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全国两会委员积极履职议国是

16.03.2017  15:37

    2017年3月3日到16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副校长钱锋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我校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教授与会,并就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优化能源产业结构、试行建设河网环境数据观测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健康发展等问题提交了相关提案。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以及新华网、央广网、澎湃新闻等媒体原发了近30篇报道。


【中央电视台】工科教师不应单纯以论文论高低



【新华网】代表委员建议提升工程师培养质量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仇逸、何欣荣)工科学生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工业流程的了解……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针对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亟待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有效提升工程师培养质量,更好适应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组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90%的受调查者认为,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院士指出,我国工科教师队伍“非工化”趋向日益增加,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缺失,这一状况亟待加以扭转。

    钱锋建议,政府要完善政策,明确工科教师入职条件;特别要改革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在职称晋升与考核评价体系中,应该实行理工分类评价,对于工科教师不可单纯以论文论高低,更要关注工科教师的科技创新、专利成果在技术转化中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因素。

    此外,一些代表委员指出,目前校企合作从理论上讲是双赢,但存在很多实际困难,诸如师生工程实践的精力和时间、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企业的回报等问题,因而,校企合作名不副实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党支部书记徐小平表示:“虽然都叫工程师,但是我们感觉和车间一线脱颖而出的工程技术人员相比,大学工科毕业生往往空有理论不接地气,做出的项目计划有时不那么管用。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李斌表示:“工科大学生培养往往是从课堂到办公室,浮在表面,学生缺乏充分的动手和体验。

    钱锋、徐小平、李斌等代表委员建议,通过减税等鼓励政策推动企业向高校师生开放工程实践与实训,促使企业更好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有利于企业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政策与制度,也为到企业培训和实践的教师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支持。

    原文来源: 新华社 | 发表时间:2017-03-13 | 作者:仇逸 何欣荣

    原文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13/c_1120617588.htm


【新华网】蓝闽波委员:完善标准加大补贴 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电动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对于培育电动汽车市场,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配套设计、建设标准和规范,充电设施的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据可依。与此同时,城市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低,建设运营存在亏损,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3月10日,正在参加2017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但制约新能源车发展瓶颈是充电桩的布局,他建议国家对不同充电桩有补贴倾斜,并制定相关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在规划时就预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蓝闽波表示,为了推动电动汽车这一产业的发展,国家连续多年出台政策鼓励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及充电网络建设运营。但目前在中国很多城市,充电桩的建设在市中心的一些老小区和次新小区却举步维艰。

    蓝闽波介绍,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可分为自用、专用和公用三种。其中自用和专用属于驻地充电,以交流慢充方式为主。而公用充电设施包括中途和目的地充电,以直流快充方式为主。以上海为例,截至2016年底,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27万辆,建设各类充电设施5.8万台,其中居民个人独立用电报装2.86万户,公共充电设施0.7万台。

    “交流和直流充电桩的效果不一样,但目前的优惠政策一样,有些不合理。”蓝闽波分析认为,交流充电桩不限时间,充电费用偏高,没有享受峰高峰低的电价,而直流电到晚上十点钟以后享受错峰电价,充电成本低。如此一来,很少有人愿意投入成本建快速充电的交流充电桩。

    蓝闵波说,今年两会前夕,他专程去国家电网上海公司的监控室去做调研,发现已经建成的国家电网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其实并不高。在他随意挑选的几个点,只有一两辆车在充电。蓝闽波表示国家已经投入了那么大的财力做这个事情,公共充电设施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在蓝闽波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停车位空间的问题,更有一个小区用电容量和人们意识转变的问题,装了充电桩如果经常遇到跳闸情况,就需要扩容,而扩容则需要有一个大的投入,容易受到小区内汽油车主的排斥。

    为此,蓝闽波建议,首先要完善新建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建设标准体系,以适应电动汽车发展的需要。对于目前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用电负荷测算尚未考虑按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他建议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建设规范、标准,科学估算车库、车棚负荷需求,并据此提高配套供电设施设计标准。

    具体来看,开发商应在新建居民小区时,按远期规模预留充电设施、管线桥架、配电设施、电表箱安装位置及用地。在核发工程许可、施工图审核、工程验收等环节,应据上述规范、标准进行审核和检查。

    其次,蓝闽波建议做好公共充电网络运营服务,推进建设集中监控和结算支付平台,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充电设施的补贴力度,确保公共充电网络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充电设施保护宣传力度。对于恶意破坏、滥用公共充电设施的行为,按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给予惩处。

    原文来源:新华网  |  发表时间:2017-03-11  |  作者:梁鸿儒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net.com/2017-03/11/c_136120297.htm


中国科学报》:找准特色路 打造“双一流

    2015年底,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今年春节期间,“双一流”的具体实施办法正式出台。无疑,“双一流”已成为近两年高等教育领域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那么,在代表、委员们的眼中,“双一流”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执行好这一战略又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访谈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

    更多空间 更多口径

    《中国科学报》:今年春节期间出台的“双一流”实施办法,可以从中读出哪些信息?

    高岭:实施办法没有体现太多的细节,更多是宏观的定性描述。这就给了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门更大的自由空间,能够使各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需求,发挥各自优势特色,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也体现了在整个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不再像过去一样,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这也使得学校和管理部门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有精力和空间加强其自身的内涵建设。

    《中国科学报》:“双一流”与过去实施过的很多工程相比有什么突破?

    钱锋:过去曾实施过的很多工程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用同一个口径衡量所有高校,而“双一流”建设在这方面有一定突破。该计划打破身份固化,实行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机制。此外,对比之前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双一流”建设的覆盖面更广,尤其是一流学科建设,可能会覆盖一些非重点高校,这对于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实力有重要意义。

    人事权”“财权”包干制探索

    《中国科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将逐步落实建设高校自主权。你认为目前最需要落实的自主权是什么?

    钱锋:我个人比较关心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审批权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根据国际惯例,国家不能监管某个博士点的审批与否,这一权力应该下放到大学。但在我国,完全的权力下放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体制机制。

    陈保善:我认为首先落实的应该是人事权和财权,现在高校引进人才还需要上报到上级人事部门,而批准程序常常要拖很久,即使批准下来,怎样“发工资”也会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如果能够进行一些类似于“包干制”的探索,将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人事指标和财政指标下放给高校,让其灵活掌握,再辅以一定的考核监督机制,将会给高校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中国科学报》:“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得失能够给“双一流”建设带来何种启示?

    高岭:在我看来,曾经的“两大工程”更强调向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看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的一系列指标体系也主要参考欧美的评价标准。但“双一流”建设强调的是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要更加强调自己的水平和特色。这就要求我们要同步发展自己的评价标准体系,并强调该体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陈保善:我觉得最大启示是要杜绝“一评定终身”。太长时间不调整,会导致学校发展动力不足,而长时间对固定学校进行投入,很容易造成新一轮 “马太效应”。唯有创造一种可上可下的机制体制,才能鼓励各层级、各类型的高校和学科展开竞争,激发活力。

    人才培养需注重“家国情怀

    《中国科学报》:具体到每一个高校,在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走出特色?

    高岭:不同学校对自身有着不同的定位,其发展目标不同,自身存在的短板也不同。因此,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自身的目标和国家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在“补短板”的过程中,形成在某一个领域的特色。

    钱锋:高校首先应该对何为“一流学科”有一个明确定位,因为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

    在我看来,所谓“一流学科”要么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围绕科学前沿能够与国际一流水平比肩;要么就要植根大地,能够为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作出自己突出的贡献,正如习总书记所言,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对于一流学科的建设同样重要。

    《中国科学报》:作为高校中心工作的人才培养工作又该如何配合?

    高岭:不管是否进入“双一流”,人才培养都是高校必须坚持的中心工作。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割裂开了。应该坚持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个整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我们要真正从社会需要出发,从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把分散的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体系。

    陈保善:总的感觉是,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高校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呈现下降趋势。这尤其要求我们在“双一流”建设中,着力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可度和责任感。毕竟“双一流”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更高,而越是高质量人才,越是对国家发展和建设贡献度更大的人才,其自身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就愈加重要。

    《中国科学报》 (2017-03-08 第4版 两会)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7-03-08  |  作者:陈彬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7/3/321263.s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inzoom=1


全国政协委员钱锋院士:

中国科学报》:发展低碳经济须全社会共同参与

    本报讯(记者陈彬)“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型态。未来低碳经济不仅要依靠政府和企业参与,而且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和全社会参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措施,推进和发展低碳技术及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至2020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采访中,钱锋坦言,面对这一目标,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为此,他建议我国应首先健全低碳经济发展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将经济低碳化转型目标整合到地区规划和政府政策中,将能效和碳效纳入核心内容。

    其次,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体系。在保证经济增长同时,政府应按照预设低碳前景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在低碳技术专利保护和技术推广间寻求新平衡。

    最后,结合行业特点部署低碳经济发展的应用示范工程。“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应继续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并网,推动商业化应用能源行业无疑是未来低碳经济最为关键的领域。”钱锋说。

    《中国科学报》(2017-03-10第1版 要闻)

    原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7-03-10  |  作者:陈彬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7/3/321352.s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中国青年报》:“孔雀东南飞”真的无解吗

    “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全国两会前,在教育部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确实是命根。”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蒋平安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以林学专业为例,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省份很多高校都有他们培养的人才,有的甚至以团队形式外流,一度让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被严重削弱。

    西部高校人才向东部高校流动被形象地比作“孔雀东南飞”。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西部高校引进人才用住房、留下人才靠感情,有时辅以行政职务安排等手段,这些方法至今依然在用,但效果已大不如前。

    一名西部高校领导透露,“校内一位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加科研业绩及职务绩效,一年不到20万元,而他在东部高校工作的同班同学,一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一场同学会下来,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科研投入层面,西部高校和东部高校之间的差距更大。“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年度经费超百亿元时,我们的年度经费是三四亿元。”蒋平安无奈地说,其中用作人才引进的专用资金只有500万到1000万元。

    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保建认为,改变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将编制和结构管理的权利交给高校,能让高校吸引人才的办法更灵活,加上对教师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的关心,归属感也能让人才“记得住乡愁”。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多年,他发现最高端的人才不是靠待遇就能留下的,“有没有科研的基础条件很重要”。

