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军、党员带头、集体婚礼 港珠澳大桥建成背后是建设者们的七年坚守
东方网记者袁猛2月12日报道:2月6日,全长55公里,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完成交工验收,具备通车试运营条件,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从2010年底开工建设,建设者们七年坚守,这座大桥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为了在海上建造大桥,中交三航局用77天在珠江口伶仃洋中建起了一座外海离岸人工岛,比常规施工方法提前了2年,书写了工程奇迹。
图一:东人工岛航拍(图片来源:中交三航局下同)。
77天建成外海离岸人工岛,传统工艺成岛至少三年
由于航线限高问题,港珠澳大桥除了跨海桥梁,还需要建设海底隧道。在茫茫大海中,如何才能将一座大桥建立起来?2011年8月,中交三航局建设者们在珠江口伶仃洋上开始建设东人工岛。
“在人工岛建成之前,我们工人都是在船上生活,生活用品和淡水都是靠岸上补给。”中交三航二公司副总经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二工区常务副经理刘海青表示:“东人工岛西接海底隧道,东接桥梁,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又处于白海豚保护区核心地带,再加上120年质量保证和三地建设标准就高不就低原则,施工难度相当大。”
除此之外,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工期紧,施工难度、质量、环保和工期要求都极高,要想在确保高质量、少污染的情况下“快速”建成人工岛属于世界性难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成岛工艺,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图二:东人工岛建成后举行了亮灯仪式。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交三航院建设者们提出了钢圆筒成岛方案,就是用一组高达50.5米、直径为22米大小、重达500多吨的巨型钢圆筒作为主格直接插入海底不透水土层,固定在海床上,相邻圆筒之间的间隙,用两道弧形钢板作为副格嵌入钢圆筒预留的宽榫槽内,主、副格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保证岛体紧密合围不透水,然后再回填砂形成人工岛。
这种成岛方法更环保,挖泥少,减少500万方泥沙排放量,而且成岛速度快,传统成岛工艺至少要花三年时间,采用钢圆筒快速筑岛工艺仅用77天时间就建成一个深海离岸人工岛,比常规的施工方法提前了2年,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世界工程奇迹。
国内首次、自主研发,创新是港珠澳大桥建成的前提
在海上建造一座岛,首先就是要打好地基。但在岛隧工程施工区域却碰到了“淤泥深、地基软”的“水豆腐”难题。如何才能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中交三航局挤密砂桩施工团队在这一技术空白领域里选择自主攻关。
据悉,挤密砂桩施工这一先进工程技术在国内处于空白领域,这是首次在国内应用于大型施工建设。中交三航局施工队自主研发、自行设计,推动公司自行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砂桩作业船舶,大大加快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进度。优化设备,创新工艺后,中交三航局挤密砂桩施工团队先后打设挤密砂桩18600余根,总计方量67.3万方,构筑伶仃洋上的海底长龙,为岛隧工程施工保驾护航。
另外中交三航局施工团队还大规模应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这是国内首次。在国内没有施工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施工团队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最终形成具体施工方案,并完成了逾四万平方米房建工程封顶任务。
党组织引领打造青年军,年轻人的肩膀扛起“超级工程”
图三:青年军的肩膀扛起了这座“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建成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建设者,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鼓舞着一群80、90后在孤岛上坚守了7年。据了解,项目党支部成立于2010年10月,项目部现有员工93人,一线建设工人约800人,而党员有29人。党建工作与项目工作共同规划,充分发挥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榜样引领作用。
另外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上,35岁以下青年有5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七成以上。中交三航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二工区副总工程师宋奎,为了项目建设,婚礼往后推了两年,直到2016年底才在岛上举行了集体婚礼。现在妻子也在项目上,不过一个在岸上,一个在岛上,虽然相隔仅仅15海里,但还是相见不多。在2月6日项目验收这一天,宋奎怀孕待产的妻子也送到了医院。据了解,这些项目施工工人的宝宝被他们称为“岛隧宝宝”,以此来纪念这座“超级工程”的建成。2月8日上午,名副其实的“岛隧女宝”诞生了,在东人工岛工地工作了6年的宋奎把女儿小名取为湾湾,“新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是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脊梁,所以叫她湾湾。以后还要告诉她这座跟她同龄的世纪大桥,爸爸也参与了建设”。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青年人着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七年坚守,这批青年军扛起了这座“超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