?

冯:我认为这些资料表现了一种深深的爱心,十分可贵,不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所以我非常珍视。想一切可能的办法把它们珍藏,复印精装起来,关于我母亲的传记《懿德长存》我复制了2份,分别寄给我的两个哥哥保存。我现在年事已高,我认为奉献给静安区档案馆是这些文物最好的归宿,我父母的在天之灵也会高兴,也解决了我多年的一桩大心事。

静安档案:从您的家庭档案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家庭近百年的生活,更有亲情的余温、时代的面貌,对如何发挥好它们的教育作用,您有何想法?

冯:我希望有更多更多的人看到它们,从中汲取教益。希望静安区档案馆以最好的方式,让它们长期展出。

静安档案:您阅历丰富,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时代交替,当过医生、教师,到过军旅、农村,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还坚持写作,您觉得您那一代人身上有何时代特征?现在的青年人应该如何继承发扬?

冯:我的二哥冯勤为常说到一句名言“生命在于奉献”(Life is to give)。现代人的一切物质享受,无一不是由无数先贤的“奉献”所赐予的。这些先贤们有事业的雄心,甘愿吃苦耐劳,终于取得可喜的成果,让无数人来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我们这一代人中,有如此境界的人真还不少。

最近有一位研究生对我说,许多现代青年人都“太物质”。他们聪明能干,学业成绩也优秀,但是他们大学毕业后所一心追求的是“物质享受”——汽车、洋房、温暖幸福什么都不缺的小家庭。这也不能说不好,真还算不错,令人羡慕的。可是他们的人生哲学是“生命在于索取”(Life is to take),他们没有事业的雄心,不肯吃亏。试问,这样的人能为人类作出贡献、为他人谋取幸福吗?从高标准来说,这些人不应当感到惭愧吗?根本的差别在于“人生”究竟应该“奉献”还是要“索取”。

静安档案:听说您一直勤耕不辍,至今还在参与校史、院史的编纂工作,可以说也是我们档案史志工作的半个同行,想听听您对此项工作的感想,您对档案人有何寄语?

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的就是历史。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史实,对后人和人类都有教益、鉴戒的作用。档案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因而也必须完全真实,绝对不容许一点掺假、伪造。无论是好的、坏的、香的、臭的,都要以其“本来面目”,放进神圣的档案袋中。我相信,静安区档案馆一定能做到,而且早已做到。

冯新为,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著名专家,1923年出生于上海, 1949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49~1955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内科讲师。1956~1991年任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免疫学教授。1981~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免疫学和血清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1991年退休。在医疗、教学、科研、著述、人才培养、医学科普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静安区档案局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