    依托于自然及人文资源的特色学科,是不少西部高校为吸引“凤凰”筑起的“新巢”。云南的生物产业、环保产业,新疆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石油天然气及风力发电等都成为当地高校的优势,“能得到国家支持的通常不是技术性研究,而是针对资源和地方特色来开展的研究,一旦有成果,就容易填补空白。”蒋平安说。

    在国内高校发展初期,资源一度成为拉开东西部差距的原因之一。“过去很多西部省份靠卖资源发展,东部把资源拿去后,加大投入,占领了产业链的高端,资源廉价流失,没有为基础性研究发展起到作用。”杨保建经历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中破壳而出的年代,高校人才流动的高潮也发生在那时,“那时学校里有路子的人都先后离开了”,有的去了东部沿海地区,有的去了国外。

    “竞争到来,‘挖人’是必然的。”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计划经济时代,人被困在原地不得挪动的情况已成历史,尤其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国内某方面的优秀人才汇聚在一个学科平台形成强大的学术梯队,对增强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没什么坏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手下留情”的恳求,在左东岭看来不等于对人才流动的否定,“他没判断对错,更多是从情感上呼吁东部高校不要为了加强自己把西部院校搞垮。

    其实,东部高校也在为西部院校输出人才。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有三位长江特聘教授到西部高校上岗,支持他们的学科建设。如果抱着‘人才是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有’的心态,东、西部高校完全可以加强合作,协同创新。

    被重新任命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强正是这样的范例,担任了4年贵州大学校长的他表示:“我不仅不会挖西部高校的人才,还会鼓励更多教授像我一样去西部工作。

    在他看来,西部教育像一个“连环套”,落后的原因是人才缺乏,而人才缺乏的原因正是因为落后。郑强初到贵州大学时,学校只有27%的教职工有博士学位,他提出了“每年必须引进100个博士”的要求。几年下来,“2016年教职工中博士的占比已经达到33%了”。学校土生土长的教授中,也实现了院士和长江学者的突破。

    但是,在趋好的现实中,很多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目前我们能给一个‘领军人才’开到年薪80万元甚至100万元以上,但多数还是不愿意来,知识分子不是只看重钱的,更看重学术前景和平台。”郑强说。

    “除了加大对西部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让那里的教师能够衣食无忧,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一定要重视。”左东岭认为,高校以学位点建设作为突破口,是缓解西部人才流失的有效方式,“作为高校老师,我们最在乎的是两件事,能不能做喜欢的研究、能不能带出好学生。”因此,国家对西部高校在学位点建设上予以倾斜,或能让西部留住甚至吸引更多人才。

    “限制人才流动是不可能的。”像蒋平安一样的西部高校校长也早已意识到,依靠扣留档案等粗暴手段阻止人才外流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要争取的不仅是当地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因此蒋平安对“双一流”建设充满期待。

    他说:“‘双一流’施行后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还用一把尺子衡量,对西部高校来说不是利好,就像CBA和NBA很难打到一起去,如果‘双一流’能分区分类进行评估,或把一个蛋糕中的一块专门切给西部,人才可能更容易沉淀下来。西部高校的发展需要更多机遇。”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第01版:要闻

    原文来源: 中国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7-03-08  |  作者:梁璇 白皓

    原文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17-03/08/nw.D110000zgqnb_20170308_3-01.htm


科技日报》:别让科学资源成了“暗物质

——委员建言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代表委员建言

    “送去检测的纳米材料样品,从云南运到北京,因为存放条件和时间的改变,产生了聚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蓝闽波委员说,“没办法,当地没有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去做。可拿回来的检测数值又不敢用。

    他想说的,是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蓝闽波已经呼吁了很多年。

    说起“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被写进了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蓝闽波挺感慨:“进步多了,还有改进空间。

    公器公用服务社会

    蓝闽波同记者回忆起我国建设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历程。“起先是一拥而上建平台,但共享机制没建好,分类标准、仪器名称都不统一,检索出满屏的仪器设备,却不知道哪个能用。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后,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之前各自为战的平台,大多都被收编。“统一的共享平台解决了之前标准不清的问题。”蓝闽波赞赏道。

    平台搭起来了,利用率、共享率是要继续狠抓的事。

    “开放共享是面向全社会的,要加大对企业的开放力度,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会委员说。

    上海市、浙江省等20个省份鼓励企业用创新券购买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服务,这些省份对外开放共享的科研仪器不断增长。“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还有很多企业不知道‘共享’这件事。”蓝闽波说。

    “向全社会开放,还得让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更到位。”蓝闽波表示,企业借专业仪器设备做检测,指标出来了看不懂,这需要共享平台做好后续服务。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也应对社会开放。”邢新会说,“公器公用,这观念得有。

    打破数据孤岛,管理要到位

    同样需要“共享”的,还有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

    “理论上赞成,口头上支持,实际推不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委员两手一摊。

    科学数据“烟囱林立”的局面,这与它的特殊性有关。

    “数据散落在科研人员手中,像‘暗物质’一样。很多人不愿将自己辛苦得来的基础数据拿出来共享。”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黎建辉曾说。

    “科研数据所有权属于国家、院所还是个人?什么样的科学数据可以共享?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说。黎建辉则认为,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励,也让科研人员对数据共享的积极性不高。

    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郭华东认为,数据立法已经到了该提上日程的时候。“水、林、矿产都是资源,都有法,数据也是资源,也应有法。

    科学数据应在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开放”。邢新会建议,“开放共享平台要进行实名制注册,获取数据的痕迹要是可追踪的。

    徐晓兰建议,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组织力量,通过市场化力量去推动。“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的第三方立场,可以对数据交易、使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评价方、维护方全链条环节。

    记者了解到,在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支持下,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平台整合了领域内多家单位的数据资源。下一步将继续打造一批资源量大、开放程度更高的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

    (科技日报北京3月6日电)

    第01版:今日要闻

    原文来源: 科技日报  |  发表时间:2017-03-07  |  作者:陈 莹

    原文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3/07/content_363983.htm?div=-1


【新华网】助力改革 情系民生——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掠影

    道实情、出实招、谋实策。过去一年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紧密围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落实、上海改革发展等工作,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300余件,向上海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00余篇,积极履行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神圣职责。

    积极建言服务中心大局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大会发言51篇,200多人次在小组会议上发言,提出了诸多有深度、有力度的咨政建言。

    杨健委员提出,我国面临制造业下行的巨大压力,不少企业正经历转型发展、产能升级的阵痛,应从供给侧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减少企业税费,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同时也要促使企业履行社会保障责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实施精准扶贫”“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等是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的重要议题。葛剑雄常委提出,扶贫要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胡卫委员建议,要建立“钱随人走”的长效扶贫机制,切实保障贫困学生求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扶贫工作基本达标前提下,逐步将教育扶贫工作重点转向高中和职业教育。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全国多地出现儿科医生短缺现象,儿童“看病难”矛盾突出。高美琴委员指出,要重视儿科医生薪酬待遇不高、队伍流失严重等问题。她建议加大政策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符合儿科特点的人事薪酬体系,进而提高儿科岗位吸引力,同时加强全科住院医师儿科相关知识培训,缓解儿童常见病基本就医就诊的压力。

    委员们还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相关话题。胡卫委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包括大幅提升人员经费比例、鼓励实行科研人员年薪制、改进结余资金管理制度等。知识产权作为提升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方面,赵雯委员建议,在国家层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行政执法、优化公共服务,强化政策支持、提升管理效能,加快建成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强市。

    蔡威等委员受全国政协办公厅委托,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调研,为相关专题协商做准备。姚明、傅先伟委员提出的关于体育、宗教方面的社情民意信息,被评为全国政协优秀社情民意信息。

    心系地方促进上海发展

    过去一年来,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心系上海改革发展,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更高层次开放格局等积极建言献策,多份提案建言在相关工作中得到体现或落实。

    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实践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委员们则更多关注仍待突破的发展瓶颈,期待制度创新更进一步。高小玫等委员提出,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继续梳理完善行政审批程序;着力解决信息共享“跨条块资源集成难、跨部门信息共享难、跨领域业务协同难”等三大难题;进一步简化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等。

    部分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因住房压力“逃离北上广”,让不少委员担忧。郑惠强委员指出,青年人才在创业初期收入往往不稳定,甚至低于普通白领,住房问题就成了其定居上海的巨大障碍。“要建立科学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将符合条件的人才进行合理分类,对不同类别人才实行差别化住房保障政策,具体方式上,既可采取实物配置形式,也可采取货币化补贴。政府在加大保障力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社会资本等主体的作用。”他说。

    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化突出,且面临护理人员紧缺等难题。张恩迪等委员建议,深化“长者照护之家”实事项目,完善上海“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具体操作中要为“嵌入式”机构建设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同时要大力推进公建民营,并把服务质量优、管理规范的连锁机构扶持起来,为行业健康发展树立标杆。

    放眼全国推动协作共进

    就“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主题,2016年6月,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率部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赴广东学习考察。委员们在考察广东自贸区广州南沙片区和深圳前海片区,以及华为、腾讯等多家创新型企业后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而广东在发展实践中体现出的“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精神和形成的有效经验做法值得上海思考和借鉴。

    “上海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还需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善于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汇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蓝闽波委员说。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放眼全国,积极履职建言,务实担当区域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陈群委员指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西部农村仍有大批中小学没有接入互联网,很多学校上网速率偏低,他建议相关部委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具体指标要求、经费保障和实施方案,切实打牢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基础。

    张恩迪委员在《关于发挥长三角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龙头作用》的提案中指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的合作可从协同创新、组织协调、环境保护、金融共享等方面着力,从执行层面搭建执行组织与机构,促进国家战略更好实施。

    委员们表示,要把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献计出力作为履行职能的主线,更加积极发挥自身专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协商议政,加强民主监督,努力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来源: 新华网  |  发表时间:2017-03-01  |  作者:吴振东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net.com/2017-03/01/c_136094484.htm?winzoom=1


【澎湃新闻】全国政协委员:高校招聘工科教师应增设工程背景入职门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在全国两会期间递交一份提案,建议高校要增设工科教师招聘中的工程背景入职门槛,不断完善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可单纯以论文论高低。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派送到高校任教。

