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工干部师生畅谈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学深悟透谋发展  砥砺实干创一流

27.10.2017  21:09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科学的历史坐标,为中国梦的实现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迈步新征程,全校干部师生信心倍增,壮志满怀,“学深悟透谋发展,砥砺实干创一流”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广大干部教师畅谈了对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思考。

   

深入推进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宗祥: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先要练好内功、做好表率、尽好责任。 一是要全面解读、全员覆盖,多举措高标准开展学习活动。 学院党总支要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以党支部和教研部为单位全面推开,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领学与重点发言相结合,交流与研讨相结合,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二是要整体设计、生动鲜活,多层次高质量开展宣讲活动。 要积极参与市级和区级的宣讲组织,多学习多观摩,确保宣讲的高度。要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副教授牵头带领骨干教师围绕一个个宣讲主题成立研究性团队,成为学校宣讲团的主力,确保宣讲的深度。要多形式组织宣讲小分队进班级、进社区、进企业,加大宣讲的广度。要在课堂、校园、社区等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群体,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宣讲,保证宣讲的鲜活度。要以干部群众的兴奋点来选取宣讲材料,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宣讲的有效度。 三是问题导向、落地生根,出实招求实效开展贯彻活动。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马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具有理工科特色的示范马院,思政课教学是马院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是马院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即将到来的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活动中,学院要精准扶持、全员参与,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做出贡献。
      人事处处长、教师工作部部长姚俭: 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首位,凸显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视。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系统地学习十九大精神,结合学校“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深刻领会新时代的新使命、新要求和新任务,坚定勇创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战略目标,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行动中,全面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和业务工作本领,积极立足于学校和岗位实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为国家和党的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董剑戟: 当前,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解读好十九大的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要把宣传贯彻十九大理论创新成果与推进学校思政教育改革、高水平大学建设、党代会等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策划并推出评论文章、专题访谈、典型案例等一系列新闻报道,力求立意高、内容实、形式活,借助校报、校园网、新媒体等多种校园宣传媒介集束传播,打好组合拳,弘扬主旋律,为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凝聚共识、提振士气。
      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何炉进: 研工干部队伍、广大研究生应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要原原本本学,二是要结合实际学,三是要多种形式学,四是要校、区联合学。结合学校和部门近期和远期改革发展具体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通过组建宣讲团、联合学习会等多种形式,统筹好线上线上两个平台,以及学校研究生与各社区、园区等建立的各类联动服务平台,在学习中领会,在学习中提高。
      校团委书记刘威: 要坚持“党建带团建”,“以服务促建设”,“抓基层抓团建”,努力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学生会开展权益服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朋辈交流活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更多地开展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青年同学艺术素养;大力推动校级“青马班”和院系“青马学堂”建设,加强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提升师资库和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加大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建设;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深入广泛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推进“四进四信”。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团委副书记王天韵: 要以主题系列活动的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唱响主旋律,开展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重点要真正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学校形成“永远跟党走”的良好氛围。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杨拂晓: 学校要加快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新闻阵地开展宣传工作,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通过师生共同不懈努力,将十九大精神宣传到位、学习到位、领会到位、落实到位。

 

 

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建工作

      纪委副书记施小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的十九大报告用较大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要求要“强化震慑、扎牢笼子、增强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从十九大首场记者招待会聚焦党建工作和全面从严治党再次说明党中央的重视和态度。学校纪委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已经在第一时间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讲座和交流学习,并计划本学期继续在各二级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党的基层纪检干部,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和即将出台的“党章”,学透新内容,领悟新内涵,履行好岗位职责,以实际行动维护好党和群众的利益。
      组织部部长、机关党委书记李妍: 要将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优化党员队伍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做好各级党组织书记培训、干部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发展对象培训和干部在线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强化责任担当,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的主体责任;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将学习领会大会精神作为“三会一课”重点内容,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重点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讲好党课、思想政治课,推动全体师生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紧密围绕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党员队伍自身特点,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积极为广大师生员工办实事好事。

 

