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身试验测谎技术 身体数据也能"说出"秘密

25.10.2014  08:02

图片说明:记者在长宁区检察院一楼讯问室内体验测谎全过程。 

  黑匣子里的这套仪器,看起来没什么神秘。简单设备轻轻绑在人的胸部、背部和手指,连着数据线导入电脑;测谎师操作电脑,对被测者提问并通过屏幕观测他的呼吸、脉搏、皮肤电阻等身体反应,最后作出是否说谎的判断。

  测谎,学名心理测试技术。在中国,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不过,它往往可以帮助办案人员审查、判断证据,并提供侦查方向。上海检察机关使用测谎的案件越来越多,从2009年的24件上升到2013年的199件,增加了7倍。

  但是,测谎真有这么灵吗?人脑还斗不过一台电视机机顶盒大小的机器设备?抱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长宁区检察院技术科,采访女测谎师陈哲颖,亲身试验测谎全过程。这次“挑战”的结果出乎意料——

   双高”人士“一测一个准

  测试的地点,在检察院一楼讯问室,这是职务犯罪嫌疑人接受测试的地方。

  穿着便服的陈哲颖,不慌不忙地展开全套设备。讯问室只有5平方米左右,四面墙壁有乳白色的软包,记者就坐在专为被测试者设置的软靠背椅上。

  通常,陈哲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我不是来审讯你的。我是技术部门的测谎师,来帮助你自证清白。”大多数被测试者都能接受这种说法。保持“中立”、没有情绪,是测谎师的首要职业素养。

  测谎一般分为背景了解、测前谈话、激励测试、正式测试和测后谈话5个环节。记者的测试从“激励测试”开始——

  “从2到6之间选一个数字,然后我来对你提问,你对我的全部问题都说‘不’。”根据测谎师的要求,记者背转身,在一张纸片上写下“3”。“你选的是2吗?”“不是。”“是3吗?”“不是。”“是4吗?”“不是。”“是5吗?”“不是。”“是6吗?”“不是。”记者每回答完一个问题,测谎师都要停留2至3秒,以便观测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数据。

  第二遍提问开始:“你选的是4吗?”“是2吗?”“是3吗?”……问题相同,但顺序发生了些改变。

  第三遍,还是一样的问题,记者觉得有些不耐烦,身体开始微微移动,回答问题变得更随意。

  整个过程持续15分钟。测谎师最终作出判断:“你选择的数字,肯定是3。

  怎么识破的?陈哲颖把电脑推到记者面前,一张类似心电图的图表显示了血压、心跳等5组信息,一些细小波动清清楚楚地透露了“内心的秘密”——每次说谎时,尽管记者进行了一番“心理建设”,但所有的数据都“非常规显现”。

  得知原理之后,记者第二次“挑战”测谎仪。可结果还是一样,测谎师花了15分钟就说对了记者第二次挑选的数字。

  原来,看似普通的机器如此精密,详细记录了当事人自己都不曾感知的生理变化。而测谎师看似随意的几组问题,不仅严格遵照了测试理论,还包含对被测试者的细密观察。

  其实,真正的测谎过程,从测谎师与被测试对象面对面的第一个瞬间就已然启动。“仪器”和“”的完美配合,才是测谎的秘诀所在。

  问题来了:有没有一些特殊人群,测谎对他们不奏效?陈哲颖说“”。测谎鉴定报告包括四种结果——诚实、无结论、说谎和显著说谎。陈哲颖当测谎师3年来发现,确实有极少数“特殊人群”很难对付,这是他们行业内的秘密。不过,这种“反测谎能力”,根本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而一些职务犯罪案件中,智商情商双高、受过高等教育的犯罪嫌疑人大多难逃测谎大关。用她的话来说:“一测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