    中青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钱锋在提案中提及,中国工程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存在工科学生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工业流程的了解等问题,“扭转工科教师‘非工化倾向’,解决工科教师普遍存在的工程实践能力较低、工程实践意识薄弱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提案分析认为,导致出现工科教师“非工化”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工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随着老一辈工科教师的逐渐退休,中青年教师成为工科教师的主体,他们来源比较单一,学习经历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他们接受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这种工科教育模式导致这批教师工程能力的先天不足。

    其次,工科教师招聘、考核与晋升价值取向偏颇。大学工科教师招聘特别关注应聘者的院校与学位等级、论文发表情况,有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并非构成是否录用的主要因素。考核评价的政策导向和指标权重也偏向了科技论文的发表,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职称晋升关键看论文,这就使得工科教师们更加淡化了工程实践意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和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就更加弱化。

    第三,企业缺乏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动力。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上热烈,从理论上讲合作双赢,但实际上困难重重。校企合作名不副实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学校技术创新成果与专利知识回报企业并不十分有效。

    增设 “实践讲习教授”、“企业导师

    针对上述问题,钱锋委员在提案中建议:

    第一,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工科教师入职条件;要通过减税政策推动企业向高校师生开放工程实践与实训,促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高校要增设工科教师招聘中的工程背景入职门槛,不断完善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新入职教师,要增加工程背景入职门槛,招聘新教师,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教育教学技能,还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在职称晋升与考核评价体系中,应该实行理工分类评价,对于工科教师不可单纯以论文论高低,更要关注工科教师的科技创新、专利成果在技术转化中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第三,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工科教师队伍。制定有利于企业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政策与制度。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除了开展科研以外,还可通过为高校设立“实践讲习教授”、“企业导师”等方式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派送到高校任教,可以与高校协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企业导师”制度。通过定期组织对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开设专题讲座、走进课堂等,实质性提高工程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原文来源: 澎湃新闻  |  发表时间:2017-03-08  |  作者: 栾晓娜

    原文链接: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3879?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澎湃新闻】全国政协委员: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低,建议做好运营加大补贴

    电动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家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但由于缺乏配套设计、建设标准和规范,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无据可依。与此同时,城市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低,建设运营存在亏损,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递交一份提案,建议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建设规范、标准,提高配套供电设施设计标准。同时,优化充电设施补贴政策,鼓励公共快充建设,对于恶意破坏、滥用公共充电设施的行为,按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给予惩处。

    现有充电设施难以满足电动汽车长期需求

    蓝闽波在提案中表示,以上海为例,截至2016年底,上海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27万辆,建设各类充电设施5.8万台,其中居民个人独立用电报装2.86万户,公共充电设施7000台,“按照目前的居民小区配电设计标准,辅以引导用户夜间低谷充电等需求侧管理手段,可满足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但是,部分既有老旧小区以配电容量接近饱和为由,拒绝居民安装充电设施的情况,也时有报道。

    根据国家发改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蓝闽波在提案称,“如不及时编制、修订住宅区、公建配套停车场(库)的设计规范、标准,将难以满足中长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他还在提案提出,公共充电设施的运营成本也存在问题。2016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政府出台了充电设施鼓励政策。但是,部分公共充电设施被恶意破坏和滥用,导致公共充电网络的建设运营成本,远高于个人自用和专用设施。此外,电动汽车以驻地充电为主,导致公共充电网络设施利用率低。

    新建住宅、停车场充分考虑充电设施

    “目前,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用电负荷测算,尚未考虑按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蓝闽波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建设规范、标准,科学估算车库、车棚负荷需求,并据此提高配套供电设施设计标准。

    与此同时,开发商在新建居民小区时,应按远期规模预留充电设施、管线桥架、配电设施、电表箱安装位置及用地。在核发工程许可、施工图审核、工程验收等环节,应据上述规范、标准进行审核和检查。

    此外,他还在提案中建议政府部门优化充电设施补贴政策,鼓励公共快充建设。做好公共充电网络运营服务,推进建设集中监控和结算支付平台;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充电设施的补贴力度;同时加大充电设施保护宣传力度。对于恶意破坏、滥用公共充电设施的行为,按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给予惩处。

    原文来源:澎湃新闻  |  发表时间:2017-03-09  |  作者:栾晓娜

    原文链接: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563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inzoom=1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号召道:“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此话一出,立即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个口号特别接地气,体现了一种精神和追求,也和我们科研工作者的追求相契合,我们团队现在的口号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像刘忠范一样,将“撸起袖子加油干”当成座右铭的人还有很多。

    刘永:团队成员在拼命干

    近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完成的第一壁半原型件在全世界率先通过高热负荷测试,达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在规模化制作ITER第一壁技术上迈进了一大步。第一壁是ITER装置核心部件,在运行时直接面对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保护外围部件和设备。

    中国有两个“人造小太阳”,一个在成都,一个在合肥。

    受控核聚变是人类一劳永逸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目标,核聚变反应堆被称为“人造小太阳”。我国现有两台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其中一台就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HL-2A)。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受控核聚变还是一项未来技术,“即使经常大步跨越,离万里长征的目标还远着呢”。

    “我们这行不可能频繁出现重大进展,也不可能投入就有成效,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刘永说。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边远地区搬到成都市之后,仍然保持了三线时期的埋头苦干精神,不管外界有多浮躁,这里始终汇聚了一批常年撸起袖子干活的人。

    而且,核聚变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几百号人长时间共同奋战才能达成目标。

    “大家各有分工,像生产线一样,谁也不能掉链子。”刘永说,“团队成员在任务艰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以超出常人想象的辛苦来应对挫折,迎着希望的曙光往前走,我认为他们就是在践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甚至可以说是拼命干了。

    蓝闽波:关键要深入

    “中国科技发展到现在,真的要撸起袖子跟实际发展结合,而不再是纸上谈兵。”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如是说。

    在日常工作中,蓝闽波发现,许多临床需求目前无法满足。例如,急诊室里心肌梗死的病人,有些病人躺着抬进去,治好了自己走出来;有些是自己走进去的,最后却没能走出来。在儿科也经常出现一些医生凭经验不好判断的“怪病”。而这两个科室,正是医患纠纷频出的地方。

    “主要还是缺少更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蓝闽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有些检测方法因为耗时长,病人等不起,所以只能凭着医生的判断快速处理,出现误诊在所难免。而快速生物传感器可以更快速、精准诊断,利用科学手段为医生擦亮双眼,减少误诊。

    “这块我想给整明白。”深入研究之后,蓝闽波一头扎进了生物医学传感器材料和器件开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将科学转变为技术。他说,做应用研究,除了看文献,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深入了解实际,否则做出来的东西也没用。

    “关键是要深入,不能总是跟着热点跑,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在应用研究上,我们也能做出世界前沿的工作。” 蓝闽波说。

    基因传感器也是他的研发目标之一。蓝闽波认为,精准治疗是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值得科研工作者撸起袖子加油干。

    目前,蓝闽波的团队已经和多家医院合作,有些成果已经看见了应用的曙光。他说:“能否把已有的成果尽快转移转化为大众谋福利,是我现在最重要的目标。

    刘忠范:要有“眼光放长、敢做梦”的时间

    “石墨烯不是靠大炼钢铁式的群众运动做起来的。”刘忠范在多个公开场合对国内如火如荼的石墨烯产业表示过担忧。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材料,能发展出许多神奇的应用,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

    正因为如此,我国出现了石墨烯产业化的泡沫。

    “毕竟是高精尖的东西,门槛没有那么低,现在还是要扎实研究,而不是立刻去赚钱。”眼看着行业乱象愈演愈烈,刘忠范坐不住了,他一跺脚,下决心“创业”。

    这一创业就创“”了。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刘忠范成立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这是一个全新机制的石墨烯高科技研发平台,整合了政府和企业等诸多资源,目前已获得连续10年、每年2亿元的资助,计划招收300名专职研发人员。

    “一定要给十年时间,我才敢把眼光放长,才敢去做梦。”刘忠范说。

    他的梦想是成为未来石墨烯产业的推动者。

    30年前,碳纤维最早问世时只能做高尔夫球杆、钓鱼竿,但现在却是航空航天中的关键材料。“同样的道理,我希望做出未来最高端的石墨烯材料,以后别人会说,是因为有了BGI,石墨烯产业才走到这一步。”刘忠范说,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得有坚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精神。

    在北京市政府十年之约的支持下,刘忠范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定位为两大主体框架,一是接地气的“企业高端研发代工”——同有实力、理念相同的企业合作,针对企业具体的需求组织研发;二是全力以赴研究未来杀手锏级的核心技术,不管现在是否有市场,只追求最佳性能。

    全国“两会”前,记者在北京大学见到刘忠范时,他正忙着招聘。“现在只有几十人,但人才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有些技术有望短时间内进入市场,但大家对未来更兴奋,为了未来的石墨烯产业,我们不仅要加油干,还要撸起袖子拼命干。”刘忠范笑称。

    《中国科学报》 (2017-03-04 第1版 要闻)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7-03-04  |  作者:陈欢欢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7/3/321113.shtm


中国科学报》:政协会议开幕侧记:届末之年责任不懈

    3月3日,阳光带来了春日的温暖,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如期开幕。

    今年,是全国政协第十二届的最后一年,也是一些政协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对于科技界委员来说,之前提出的提案、建议落实的情况如何,届末之年又有什么新的计划与期望,颇为引人关注。

    和往年一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一早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今年,他还要继续呼吁重视基础研究。距离会议开始还有半个小时,步履匆匆的他还是被《中国科学报》记者拦了下来。

    “大家对基础研究的态度,就好比‘叶公好龙’。所有人都很关心基础研究的话题,也都知道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到要立项的时候就忘记了。”饶子和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研究则是创新的源头。“每一年都会有政协委员从各个角度呼吁重视基础研究,我们每呼吁一次,情况就会好一点。”饶子和强调。

    步入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罗琦,在回忆自己的履职历程时则显得很是振奋。“我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回应。”他说。

    罗琦曾提出加快陕南核电“走出去”的提案,受到国家能源局的关注,国家能源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推动。他所关心的国家实验室的建设问题以及碳排放交易问题也已引起科技部、国防科工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高度关注。

