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自贸区建设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30.09.2014  22:42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一周年之际,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联合承办的“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论坛于9月29日在我校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上海高校智库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干春晖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权衡教授,复旦大学张晖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鞠建东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教授等国内知名研究专家齐聚一堂,问道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副校长蒋传海,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教授,科研处处长徐龙炳、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靳玉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经济学会和上海市相关智库负责人出席。

      樊丽明校长为本次论坛致辞,她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档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正在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从国际形势看,我国正承受着许多国际或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压力。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应当有新尝试,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际,论坛的举办是上海财经大学更好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融入上海发展的鲜明例证。

      论坛分为上午、下午两个半场,上午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鞠建东教授主持,王新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分别做主旨发言。王新奎教授作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设计者之一,在谈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提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并非是既有的制度框架内政策的增减,而是制度上的创新,一方面是要用开放来倒逼改革,形成一种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是对过去特殊监管区域做法的一种重新思考。

      林毅夫教授则重点阐述了其世行归来对发展经济学的新的理解。他认为,在通过“有效的市场”来形成能够反映要素稀缺性的价格体系以诱导企业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要发挥“有为的政府”来解决结构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和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一个国家只有同时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才能实现快速、包容、可持续的增长。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为进一步界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边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通过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必将步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

      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干春晖教授主持下午的圆桌论坛,并致辞: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将持之以恒地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经济走向和国际规则的变化,以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转型为主攻方向,以上海在全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特定地位为出发点,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战略发展研究为导向,现实问题研究为重点,开放协同研究为模式,努力打造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皆一流的产业经济智库。

      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认为单纯的一重经济结构上面来分析中国30年的经济奇迹发展是片面的,必须引进另一重的结构,就是空间结构或称地区结构。从双结构来解释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和未来的突破着力点,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有深远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鞠建东教授认为未来主要任务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开放。第一,引领进口体制改革,打破地区市场分割,使中国老百姓能买到全球性价比最高的产品;第二,建立全球技术市场中心,建立中国市场技术规范;第三,上海从来就是制造业的重镇,自贸区需要重振上海制造业中心的雄风,推动中国核心企业群的出现,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主导行业汽车制造业等的优化与迅速的发展,根本改变中国市场无中国品牌的局面;第四,对外实现最优资本流动控制,建立人民币主导的东亚新兴市场金融体系,对内推动金融行业、投资体制的全面改革,实现统一而高效的中国资本市场。

      本次论坛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和本市经济学界专业人士参与盛会。论坛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人民日报》、《文汇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国家级媒体均参与论坛并对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

      本次论坛的圆满召开,不仅为上海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献计献策,更为学者之间、学者与媒体之间、学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充分体现了我校长期以来秉承的“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参与者,上海18家高校智库单位,在承载推进上海乃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不断发展的同时,将持续地积极参与中国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讨论,坚持发挥智库“资政启民”社会功效。

部分媒体报道清单(截至2014年9月30日9:00):

1、 凤凰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930/13159036_0.shtml

2、 腾讯财经http://finance.qq.com/a/20140929/054657.htm

3、 搜狐财经http://stock.sohu.com/20140930/n404776101.shtml

4、 新浪财经http://fund.ebank.spdb.com.cn/stock/Company_InfoContent.aspx?Type=2&seq=3506647 5、

5、上海证券报http://news.10jqka.com.cn/20140930/c567600028.shtml

6、 新华社http://www.sh.xinhuanet.com/2014-09/29/c_133682362.htm

7、 21世纪经济报道http://money.msn.com.cn/internal/20140930/05451729903.shtml

8、 中国证券网http://www.cnstock.com/v_news/sns_bwkx/201409/3195429.htm

(供稿:王鑫洁  供图:黄海春、李伟康、王鑫洁、郭泱维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