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凤惠37年用心处理信访矛盾:从“小丫头”做到“钱阿姨”

31.08.2015  16:01

37年以来,钱凤惠始终坚持用心解决群众难题。

  信访工作,看起来是幕后的、个案式的、润物细无声的,很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很少有光鲜亮丽的时刻。静安区信访办调研员钱凤惠,37年如一日,始终把居民群众当亲人,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自己的事情,真心协调解决、贴心帮扶解困,累计接待居民群众2万多人次,直接协调处理信访事项2000多件。坚守的不易,真正体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37年坚持“早到晚退

  从1978年到静安区信访办工作算起,钱凤惠这一干就是37年,是全市信访条线工作时间最长的同志之一。

  时光倒流到1978年,干校分配的时候,有三个选择摆在钱凤惠面前——区委党校、公安分局和区信访办。“说实话,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信访’为何物,去问了人家才知道,信访办是专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地方,我觉得挺好的,就选了这里。”去了以后才发现,信访办充满了哭声、骂声、吵闹声,有时还发生过激行为。“但我性格中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我跟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就跟着学,渐渐掌握了群众工作的一些方法和心得。”钱凤惠表示。

  静安区信访办党组书记、主任钟荣辉介绍,钱凤惠最早在区信访办负责办信工作的时候,每天要登记、摘录近百封人民来信,还要送到各个责任单位,但她从来没有怨言。各个责任单位也都记得那个笑眯眯、细声慢语的“小钱”。

  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水管爆裂是主要的信访事项之一。为了方便跑现场,不会骑车的她专门买了辆26英寸自行车,一个晚上跌跌撞撞,摔了好多跤,新车摔成旧车,终于学会了骑车。37年来,钱凤惠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作风,直到现在,她依然提前半小时上班,晚半小时下班。她自己也慢慢从居民、同事口中的“小丫头”、“小钱”,变成了“大姐”、“钱老师”,直到现在的“老钱”、“钱阿姨”。

   也曾有过彷徨和犹豫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静安区的建设步伐加快,动拆迁启动,工地建设的矛盾初显。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又遇到企业改制工人下岗。“那时候信访办几乎天天加班加点,但那时大家都干得特别带劲儿,因为感到我们也在静安大发展的进程中出了一份力。”钱凤惠说道。

  1995年以后,动拆迁从“原拆原还”转为异地安置,钱凤惠也适时改进工作方法,经常利用休息日陪同居民到外区看安置房,近的地方骑自行车,远的地方就自己掏腰包乘公交车。有一次晚上她骑自行车到安置房,天黑没看清路摔到了路边的臭水沟里,那个居民后来很感动,也很快促成了签约。“通过这件事我感到,只要我们心中装着老百姓,处处为他们着想,用情用心去化解矛盾,老百姓也会反过来配合我们的工作。

  钱凤惠坦言,也曾有过彷徨和犹豫。不是钱凤惠亲口说,很少有人知道她至今仍住在不足6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2009年我去工作组时,房价比较低,当时希望换一间,房子看好了,定金也准备付了,但因为错过了休息日,机会错失。”钱凤惠称,自己身体不好,有时爬七楼特别累时,就会觉得很懊悔,但女儿和爱人的支持又让她很欣慰。“妈妈,房子小没有关系,只要温馨、整洁就可以了。女儿能这样说我很高兴。现在女儿27岁了,已经工作了。

   尽心尽责,榜样力量大

  在和她打过交道的群众看来,钱凤惠作风非常朴实,很少有豪言壮语,也没什么耀眼的光环,但这么多年来却用她朴实的语言、踏实的工作,解开了一位又一位居民群众的心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影响居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难题。

  静安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凌惠康介绍,近两年来,静安区信访工作一直走在中心城区前列,各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钱凤惠为代表的广大信访干部的付出。今年上半年,静安区将59岁的钱凤惠提拔为正处级调研员,就是要“让想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关键岗位,敢干事的有制度保障,干成事的有社会地位”,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吃亏,进一步激励全区广大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服务群众。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