    有关部门对委员提案的迅速回应,让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感到尤为满意。基本上,每年他都会有一个提案当年就被执行,“而且很快就能看到效果”。

    一直关心科技企业成果转移转化的蓝闽波,此次上会前关注到了“175万成果转化奖励扣77万个税”的消息,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带来了有关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提案。

    蓝闽波介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从事转化的企业在初创阶段时运营会比较简单,但当形成一定规模之后,需要考虑产品升级换代时,企业便要面对成立研发中心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

    “比如我要建立一个科研实验室,就要面临环评,而环评有可能因为涉及化学品而无法通过。”他因此建议,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形成带有研发性质的科技园区,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研发能力提升的问题。

    虽然,今年是履职的最后一年,但蓝闽波告诉记者,他提出提案后,还会持续关注后续问题,未来仍会通过不同渠道把意见、想法传递出去。

    为国是建言献策,为创新鼓呼聚力,是此刻科技界委员们的共同心声。“回想过去,‘973’项目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都是靠老一辈科学家坚持呼吁出来的,现在要看我们的了。既然担起这份责任,我们就仍要振臂高呼。”饶子和笑着转身走向会场。

    《中国科学报》 (2017-03-04 第1版 要闻)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7-03-04  |  作者:倪思洁 王佳雯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69469.shtm


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代表建言新能源:“后补贴时代”的多元化路径

    在直播盛行时代,参加两会的工信部部长苗圩还视频连线了一位热心网友——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个简短活泼的直播,把公众的视线带入到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使用国六标准燃油。

    欣欣向荣的新能源产业,在经历了初期的政策助力和市场培育后,显然遇到了瓶颈。国家补贴在退坡,地方补贴能力不足,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技术配套设施尚未完善。借用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的话说,“种种因素给这个领域增添了更多挑战。

    在新能源领域,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指出,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但是被地方政府显性、隐性的政策或倾向区隔化,沾染上浓重的地方保护色彩;而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也表示,要积极发展太阳能汽车;全国政协委员、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柳崇禧则希望专门的电池运营机构,负责为纯电动汽车提供可拆卸的电池服务,他甚至认为氢能源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直播盛行时代,参加两会的工信部部长苗圩还视频连线了一位热心网友——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个简短活泼的直播,把公众的视线带入到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

    新能源发展桎梏多

    在手机摄像头另一端,李书福提问:“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走在全球的前列,这里面有中央财政补贴支持的重要推动力量。到2020年以后补贴就取消,那时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是不是能够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我们请部长要关心一下。

    这一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目前发展的一个现实情况。不少人认为,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在2020年之后将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

    在解答李书福的疑惑时,苗部长称,从市场端和客户反映的情况来看,大家原来担心的是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价格,现在更多用户将担忧的重心转向了“里程”和充电。

    “我们也在加大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上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充电更方便了,那么汽车续驶里程也可以稍微短一点,没必要搞到400公里甚至更长的里程。”苗圩说。

    由于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产业重要保障,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蓝闽波建议完善配套标准,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健康发展。一是完善新建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建设标准体系,适应电动汽车发展的需要;二是优化充电设施补贴政策,鼓励公共快充建设。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的争论由来已久。全国人大代表李国梁提出了关于推进换电模式标准体系建设、加速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建议。

    他认为,换电模式一直未能成功推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行业统一标准,二是投入风险过高,三是充换电站的运营涉及到汽车厂家、电网、电厂等多方利益,不易协调。

    “在目前电动汽车尚未成为汽车消费主流的大环境下,靠单一企业去研发推广基本行不通,较长的产业链必定导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前期建站投入过大,盈利模式不确定,技术日新月异,研发回报周期过长等。

    对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制定换电式车辆、电池等系列标准,明确尺寸、形状、参数及软硬件模块接口,统一标准,实现兼容;同时建议国家从有利于促进换电模式标准化建设应用的角度出发,注重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协同,加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建立有利于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峰谷电价机制,调动车企、电网、电池生产及运营企业参与标准化改革的积极性。

    除了上述问题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在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眼中,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但是被地方政府显性、隐性的政策或倾向区隔化,沾染上浓重的地方保护色彩,这为企业开展业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王凤英特别建议,建立健全前瞻性的法律和配套制度体系,为规范的、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废除现有的、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地方政策和法规,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竞争。

    针对积分制度的建立,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苗圩也公开表示“我们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决心不会变,对于骗补态度是零容忍”。

    苗圩称,今年会从两方面针对“骗补”采取措施,其中之一即为研究2020年政府补贴全部退出后的替代措施,目前考虑用传统汽车的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的积分建立交易的制度,并已在网上征求意见。

    谏言多元化发展新能源汽车

    依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定义,我国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但是,在实际应用推广中,我国一直推崇的是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合动力车型。3月2日,李书福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来到北京,除了希望放开地图精准测绘,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壁垒之外,他还带来一个重要的提案——《加快在全国推广甲醇汽车、发展甲醇替代燃料》。

    “国家有关部门缺乏自信,所谓专家不好好做功课,凭借自己想象认为‘美国不使用甲醇’,甲醇就一定会有很大问题。”李书福在3月2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李书福在提案中表明立场,走能源多元化的道路以缓解能源安全的挑战,并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其中,在交通能源领域,加快推广甲醇汽车是应对上述挑战的途径之一。

    只是在我国,甲醇汽车的发展依然不温不火。多年前,山西、贵州、上海、甘肃等地进行了甲醇汽车的试运行,但现在依然局限在部分地区,全国推广尚未展开。

    如果说甲醇汽车的推广让李书福心怀不满,那么在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的心中,太阳能汽车是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形式,他建议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并能够明确太阳能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对此,李河君建议,通过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对太阳能汽车制造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参考纯电动汽车锂电池补贴方案对太阳能汽车给予补贴,补贴力度不小于锂电池补贴方案。

    电动车不是唯一路径。柳崇禧认为纯电动汽车不可持续发展,一是由于电池供应商的成本和技术难以和日韩相抗,2020年之后合资和自主品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下,自主品牌会损失一大批消费者。而且纯电动汽车的主要销量集中在汽车限购城市,其他地区对纯电动汽车的销量贡献非常有限,此外,电动汽车车辆寿命和电池寿命的不对等,使用纯电动汽车的成本也就会变得更高。

    相反,在柳崇禧看来,氢燃料电池大发展即将来临。“运输成本正在不断降低,而美国的相关先进企业在国内开始建厂,国内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试制研发氢燃料电池车,预计两年左右即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柳崇禧说,氢燃料将作为增程器为电池供电,以达到更长的续驶里程,这类技术将率先在大型机械以及长途运输领域得到应用。

    只是,在我国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的背景下,多条技术路径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如何平衡、如何避免资源浪费,如何少走弯路?是下一步的关键问题。

    原文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  发表时间:2017-03-07  |  作者:王欣

    原文链接: 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7-03/07/content_57499.htm


【央广网】全国政协委员钱锋:建议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 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央广网上海3月8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及“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方案的全面实施,提升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任务也日益紧迫。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指出:“目前我国工科教师队伍‘非工化’趋向日益增加,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缺失。”故递交提案,建议从三大方面建议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钱锋委员坦言:“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工业还存在投资回报率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空心化、自主品牌缺失、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等问题。”虽然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工程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洛桑报告》显示:我国在“人才市场上可获得的合格工程师”排名落后,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企业难以招到合格的工科毕业生。

    2016年中国已经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质等效,这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业内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我国工科教师队伍“非工化”趋向日益增加,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缺失,绝大部分教师的工程实践止步于实验室模拟,没有参与产品从设计-原型-生产的整个过程。

    钱锋委员分析工科教师“非工化”问题,发现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是我国工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中青年教师来源比较单一,没有真正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第二,工科教师招聘、考核与晋升价值取向偏颇。第三,企业缺乏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动力。由此可见,工科教师“非工化”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协同,完善政策。为此,钱锋建议:

    1、政府要完善政策,明确工科教师入职条件;要通过减税政策推动企业向高校师生开放工程实践与实训,促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在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强工程教育师资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解决我国工程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工科教师“非工化”问题必须上升到国家高度,用制度手段加以规范,用经济手段予以帮扶。

    2、高校要增设工科教师招聘中的工程背景入职门槛,不断完善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工科教师来源比较单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与背景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改变这样的状况,对于新入职教师要增加工程背景入职门槛,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教育教学技能,还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于博士刚毕业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的年轻应聘者,应要求他们具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经历;对于已经在职的工科教师,要通过定期到企业蹲点实践和承担校企合作研究课题等形式,弥补工程实践背景与经验不足等问题,加强工程实践的继续教育。

    3、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工科教师队伍。

    制定有利于企业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政策与制度,为到企业实践的教师提供培训与实践的条件保障与支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除了联合攻关,开展科研以外,还可以通过为高校设立“实践讲习教授”、“企业导师”等方式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派送到高校任教。通过定期组织对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开设专题讲座、走进课堂等,促进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进而解决工科教师“非工化”的问题。

    原文来源: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7-03-08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308/t20170308_523645371.shtml


【央广网】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建议试点建设河网环境数据观测站 推进我国生态治理

    央广网上海3月6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我国河网环境的污染和持续恶化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生活,群众对此保持高度关切。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蓝闽波提案指出:“可在国外经验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应用技术,试点建设河网环境数据观测站,成功后向全国推广并形成数据互通互联。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开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天蓝”、“水绿”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蓝闽波坦言,前几年由于在以GDP为导向的考核引导下,各级政府更关心如何提高GDP而疏于对环境的维护,导致全国河网出现严重污染的程度触目惊心。

    然而,随着严格的环境管理政策的不断出台,也陆续出现了大量通畅水清的水系网络。仅以上海为例,2016年就完成了155公里河道整治、3048公里中小河道疏浚,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蓝闽波委员表示:“从建设长效的管理机制来看,科学地发现污染源、分析产生污染的原因、观测治理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治理方案等都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监控观测数据。”实际上,水污染的来源除人为因素以外,还有受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原因产生的污染,这些污染的形成机制又极为复杂。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出现,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

    据蓝闽波介绍,开展以大数据应用为手段的基于河网环境污染为对象的“观测站”的建设,可认为是国家开展从严治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分布的检测点加以互通互联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广到大气等领域加以运用。蓝闽波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主要河道先进行试点,成功以后在全国联网推广