建设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

      科技处处长、协同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 过去几年学校的科研实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当中也将继续有所作为。 一是组织重大科技任务,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十九大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学校可进一步统筹全校优势科技资源,加强学科交叉和协同,组织申请突破型、引领型重大科技任务。同时,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我校创新性建设目标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九大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可在考核评价、职务晋升方面进一步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利前期挖掘机制、技术转移行政人员的激励机制。 三是人才强校,建设科技创新团队。 十九大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学校可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聚焦学校布局的学科增长点,依托引进和培育的领军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整体考核,整体激励。 四是重点布局交叉方向,加快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学校可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中的新兴交叉方向,布局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 五是做强国防军工,服务国家战略。 十九大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我校要紧紧抓住国防共建机遇,组织和承担国家重大军工任务,获得国防科技奖项,做强国防特色学科,服务国家战略。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吴建安: 十九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了79次,这个高频关键词给我们传递的一个信号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学院将进一步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搭建从教学、科研到产业孵化等多个平台,拓展校企、行业、学校多方合作模式,加大对接行业力度,针对学生教学实践开辟“企业走进校园,学生走进企业”的双向通道和管理机制。同时,积极助力“环上理工文化创意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章立新: 学校要坚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聚焦先进制造和国防现代化,走校企合作、军民融合的道路。例如借助嘉兴对接上海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推进学校融入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聚焦先进制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要求,弥补我校跨学科大兵团作战能力较弱的短板,重新推进先进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
    环境与建筑学院教授陶红: 十九大报告关于环境生态的展望令人期待。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也有广阔天地,接下来应继续加快环境相关专业发展,加强环境相关专业人才教育的培养。建议学校建设专业特色明显的生态景观,为师生提供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向外界展示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彰显学校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教务处处长朱坚民: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责无旁贷。上海理工大学已明确提出学校的发展愿景是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十余年来,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成效卓著。着眼未来,为响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学校将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瞄准社会发展需要和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根据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等重大战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制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上寻求重大突破;根据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依托校内校外资源,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整合校内已有的四合院创业孵化基地、创新梦工厂、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进一步建设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尚理“青创园”,强化创新创业社团建设,营造校内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在校外,与相关高校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园区共同强化创新创业孵化功能。 三是适应新时代要求,增强人才未来竞争优势。 要主动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进步,布局相关新兴学科、专业,逐步培养在未来必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富强输送优秀人才;要探索研究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新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俊和: 当前在校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未来正是十九大报告当中“两个十五年”奋斗征程的主力军,他们的理想和信念、素质和能力、知识和结构,将决定着他们能不能担负起“两个十五年”奋斗重任,能不能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有所作为。我们按照总书记要求,投入更大精力,潜心做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卓越人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而青年的“兴与强”,都需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堂课、每一个实验、每一个实习、每一个创新创业训练做起。以百倍信心、超常的努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的发展目标一定能实现。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夏鲲: 学校要通过学习环境改善、学风建设的角度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通过额外激励、职称晋升的优惠促进老师教的兴趣,通过奖学金、推免研究生的特殊政策促进学生学的兴趣,从政策上给师生减负,保证老师和学生充分的“教”“学”精力和效率,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教,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学。通过上理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一流本科教育,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

      学生工作部(处)长牛翔宇: 十九大报告中先后提到“教育”多达37次,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位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力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总目标,探索隐性德育载体。 挖掘隐性德育载体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首先让隐性德育载体进第一课堂。通过课程编排,在课程实施中给学生提供认识、分析和选择的机会,发挥隐性德育载体的教育功能;其次要让隐性德育载体进日常思政、进第二课堂,在主题活动中发挥隐性德育载体的浸润作用,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和体会来掌握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第三要让隐性德育进书本,通过教材,可以让更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和运用好隐性德育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尊重三大规律的发展态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深入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注重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建立健全,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要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即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能够在承担责任与使命的同时,强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尤其是强化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坚韧的性格。 三是注重学生成长需求,提升队伍的核心职业能力。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为此,我们将发挥德育研究中心的职能,以教研室带动工作室,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丰富队伍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强化协同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能够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一名合格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沪江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直属党支部书记陈红: 一是要 扩大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以创办孔子学院为抓手,扩大国际交流,提升我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传播中国文化。希望学校加大支持国际合作学院建设力度,切实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 其次要加强中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建议加强外国留学生国际礼仪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为中国发展战略服务的知华友华人才,增进国际友好交流合作,为国家战略服务。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卢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双效统一”,坚定先进文化方向。 要注重文化工作“精、气、神”的高度契合,加强社会文化思潮对师生影响的调研和分析,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既要创新传播手段,更要重视内容建设,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制度的完备性。 二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着力打造精品文化。 要构建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整合全校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使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有力辐射。加强校史课程建设,促进上理精神传承。依托沪江国际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等,在国际文化交流互鉴中充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上理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是要坚持文化育人,塑造上理文化品牌。 要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建立项目化驱动、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文化活动模式,形成一院一品、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繁荣景象,扶持培育优秀校园文化项目、优秀文化社团,协助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等相关活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王新学: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以坚定国民的文化自信。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网络空间,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形式及措施,化无形于有形之中,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贯穿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中去。
      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石占奎: 落实十九大精神一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提升学生自我提高的诉求和积极性。二要以教师为主,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特色发展与职业认同。三要以学校为源,充分尊重学校的历史与定位,提升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供稿:各职能部处、各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陈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