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家庭给老师送礼 部分教师存在有偿补课现象

08.09.2015  07:29

  随着教改深入,本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升。临近教师节,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昨天公布的《师德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师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有部分教师存在收礼和有偿补课现象。

  此次报告经历半年时间,对上海全市17个区县1.5万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学生家长开展了问卷调查。

  虽然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和歧视学生、不得收受礼品礼金、不得组织学生有偿补课等。但此次调查显示:仍有部分教师存在收礼和有偿补课现象;约有10%学生和家长对师德持负面评价。

  调查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家长明确表示送过礼的比例分别为7.8%、6%和9%,表示说不清的比例分别为5.2%、3.1%和3.3%,事实上有超过10%的家庭有过送礼经历。

  此外,中小学生选择所在学校于节假日、双休日给学生上课的比例达到28.4%。学生家长明确表示孩子所在学校存在有偿上课、补课现象的比例为3.5%,表示说不清的比例为7.4%。一般来说,教师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给学生上课都是有偿的,可见有偿补课现象仍较为严重。

  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师德的满意度是评价师德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师德持负面评价的比例为10.3%,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分别为5.7%、11.4%和19.7%,对教师师德的负面评价随着年级增长呈不断升高趋势。学生家长对教师师德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为7.4%。

  体罚现象仍存在于上海的中小学校中。有23.4%的中小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有体罚学生现象,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3%、24.7%和17.1%,非上海户籍和上海户籍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2.3%和27.4%。

  针对调查结果,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也提出建议:进一步细化教师行为规范,使教师在面临具体情境时能够依照规定行事。

  比如,针对教师收受礼品和礼金的问题,规定教师不得私下单独和学生家长约见谈话等等,加强过程管理。

  建立和完善师德投诉平台,使学生和家长在师德问题发生时能及时找到有效的投诉途径。

  建立和完善常规化的师德满意度测评机制。具体可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学校开展科学的师德满意度调查。每学期评估一次,通过匿名问卷调查了解每位学生和家长对每一位任课教师师德的满意情况,第三方评估机构要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于师德问题较严重的情况,学校要依照规定给予相应的惩罚。

  建立常规反馈机制和定期师德报告制度。对学生和家长通过师德投诉平台和满意度调查反映问题的处理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同时,对于全市范围内的师德状况,每年或每半年向媒体公开发布,使公众了解当前的师德状况。对于情节严重,引起媒体关注的个案,要跟踪发布具体的处罚方式,通过个案教育公众和其他教师,发挥媒体和公众对师德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