    数据观测站一般需要几个部分组成:数据获取侧,即感知部分;数据通讯侧,即数据的传输通讯;数据处理侧,即数据存储、挖掘和分析处理;数据观测侧,即数据的可视化。其中,涉及传感、数据分析软件和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可以通过重大项目攻关或国际合作,建立地区(未来可以跨区域)的河道观测沉浸式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可以支持大数据分析过程的认知模型开发、大规模高维数据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提供河道污染分析、预测,以及精准治理的数据共享平台。

    2、运行模式设想

    “数据观测站”本身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作为科学观测站,它属于科研设施,如同各种野外观测站一样,提供环境治理各种技术需要的数据支撑,是一种公益性的平台。二是具备对河道进行监测和管理的作用,可为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和决策的功能,又是一个公共管理的平台。为此,该“数据观测站”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第三方机构进行开发、运行;而政府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数据观测站”的示范应用、部分运维经费;运维方通过服务以及衍生的技术转化,合理收取费用用于运行补贴。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7-03-06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306/t20170306_523640341.shtml


【央广网】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完善配套标准 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健康发展

    央广网上海3月3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今天(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蓝闽波认为,电动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充电设施的建设是发展该项产业的重要保障,建议完善配套标准,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健康发展。

    据了解,关于如何保证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无据可依。蓝闽波坦言:“充电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尚处于产业发展导入期。设施技术要求更新迭代迅速,公共充电设施以直流快充为主,建设投资大,设施利用率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全面亏损,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上海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27万辆,建设各类充电设施5.8万台,其中居民个人独立用电报装2.86万户,公共充电设施0.7万台。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将要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蓝闽波委员指出:“如不及时编制、修订住宅区、公建配套停车场(库)的设计规范、标准,将难以满足中长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2016年以来,在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持续深化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之下,上海已初步形成规范有序的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蓝闽波委员表示:“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对于培育电动汽车市场,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发挥重要作用。相对于个人自用、专用充电设施以驻地服务为主,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在公共停车场所,要求布点均衡,服务半径合理,充电快速便捷,支付手段丰富,设施安全可靠,服务响应及时。

    为了保证公共充电网络在推广电动汽车应用起到的保底服务作用,蓝闽波委员建议:

    1、完善新建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建设标准体系,适应电动汽车发展的需要。

    目前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用电负荷测算尚未考虑按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建议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建设规范、标准,科学估算车库、车棚负荷需求,并据此提高配套供电设施设计标准。此外,开发商应按照远期规模在新建居民小区时,按远期规模预留充电设施、管线桥架、配电设施、电表箱安装位置及用地。在核发工程许可、施工图审核、工程验收等环节,应据上述规范、标准进行审核和检查。

    2、优化充电设施补贴政策,鼓励公共快充建设。

    做好公共充电网络运营服务,推进建设集中监控和结算支付平台。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充电设施的补贴力度,确保公共充电网络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充电设施保护宣传力度。对于恶意破坏、滥用公共充电设施的行为,按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给予惩处。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7-03-03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303/t20170303_523634493.shtml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

工人日报》:【关注新增长】这些新词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这些新词集体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让不少代表委员眼前一亮。这些新词将会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最近几天,《工人日报》记者就此采访相关代表委员。

    数字经济要跨三道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同时,还提出扩大数字家庭等信息消费。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正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比如打车、叫外卖、旅游等非常贴近生活的领域都被网络影响着。

    “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已经与传统金融、医疗、教育、交通、专业服务等行业深度融合。”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代表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符合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需求,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经济的崛起,是中国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4万亿元,GDP占比达30.1%。尽管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们真正过上数字生活还得跨过三道坎:基础科研短板、数字鸿沟、信息安全。“我国在移动互联基础科研方面积累不足,需要持续投入补齐短板。”马化腾代表建议,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尽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数字鸿沟正在缩小。但是,在马化腾代表看来,仍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络惠民及网络扶贫工程,缩小数字鸿沟。

    随着数字生活的来临,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社会协同治理转变。马化腾代表建议,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此外,就网民关注的信息安全问题,他建议互联网企业着力打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营造真正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氛围。 

    人工智能迎来应用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转化。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潘复生委员认为,这展现了我国对新技术领域的高度重视。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累计达到15745项,列世界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达146笔,列世界第三。

    “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进入到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代表表示,人工智能落地应用是硬道理。“2016年是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则是人工智能应用年。

    据悉,人工智能在提升医生工作效率、提高医生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沃森机器人通过学习大量的医学文献及真实病历,已经可以协助医生进行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未来我们的眼镜、手表、纽扣、衬衫、皮鞋都可以联网交互。”刘庆峰代表描述了他预测的未来生活。 

    尽管对未来的智能生活充满期待,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代表提醒说,总体而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他表示,人工智能还有诸多潜能有待挖掘,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5G试点,地方跃跃欲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技术研发和转化。5G和4G有啥区别?怎么应用?

    河北省政府参事王福强委员说,根据目前各国的研究,与4G相比,5G的峰值速率将增长数十倍,从4G的100Mb/s提高到几十Gb/s,可支持的用户连接数增长到100万用户/平方公里,可以更好地满足物联网这样的海量接入场景。同时,端到端的延时将从4G的十几毫秒减少到5G的几毫秒。

    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5G时代,大量数据的可靠和快速传输,将渗透到物联网及各种行业领域,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据悉,早在2013年2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IMT-2020(5G)推进组,依托重大专项大力支持5G技术创新,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这个中国5G试验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整个测试分两步进行:2016~2018年完成第一步的技术研发试验;第二步将在2018~2020年进行产品研发试验,实现2020年商用5G的目标。

    根据媒体报道,中国移动、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积极展开5G技术的研发和布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永宏代表则表示,今年争取在重庆做试点,希望成为中国第一批5G试验城市。而北京也已建成全球最大5G试验网。

    “不同于4G网络对光纤网络的冲击,5G网络商用带来的是光纤网络流量呈现爆炸性增长。”王福强委员建议,要抓住5G发展的重大机遇,启动关于5G网络大流量传输问题,将光纤网络传输损耗问题列入国家5G标准工作方案。选择试点省市开展光缆长距离敷设示范试点。有关部门尽快研究修订通信光缆敷设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便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记者 杜鑫)

    原文来源: 工人日报 | 发表时间:2017-03-13 | 作者:杜鑫

    原文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13/c_1120617250.htm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建言

青年报》:优化工科教师结构提升教育水平

    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企业在现实中难以招到合格的工科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这些学生的老师自己的工程实践也止步于实验室模拟,没有参与产品从设计-原型-生产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及“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方案的全面实施,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此次两会上提出,要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青年报特派记者 刘昕璐 北京专电

    对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企业难以招到合格工科毕业生

    钱锋的调研发现,截至2015年底,全国普通高校1112所,开设工科专业的学校占91%,共有工科专业类31个,占专业类总数34%,工科专业布点数16249个,占整个专业布点总数的32%,在校生人数525万,占本科人数的33%。

    “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工程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钱锋援引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洛桑报告》,我国在“人才市场上可获得的合格工程师”排名落后,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企业难以招到合格的工科毕业生。调查显示工科学生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工业流程的了解。

    《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组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90%的受调查者认为: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

    “部分教师的工程实践止步于实验室模拟,没有参与产品从设计-原型-生产的整个过程。扭转工科教师‘非工化倾向’,解决工科教师普遍存在的工程实践能力较低、工程实践意识薄弱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钱锋认为,工程实践能力既是工科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扭转工科教师“非工化倾向”迫在眉睫

    工科教师“非工化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工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反映。随着老一辈工科教师的逐渐退休,中青年教师成为工科教师的主体,他们来源比较单一,学习经历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他们接受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这种工科教育模式导致这批教师工程能力的先天不足。

    与此同时,工科教师招聘、考核与晋升价值取向偏颇。目前,高校竞争日益激烈,各类大学排名又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了论文发表和影响因子高低的重要性,便于发表的理论研究成果影响了大学的排名声誉和资源获取。因此,大学工科教师招聘也特别关注应聘者的院校与学位等级、论文发表情况,有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并非构成是否录用的主要因素。考核评价的政策导向和指标权重亦偏向了科技论文的发表,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职称晋升关键看论文,这就使得工科教师们更加淡化了工程实践意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和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就更加弱化。

    钱锋还认为,目前的企业同样缺乏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动力。据他观察,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上热烈,从理论上讲合作双赢,但实际上出现了诸多棘手的问题,诸如专利保护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教师工程实践的精力和时间投入问题,因而,校企合作名不副实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需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

    如此看来,工科教师“非工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努力,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工科教师队伍,为工科教师工程经验积累和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钱锋说,政府要完善政策,明确工科教师入职条件;要通过减税政策推动企业向高校师生开放工程实践与实训,促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要充分认识工科教师‘非工化’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及国家战略落实产生的负面影响,确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政府要推动人大立法,从总体上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减免企业税收,激发校企合作内在动力,教育部门要委托或设立专门机构牵头制定规范性文件指导高校工科教师招聘工作,明确工科教师培养方向、程序和标准,促进有实践能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背景的人才到大学工作并为他们提供指导与保障,要研究制定专门政策,指导和鼓励工科教师全职到企业锻炼。

    另外,钱锋建议,高校对于新入职工科教师要增加工程背景入职门槛,招聘新教师,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教育教学技能,还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将工程实践经历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对求职者要求有1-2年企业工作经历,对于博士刚毕业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的年轻应聘者,应要求他们具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经历。对于已经在职的工科教师,要通过定期到企业蹲点实践和承担校企合作研究课题等形式,弥补工程实践背景与经验不足等问题,加强工程实践的继续教育。

    原文来源: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7-03-13  |  作者:刘昕璐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7-03/13/content_2082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上海观察】【声音】电动汽车正飞入百姓家,充电网络不给力怎么办

    摘要

    充电网络不给力,这也成为电动汽车推广的一大难题。

    如今,在上海的道路和小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电动汽车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些消费者表示,“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我想购买却担心充电问题。”充电网络不给力,这也成为电动汽车推广的一大难题。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但由于缺乏配套设计、建设标准和规范,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据可依。”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蓝闽波提出,电动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充电设施建设是发展产业的重要保障,应完善配套标准,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健康发展。

