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项目党支部:为“超级工程”注入上海色彩

12.02.2018  07:31

  

  烈日下,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工地,工人休息时饮用盐汽水。(资料照片)

  “终于能踏踏实实过个年了!”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正式交工验收,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项目工程人员听到消息后舒了口气。自项目部成立以来,这是第一次“全员放假”。

  2011年,这支团队从上海来到祖国南海之滨,踏上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长达七年争分夺秒的建设征程。酷暑台风侵袭,外海孤岛施工,以及世界尚无成熟经验的技术难题……由29人组成的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建岛筑家”理念发挥主心骨力量,带领近千名“三航人”破除一道道难关,以高效高质书写出工程奇迹。

  作为世界最长跨海大桥,55公里港珠澳大桥连接粤港澳三地,未来形成的5.6万平方公里区域,将规划成为备受瞩目的闪耀经济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回忆当年的建设过程,这群默默耕耘的工程人员心潮澎湃:“港珠澳大桥是百年大计,‘三航人’能为‘超级工程’注入上海色彩、树立中国品牌出力,历经万难也值得!

  打破“难上加难”,铸就世界一流

  身着制服、精神抖擞,当记者第一眼见到东人工岛参建人员时,很难看出他们前一晚刚从粤港交界赶回。从他们脸上看不出舟车劳顿的痕迹,但七年筑岛的艰辛全部写在黝黑的皮肤里。

  筑岛是世界难题,在外人眼中,港珠澳大桥项目的筑岛工程可谓“难上加难”。因横跨三地,项目建设标准极为严苛,10万平方米的东人工岛不仅要符合三地建设最高标准,而且要满足高达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

  成岛工艺要又快又好又环保,怎么啃下这块硬骨头?工程开工之初,党支部就结合工程内容组织劳动竞赛,并设立党员示范岗,“三航人”的建设热情和攻坚热情被带动起来。“三航人”自主创新研发钢圆筒快速筑岛工艺,仅用77天就在距离海岸线20公里的伶仃洋上建成深海离岸人工岛,创造“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世界工程奇迹,同时减少了500万立方米泥沙排放量。

  如今,59个高50米左右、直径22米、重500多吨的钢圆筒犹如“定海神针”,稳稳地扎进海底不透水土层,如同一座圆形的钢铁长城牢牢地守护东人工岛。这组钢圆筒垂直度偏差为1/500以上,角度误差不大于2°,创造了钢圆筒体量、高度、垂直精度等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

  世界纪录背后是巨大的挑战。巨型钢圆筒从上海经海路运输到伶仃洋,现场打设回填,链条长、风险大、工艺新、标准高。中交三航局二公司副总经理、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项目常务副经理刘海青等党员干部冲锋一线,克服了水文条件等影响,将每一根钢圆筒当做第一根一样谨慎对待,又创下“一月运输三船”“单日震沉三筒”等世界纪录。

  心系蔚蓝海洋,崇尚环保先行

  建造水平不断往前迈进,但建设者始终没有忘却大桥下那片静谧的蔚蓝海洋。

  东人工岛所在施工区域位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核心保护区,水下噪音必须要可控。项目部就和高校联合开展了国内外首次对挤密砂桩海上施工噪音系统测试,确定现场施工所需的合理驱赶半径,并制定以保护白海豚为主的施工措施,比如优先考虑预制品施工工艺。

  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项目党支部书记邱云介绍,党支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呼吁大家要保护海洋环境,在办公区、施工区、码头、交通船舶上,但凡是有人的地方总会看见保护白海豚的宣传海报,海报上详细介绍了白海豚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保护措施。不知不觉,环保意识就扎根在每一名建设者的心中。项目部有9名建设者经过白海豚救急方法培训,拿到了白海豚保护的“上岗证”,还有56名建设者经培训拿到“观豚员上岗证”。施工过程中,“观豚员”要严密监控施工范围海域,一旦可视范围内出现白海豚踪迹,整个团队要立刻放慢施工,减小噪音。挤密砂桩施工期曾多次跨越中华白海豚繁殖高峰期,但从未发生中华白海豚死亡或受伤事件,项目部也没有接收到来自官方和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投诉。

  为了保护好伶仃洋这片“净土”,东人工岛实现废物废料绿色排放。污水经过专业污水处理器处理,经检测合格后才排入大海,还能用于浇灌花草,实现可循环利用。建设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废油等则实现集中收储、统一回收。

  党建管理,带动工程“生产力

  刘海青笑言,干这个工程是“拔苗助长”。东人工岛建设团队约70%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7年过去了,陪伴东人工岛成长的年轻人,已个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独当一面,未来将在世界各地扛起重要项目的担子。

  员工培养,和党支部发动的“头脑风暴”息息相关。技术专业出身的党支部成员总是想出各种“金点子”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一字歌”口口相传,面对全国唯一的大面积清水混凝土施工,年轻建设者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坚持“一块比一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力量,不仅撑过了连续40多个小时的连续浇筑环节,更以高质量打造出珠江口地标性建筑。

  党支部自筹拍摄的微电影《舌尖上的东岛》,记录下一名东人工岛建设者工作的一天。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电影结尾时,一旁观看的刘海青、邱云等建设者早已热泪盈眶。七年筑岛落下帷幕,但这群不平凡的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粤港澳大湾区崛起打下了扎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