    蓝闽波介绍,根据停车位建设位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可分为自用、专用和公用三种。其中自用和专用属于驻地充电,以交流慢充方式为主。而公用充电设施包括中途和目的地充电,以直流快充方式为主。以上海为例,截至2016年底,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27万辆,建设各类充电设施5.8万台,其中居民个人独立用电报装2.86万户,公共充电设施0.7万台。

    “按照目前的居民小区配电设计标准,加上引导用户夜间低谷充电等管理手段,可满足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他说,但部分老旧小区以配电容量接近饱和为由,拒绝居民安装充电设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发改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在蓝闽波看来,如果不及时编制、修订住宅区、公建配套停车场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将难以满足中长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除了国家层面政策,为了鼓励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出台了充电设施鼓励政策,上海已初步形成规范有序的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蓝闽波认为,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对于加快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个人自用、专用充电设施以驻地服务为主,公共充电网络往往建设在公共停车场所,布点均衡,服务半径合理,充电快速便捷。但部分公共充电设施被恶意破坏和滥用,导致公共充电网络建设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个人自用和专用设施。

    “电动汽车以驻地充电为主,公共充电为辅的现状,导致公共充电网络设施利用率低。”蓝闽波认为,公共充电网络属于推广电动汽车应用的保底服务,应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他建议,首先要完善新建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建设标准体系,以适应电动汽车发展的需要。“目前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用电负荷测算尚未考虑按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对此,他建议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建设规范、标准,科学估算车库、车棚负荷需求。从长远来看,开发商在新建居民小区时也应按远期规模预留充电设施、管线桥架、配电设施、电表箱安装位置等。而在核发工程许可、施工图审核、工程验收等环节,还要根据上述规范和标准进行审核和检查。

    “做好公共充电网络运营服务,集中监控和结算支付平台的建设也很重要。”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充电设施的补贴力度,确保公共充电网络可持续发展。对于恶意破坏、滥用公共充电设施的行为,按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等行为给予惩处。

    原文来源: 上海观察  |  发表时间:2017-03-04  |  作者:彭薇

    原文链接: http://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46335


全国政协委员 蓝闽波

国家电网报》:完善充电设施配套政策 推进充电网络健康发展

    充电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尚处于产业发展导入期。应编制、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建设规范、标准,提高配套供电设施设计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充电网络的补贴力度,确保公共充电网络可持续发展。

    我国已跃居世界最大电动汽车产销国家,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充电设施20万台。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认为,充电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尚处于产业发展导入期。公共充电设施以直流快充为主,建设投资大,设施利用率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全面亏损,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补贴政策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曾发文,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但缺乏配套设计、建设标准和规范,实际操作无据可依。

    据统计,上海有5.8万台充电桩,其中,居民个人独立用电报装2.86万户。按照目前居民小区配电设计标准,引导用户夜间低谷充电等需求侧管理手段,可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但部分老旧小区常以配电容量接近饱和、建设充电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拒绝居民安装充电设施。如不及时编制、修订住宅区、公建配套停车场(库)的设计规范、标准,将难以满足中长期充电需求。

    蓝闽波建议,源头上,应编制、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建设规范、标准,综合考虑用电同时率、需求响应技术应用、分布式储能应用,科学估算车库、车棚负荷需求,并据此提高配套供电设施设计标准。下游领域,开发商在新建居民小区时,应按远期规模预留充电设施、管线桥架、配电设施、电表箱安装位置及用地。实际电力容量、表箱表位可按需求配置,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设施利用效率。相关部门在核发工程许可、施工图审核、工程验收等环节,也应根据上述规范、标准进行审核和检查。

    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对于培育电动汽车市场、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公共充电网络要求布点均衡、服务半径合理、充电快速便捷、支付手段丰富、设施安全可靠、服务响应及时,加之部分公共充电设施被恶意破坏和滥用,因此,公共充电网络的建设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个人自用和专用设施。

    蓝闽波认为,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充电网络的补贴力度,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充电设施保护宣传力度,对于恶意破坏、滥用公共充电设施的行为给予惩处。

    原文来源: 国家电网报   |   发表时间:2017-03-15 |   作者:陈昊南

    原文链接: http://210.77.180.158/html/2017-03/15/content_418676.htm?winzoom=1


【新民网】蓝闽波:电动车充电设施 配套政策规范须进一步完善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教授在国网上海电动汽车公司走访调研时表示,推动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健康发展,当前须要进一步完善充电设施配套政策规范。

    蓝闽波委员认为,电动汽车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占有量已达到全球市场的50%,跃居世界电动汽车产销国前列。在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初具规模,政策成效显著的同时,充电设施作为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还存在着缺乏配套设计、建设标准,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以及补贴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在认真听取了国网上海电动汽车公司关于未来上海市新能汽车及充电网络建设规划的相关介绍后,蓝闽波委员表示,国家电网一直走在努力探索城市充电网络建设的前沿,此次调研正是为了充分了解产业现状和实际经验,从而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蓝闽波表示将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总结提炼,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递交相关提案,力争推动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建设规范、标准的编制和完善工作。同时他还强调,在做好公共充电网络运营服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鼓励公共快充建设,优化充电设施补贴政策,确保公共充电网络可持续发展。

    蓝闽波,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主要关注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发展,近年来曾向全国“两会”提交多份关于加快推广电能替代,促进节能环保等议题的提案,推动了政府和社会相关工作的开展,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赞誉与好评。

    原文来源: 新民网  |  发表时间:2017-02-28  |  作者:新民网

    原文链接: http://shanghai.xinmin.cn/latest/2017/02/28/30870442.html?winzoom=1


【上海教育新闻网】政协委员: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也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提出,要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扭转工科教师“非工化倾向”,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现状:工科教师“非工化”问题亟待解决

    截止到2015底年,全国普通高校1112所,开设工科专业的学校占91%,共有工科专业类31个,占专业类总数34%,工科专业布点数16249个,占整个专业布点总数的32%,在校生人数525万,占本科人数的33%;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工程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洛桑报告》显示:我国在“人才市场上可获得的合格工程师”排名落后,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企业难以招到合格的工科毕业生。调查显示工科学生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工业流程的了解。

    另一项对52所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高校实证调查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教师有全职企业经历的占47.95%,“211”院校占37.59%,“985”高校占31.74%;从事过与工程相关研发项目的比例,地方本科院校工科教师占59.03%,“211”院校占71.83%,“985”高校占78.16%,但绝大部分教师的工程实践止步于实验室模拟,没有参与产品从设计-原型-生产的整个过程

    在钱锋看来,工程实践能力既是工科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扭转工科教师“非工化倾向”,解决工科教师普遍存在的工程实践能力较低、工程实践意识薄弱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钱锋认为,造成当下高校工科教师“非工化倾向”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因为高校工科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导致这批教师工程能力的先天不足;其二,是当前高校教师招聘、考核与晋升评价体系淡化了工科教师们的工程实践意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和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就更加弱化;其三,是因为企业因专利保护、教师工程实践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等现实问题,缺乏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动力。

    建议:多管齐下“活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针对这三个成因,钱锋院士认为,解决工科教师“非工化”难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努力。他提出,政府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对提高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供必要的指导、管理和帮助;通过减免税收激发企业支持工科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行为;高校要将工科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融入招聘、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贯穿工科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通过搭建平台、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和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统筹资源,激发活力,为工科教师工程经验积累和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一,政府要完善政策,明确工科教师入职条件;要通过减税政策推动企业向高校师生开放工程实践与实训,促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在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强工程教育师资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解决我国工程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工科教师“非工化”问题必须上升到国家高度,用制度手段加以规范,用经济手段予以帮扶。具体来说,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要充分认识工科教师“非工化”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及国家战略落实产生的负面影响,确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政府要推动人大立法,从总体上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减免企业税收,激发校企合作内在动力,促进工科教师“非工化”倾向彻底扭转。教育部门要委托或设立专门机构牵头制定规范性文件指导高校工科教师招聘工作,明确工科教师培养方向、程序和标准,促进有实践能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背景的人才到大学工作并为他们提供指导与保障,要研究制定专门政策,指导和鼓励工科教师全职到企业锻炼。

    第二,高校要增设工科教师招聘中的工程背景入职门槛,不断完善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工科教师来源比较单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与背景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改变这样的状况,对于新入职教师要增加工程背景入职门槛,招聘新教师,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教育教学技能,还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将工程实践经历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对求职者要求有1-2年企业工作经历,对于博士刚毕业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的年轻应聘者,应要求他们具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经历。对于已经在职的工科教师,要通过定期到企业蹲点实践和承担校企合作研究课题等形式,弥补工程实践背景与经验不足等问题,加强工程实践的继续教育。高校在职称晋升与考核评价体系中,应该实行理工分类评价,对于工科教师不可单纯以论文论高低,更要关注工科教师的科技创新、专利成果在技术转化中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第三,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工科教师队伍。

    制定有利于企业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政策与制度,为到企业实践的教师提供培训与实践的条件保障与支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除了联合攻关,开展科研以外,还可以通过为高校设立“实践讲习教授”、“企业导师”等方式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派送到高校任教,可以与高校协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企业导师”制度,为行业专家、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到高校“短期上岗”提供制度保障,为他们加入高校工科教师队伍创造条件,高校也要给他们适当的报酬和荣誉。通过定期组织对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开设专题讲座、走进课堂等,实质性提高工程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促进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进而解决工科教师“非工化”的问题。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7-03-07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7/03/07/2076872.html


【东方网】蓝闽波委员:电动汽车充电桩太少 新建住宅应纳入规划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徐程3月10日北京报道:“电动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城市公共充电网络的建设跟不上,将会制约电动汽车的推广。”在本次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就城市公共充电网络的建设提出建议,他认为,应制定相关规范,要求新建住宅在规划时就预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蓝闽波委员表示,为了推动电动汽车这一产业的发展,国家连续多年出台政策鼓励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及充电网络建设运营。国办曾发文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但由于缺乏配套设计、建设标准和规范,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据可依。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蓝闽波委员认为,“如不及时编制、修订住宅区、公建配套停车场(库)的设计规范、标准,将难以满足中长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为此,蓝闽波委员建议,开发商应在新建居民小区时,按远期规模预留充电设施、管线桥架、配电设施、电表箱安装位置及用地。在核发工程许可、施工图审核、工程验收等环节,应据上述规范、标准进行审核和检查。

    对于目前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用电负荷测算尚未考虑按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建议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建设规范、标准,科学估算车库、车棚负荷需求,并据此提高配套供电设施设计标准。

    此外,蓝闽波委员还建议,应优化充电设施补贴政策,鼓励公共快充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充电设施的补贴力度,确保公共充电网络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充电设施保护宣传力度。对于恶意破坏、滥用公共充电设施的行为,按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给予惩处。

    原文来源: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7-03-10  |  作者:王永娟 徐程

    原文链接: http://news.eastday.com/c/lh2017/u1ai10414862.html


    《联合时报》官方微信:休会不休息|蓝闽波终于有空参观中国航天城

    “这次去航天城,切身体会到了航天精神的内涵,真是不虚此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说。

    3月8日是大会规定的委员休息日。当天上午,他去了趟北京中国航天城——此处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航天仪器研制工作等,同时还是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基地,是航天英雄们成长的摇篮。“中国航天技术迈入世界顶尖行列,和航天人发扬的‘航天精神’密不可分。”蓝闽波表示,他对此地向往已久,一直想来参观学习,但几次来北京出差办事,都无法抽出时间。3月8日上午他正好没有安排,就一大早从驻地——北京会议中心出发,来到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

    当天,蓝闽波参观了航天员体能训练馆等设施,并与部分航天工作者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回到驻地后,他对记者表示,在参观中,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航天人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航天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零件就数以万计,所以,航天事业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件都要非常严谨,容不得半点差错。

    说到这里,蓝闽波特地拿起一瓶矿泉水,向记者作了演示:“这瓶水就好比是一个部件,即使事先经过无数次实验,没有发现漏水现象,在进行设备检验时,哪怕渗出一滴水,就要推到重来,随后进行大量试验,直到确保万无一失。

    蓝闽波称,他自己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对航天事业的严谨程度感同身受,“我们平时有规定,同一个实验,必须重复五次以上,才可以写结论。但对航天人做实验,往往要重复上百次、上千次,他们付出的艰辛,远远超乎想象。

    在他看来,现在各行各样都需要弘扬航天精神。就拿部分科技事业来说,国内之所以和国外存在差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外的从业者可以“静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而国内的环境比较浮躁,缺乏专心做事的氛围,这是需要去慢慢改善的。

    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同样需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蓝闽波表示,政协委员在递交提案之前,应该进行深入调研,确保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有理有据。他一边说,一边指着手提电脑屏幕告诉记者,自己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破解企业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撰写完初稿后,他又咨询了几名相关人士的意见,以验证自己反映的问题是否准确、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经过反复打磨和修改,方才正式提交上去。

    当天,蓝闽波中午就回到了驻地,因为他除了参观航天城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利用下午空余时间,仔细阅读两会的文件、简报。他表示,自己回上海后,有传达两会精神任务,因此利用空闲时间做点准备。在此过程中,他还对其他委员的观点作了梳理归纳,“我在传达两会精神之余,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委员在想什么、议什么。我想借此机会,使大家对政协更了解。

    既圆了自己的“航天梦”,又为扩大政协的影响力作准备,这一天,蓝闽波很充实。

    原文来源:联合时报  |  发表时间:2017-03-10  |  作者: 刘子烨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llGPXS4WvjY9o6S5MsrZg


法制日报》:散会不散场

    ▲3月7日,政协小组会议结束后,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左二)接受记者采访。教育依然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

    本报记者 王建军 摄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保监会统计信息部主任向东就自己《关于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议》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杨晋峰 摄

    原文来源:法制日报法之春  |  发表时间:2017-03-09  |  作者:王建军 杨晋峰

    原文链接: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170309/Articel06002GN.htm


科技日报》:政协委员 争看科技日报

    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在各驻地参加小组讨论,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

    上图 科技界别政协委员蓝闽波(左)和傅新华在看科技日报两会报道。

    本报记者 洪星摄

    下图 科技界别政协委员尹卓(中)等观看科技日报两会摄影专版。

    本报记者 洪星摄

    第01版:要闻

    原文来源: 科技日报  |  发表时间:2017-03-05  |  作者:洪星

    原文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3/05/content_363841.htm?div=0


【中国化工仪器网】关注两会:科研仪器、实验室、科技人才之“冷思考

    【中国化工仪器网  行业动态】“双创”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去年以来全国掀起了“双创”的热潮,科技领域更是创新创业的重点领域。两会上,实验室、科研仪器、科技人才如何完美“创新”堪称参会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重。

    2017年作为“十三五”改革攻坚之年,是国家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7年争取创造GDP6.5%增长。全年减煤1.5亿吨以上,并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万以上;同时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市场经济,加强市场活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有望迎来更多明天……涉及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新兴产业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但试问,各行各业岂能离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科研仪器、实验室、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三大核心板块,在两会上赢得“万千宠爱”。

    仪器篇

    提高共享科研仪器利用率

    “条件稍微没有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去做。可拿回来的检测数值又不敢用。”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蓝闽波表示。换句话说,他指的是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蓝闽波已经呼吁了很多年。公器公用服务社会、打破数据孤岛,管理要到位是他对科研仪器发展的建议。

    政府采购优先国产仪器,促进仪器装备的自主创新是关键

    “用别人的枪、走别人走过的路、打别人打过的鸟。”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用这句简单易懂的话,概括了中国科研领域依赖外国科研仪器装备的现实情况。徐涛通过对诺贝尔奖的统计,指出了科研仪器装备与科研成果之间的紧密联系。“科研仪器装备是支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诺贝尔奖有1/3与科研仪器装备的发展直接相关,他补充道。

    然而,在关乎科研原始创新的仪器装备之战中,国产装备却在和进口装备的较量中败下阵来。“2014年,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之间的贸易逆差高达177亿美元。”徐涛公布的这组数字令许多人感到震惊。“希望能细化落实国产科研仪器装备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机制,对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品实行加分和优先采购机制?”其他委员附议,同样指出条件稍微差点也要向国产仪器倾斜。在徐涛看来,要建立对自主创新产品的科学定价机制,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科研创新投入,促进仪器装备的自主创新。

    优先科技部支持的“十三五”重大仪器专项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会表示,目前我国在装备研制平台方面已经有很好的支撑机制,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支持对科研仪器原理的基础研究,而科技部支持的“十三五”重大仪器专项,则主要针对大科学装置。不过,他认为,“那些对衣食住行、生活、产业发展有普遍意义的装备还发展不足”。

    “装备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我国学科交叉做得比较弱,有些人想做但是做不了。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如果有机会推动国产仪器研制,我们就可以在设备领域根据自身需求去创新去发展,这是未来高科技设备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邢新会说到道。

    实验室篇

    末位淘汰”造就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尴尬局面

    “国家实验室评估的时候有一个‘末位淘汰’制,这个造成的问题很严重。”长期以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体系包括成果、人才、国际合作、对外开放等指标,根据专家评议和打分,对成绩排名最后的实行末位淘汰。通常,国家管理部门将对优秀类和良好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专项经费资助,而较差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很多专家对这样的评议方法都是很无奈的,现在我们的评议都请不懂的人来评,不懂的话就只能是看SCI论文数量。”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张德兴多次说道。

    他表示:“淘汰是不得已而为之,更重要的是要鼓励科学家的积极性,把实验室建设好。”张德兴建议,“该怎样合理地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我认为还是要让同行专家来评议,只有同行专家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实验室在做什么,才能权衡它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和贡献,而只要实验室的地位和贡献非常好,就一定不要用末位淘汰制来淘汰。

    学科差别巨大,冷门学科现状堪忧

    “这样的评审很粗暴。”一片嗡嗡的讨论声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提高声调,“各个学科的情况差别特别大,有些热门学科可以发表很多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经费也多得不得了,但是像地学和我们学科来说,相对来说没那么容易出引用率非常高的SCI文章,在这种粗暴的评估里,我们肯定永远都处于劣势。

    如果能建立一个独立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这个问题就好办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建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也应对社会开放。”邢新会说,“公器公用,这观念得有。

    人才篇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提高科研数据共享度

    全国政协委员、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夏庆友表示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不断加强市场对科研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让科研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倾斜,起到了良好效果,也激发了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报告中提出的“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等内容,更让人信心倍增。他认为,要进一步调动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就应该让科研院所得名,让科研人员得利。

    “科研人员研究出成果、创造出价值,获得收益是应该的,而科研院所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建立在院所的声望和研究成果上的。”夏庆友说,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功不可没,报告中提到这一点,表明了国家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让他十分期盼。

    谈及科研数据共享度,徐晓兰建议,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组织力量,通过市场化力量去推动。“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的第三方立场,可以对数据交易、使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评价方、维护方全链条环节。”据悉在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支持下,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平台整合了领域内多家单位的数据资源。下一步将继续打造一批资源量大、开放程度更高的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

    对质量、标准、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的高度把控是国家迈入国际的重要一环,然每一步都建立在对国家科技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塑造上。弥补生产短板,2017聚焦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文化塑造、科技创新的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对大国崛起的重要推力,就从科研仪器、实验室评审、激活科技人才活力关键细节做起。

    原文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  发表时间:2017-03-09  |  作者:中国化工仪器网

    原文链接: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110146.html


对标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珠江新城

长江日报》:上海天津广州三城代表委员献策“长江新城

    对标看发展实力:对长江新城引领未来充满期待

    “你们的这个采访迫使我这个老浦东人去做之前没有做过的事:回顾浦东新区的建设历史。”71岁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住建部专家委成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参事张泓铭,曾全程参与了浦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也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大批上海学者提出,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加速发展上海,于是,浦东新区从此产生。

    “浦东新区的建设和上海发展的迫切性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浦东,上海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张泓铭说,浦东新区起初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生活园区,更是上海的一个全新增长板块,从空间的延伸到发展的延伸。

    全国政协委员荣建勋目前任职天津市政协常委,一年前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书记的位置上退休。他昨日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表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伴随着天津市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先有经济开发区,后有天津保税区和高技术开发区,我们称之为‘开保高’,然后又随着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落户,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滨海新区”。

    荣建勋介绍,滨海新区引领了天津发展,武汉也需要长江新城的建设发展,提升发展空间。

    “打造长江新城对武汉千万市民来说是一件喜事,武汉市未来一定要有一个叫得响的地方。”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主委、广东省侨办主任李心是武汉人,对长江新城尤为关注。

    李心说,珠江新城承担着广州总部经济核心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是国家承认的三个国家级中央商务区之一,把广州从省会城市推向影响整个南中国的现代大都会。长江新城建设是武汉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大举措,对于武汉市今后做强、做大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个新区的建设,无一例外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们所具备的实力和发挥的作用使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们对武汉长江新城的建设充满期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 说,武汉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影响力太重要了,长江新城将成为一片充满活力充满创新氛围的热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越秀集团董事长张招兴见证了珠江新城的萌芽、起步和腾飞。张招兴说,新城对于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意义很大,统筹地作科学的规划、市场化的运作、与产业深度融合,是广州珠江新城得以飞速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大手笔,武汉长江新城值得期待。

    开启浦东新区6人小组成员周汉民:

    希望长江新城成为中部地区一个试验田

    特派记者汪文汉 发自北京

    滨海新区

    200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位于天津东部沿海

    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会点

    天津

    (临海)

    30年前,1987年7月,上海市成立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汪道涵担任顾问,时任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中外方各有6名研究人员参加。

    “这是浦东新区启动时间,我意外成了6名小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浦东开发超前研究和立法预测工作”。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透露。

    2000年8月,浦东新区政府成立,周汉民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院长调任浦东新区副区长,直到2003年3月调离。

    浦东新区就是敢于试过去不敢试的东西

    “落实国家战略,就是新区建设成功的标准”,周汉民说,浦东新区启动之初没有参照物,就是打破过去条条框框,敢于试过去不敢试的东西,用好“改革创新”金钥匙,才能当好转型升级发展领头雁。

    周汉民说,新区规划者最初确立了三化:“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这三化是当初浦东新区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标准,一直贯穿始终。

    周汉民认为,一个如此大的区域开放和开发,准绳和纲领就是建章立制。“我当时在联合咨询小组里面负责对立法问题作一点研究,自己提出的‘立法先行’得到市委一致认可,并确立了‘法制化、规范化’新目标”。

    规划建设长江新城一定要有超前意识

    “浦东新区建设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超前”,周汉民说,对标浦东新区,规划建设长江新城一定要有超前意识。

    “希望长江新城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试验田”。周汉民说,他对武汉很有感情,曾经在武汉大学进修过一年研究生课程,十分关注武汉的发展。武汉是中国的重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对武汉赋予了新的使命,长江新城建设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周汉民认为,建设之初,长江新城要确立好定位和功能,“我认为,长江新城一定要与自贸区叠加,实现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

    周汉民说,东方明珠和国际会议中心是浦东新区标志性建筑,对标浦东新区,长江新城也应塑造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使之成为武汉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地标”,展示城市新形象。

    区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

    2015年GDP9270.3亿元

    同比增长12.8%

    约占全市GDP的56%

    区域面积1210平方公里

    2015年GDP7898亿元

    同比增长9.1%

    约占全市GDP的32%

    对标学先进经验:长江新城可在更高起点上规划

    “对比20多年前浦东新区的规划建设,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有条件站得更高,眼界更开阔,理念更先进,定位更高端,它至少可以在理念、规划、模式、体制机制上,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钱锋说。

    “珠江新城1992年就开始启动做规划,1999年进行规划调整,2003年珠江新城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到2010年基本建成,前后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李心也认为,武汉在珠江新城启动规划的20年后,启动长江新城建设,规划至少超越珠江新城20年。

    李心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建议以综合交通、市政配套等基础设施为先导,高水平、高标准做好城市设计和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方案要面向国外招标,与国外先进的规划理念接轨。

    “尽管过去了近30年,但我相信上海浦东的建设对于武汉建设长江新城,仍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在张泓铭看来,浦东经验在于借发展之机,大胆解除了绑在身上的绳索,从新而立。

    张泓铭说,长江新城应突出“”字,打造够“”的城区。考虑武汉的情况,他建议从产业转型升级着手,以获得中央、湖北省的全力支持,做成特色产业、城市示范区。

    张泓铭指出,长江新城以“长江”为名,上海的浦东和浦西之间也有黄浦江相隔,“黄浦江和长江可不同,长江是一个阻隔,成本很高,黄浦江一步就跨过去了。”张泓铭说,就是这样“一步就跨过去”的黄浦江,过江通道有几十个,“长江新城”一定要建好过江交通。没有交通也不会有“新城”,武汉要认真应对,做好准备。

    “浦东新区的建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注重了功能定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国富曾任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曾参与浦东新区开发建设。

    “功能是支撑整个区域开发的重要支柱,浦东开发搞了4个区,都有不同的定位。”高国富说,“当时的陆家嘴定位金融贸易,金桥定位出口加工,张江定位高科技,外高桥定位保税区港口经济,这四个功能定位是比较准确的,到现在为止来看,仍然是非常正确的规划。”高国富说,长江新城的建设,首先要确定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的研究一直聚焦广州珠江新城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向晓梅认为,武汉建设长江新城,一定要注意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珠江新城的成功,就是找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平台和载体,在这个区域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财经大学近现代法研究中心主任侯欣一教授认为,武汉之前的商贸生意做得全国有名,在电商时代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进行开拓发展,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倪惠英对长江日报记者说,建设新城,不能变成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森林,要留住传统文化的根,留住文化脉络。她以珠江新城为例,在寸土寸金的新城核心区、广州新的中轴线上,坐落着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市新图书馆,它们与附近的海心沙亚运会场馆、美丽的广州塔“小蛮腰”交相辉映,比邻CBD的摩天高楼,形成新广州最美丽的风景线。

    浦东新区

    1993年正式成立

    位于上海市黄浦江东岸

    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带的中心和长江入海口的交会处

    上海

    (临海)

    天津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谈开发开放:

    向创新要动力活力竞争力

    着眼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

    特派记者张隽玮 发自北京

    长江新城

    2017年

    提出规划建设

    武汉

    (临长江)

    要打造成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

    将武汉“长江新城”打造成为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有哪些他山之石可分享?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在全国两会上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

    他表示,滨海新区将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实现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为己任,以新区之进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竞争力

    宗国英介绍,滨海新区着眼于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拓展深度、加大力度;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上扩大范围、拓展领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科技创新则为新区的发展创造着新动能。宗国英表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促进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实现了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竞争力。

    经济与社会事业双翼齐飞

    建设成绿化覆盖率37.3%、每年8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保障民生,这两个数据在同类数据中格外醒目。宗国英说,滨海新区的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下一个五年,滨海新区计划五年累计新增就业6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他表示,滨海新区不仅是一座从严治党的示范之城、效速兼取的实力之城、对接国际的开放之城、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绿色宜居的生态之城,还是一座充满和谐共享理念的幸福之城。

    每年投入20亿元招揽人才

    宗国英重点回答了长江日报记者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提问。今年,滨海新区推出每年投入20亿元全球招揽人才计划。

    在人才公共服务方面,滨海新区把支持“双创”人才的特殊落户政策延伸至全区;在现有人才落户政策条件外,每年拿出一定数量户籍指标,专门用于引进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

    “我们的这些措施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今年要逐条落实、足额兑现,既给人才施展才干的机遇,又给人才名利双收的待遇,真正形成各路高人慕名而至、各类人才纷至沓来的磁场效应。”宗国英说。

    对标找功能定位:长江新城应担负起国家使命

    “浦东新区、广州珠江新城、滨海新区都是沿海新区,作为内陆的武汉要打造长江新城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和使命。”侯欣一强调,长江新城在建设时,定位一定要准确,最好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侯欣一说,早在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就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要求天津滨海新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化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带动和统筹协调发展是国家对滨海新区的战略要求。

    荣建勋说,天津和武汉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自然禀赋在同类城市中得天独厚,天津有沿海大港,武汉有长江枢纽;其次都是传统制造业优势地区;第三,在1949年之前都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他表示,也正因为此,天津建设滨海新区,或对武汉建设长江新城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他强调,照搬照抄从来不能成功,武汉必须突出一个“”字,在现有的城市基础上踏出一条新路。

    李心说,国家级新区不同于经济特区,也不同于开发区。新区最重要的气质就是创新、开放。新区新在很多方面,战略定位新、规划理念新、发展方式新、产业形态新、体制机制新等等。“以后到了长江新城,就不想去香港购物了,也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美食,是一个极致的地方”。李心这样畅想她心目中的长江新城。

    荣建勋表示,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和国际科创中心,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落地,长江上应该需要有个带头城市敢闯敢试,希望长江新城能够扮演这个角色”。

    代表委员们认为,浦东新区、广州珠江新城、滨海新区分别对接的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要积极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

    张泓铭建议,“长江新城”应扣准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脱实向虚”做文章,发挥宝武集团等重工业基地在央企中的特殊地位,在产业转型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充分利用中部崛起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对武汉的支撑,‘长江新城’的建设应该努力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

    广州

    (临海)

    珠江新城

    1993年启动建设

    为广州天河CBD主要组成部分

    总规划用地面积6.44平方公里

    2015年GDP 2427.04亿元

    同比增长8.8

    占全市GDP的13%

    第2版:新长征·2017全国两会

    原文来源:  长江日报  |    发表时间:2017-03-10  |    作者:蒋太旭 张隽玮等

    原文链接:  http://cjrb.cjn.cn/html/2017-03/10/content_5598079.htm

“走出去”“引进来”,第三十届职业教育“说专业群•说专业•说课程•说教材•说教学模式”研讨会在沪举行
7月18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中国职教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和我校承办,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协办的第30届“五说”研讨会于上海举办。会议围绕“‘中文+新技术’赋能‘一带一路’国家人才新技能培养”,职教国际合作与教育强国等主题开展,来自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山东、湖北、广东等地的36所中、高职及职业本科院校的170余人线下参会,全国700余所中、高职及职业本科院校的3.上海外国语大学
人民网 | 王广大: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典范
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上海外国语大学
闪耀今夏 | 我校学生民乐团、合唱团倾情参演上海夏季音乐节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交响乐团共同主办的上海夏季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