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栋:对抗物种入侵 守护崇明东滩"候鸟乐园"

21.09.2015  08:03

      东方网记者于量9月21日报道:汤臣栋的微信用户名叫“大滨鹬”,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野生鸟类。每年迁徙季节,大批大滨鹬就会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崇明东滩湿地,堪称东滩的“老熟人”。

  作为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崇明东滩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水禽重要越冬地。与迁徙路上在此短暂歇脚的大滨鹬不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汤臣栋扎根东滩整整16年,在远离都市喧嚣的净土上,尽心尽责地守护着这处“候鸟乐园”。

  时间回溯到1999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汤臣栋成为了筹备中的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首批职工。彼时的东滩百废待兴,由于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当地猎户对野生鸟类的偷猎十分猖獗。本着“边管理边筹建”的方针,汤臣栋和他的同事们甫一来到东滩,就立即开始了与偷猎者们的较量。

  此后的三年时间里,汤臣栋和同事通过夜间伏击抓现行、宣传教育讲道理,“软硬兼施”之下终于杜绝了偷猎现象,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也随之步入正轨。而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一批曾经的偷猎者也被感化,摇身一变成为了保护区内的专职护鸟人。

  比偷猎问题更为棘手的,是保护区内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和大规模扩张。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因此被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加以引进,用以保滩护堤。

  然而,互花米草超强的繁殖力,却严重威胁道理湿地的土著物种。互花米草疯长,就意味着作为候鸟食物的水草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占,来东滩过冬的候鸟将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粮食危机”。

  2010年,汤臣栋和他的团队争取到了中央湿地补助资金的支持,用于崇明东滩捕鱼港区域组织实施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中试一期示范项目。作为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他经常与项目负责人一起到滩涂现场查看围堰施工、互花米草刈割、芦苇定植进度和水质动态,并多次组织召开小组工作会议,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互花米草生态治理试验一期工程如期完工, 1000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捕鱼港优化区,成功控制了项目实施区域内的互花米草生长和扩张。经监测调查,该区域记录到水鸟13000多只次,分属6目9科38种,成为了保护区中部区域夏候鸟的繁殖筑巢场地和鸻鹬类、雁鸭类和鹭类等越冬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互花米草“围、割、淹、晒、种、调”的生态控制“六字方针”得到成功实施,充分验证了互花米草治理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如今,互花米草生态治理二期、三期的示范项目建设也已基本完成,积累了更多的治理经验,为鸟类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栖息地,也为大力推进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修复东滩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面貌奠定了扎实的科学基础。

  2012年底,在汤臣栋的全程参与和积极推动下,从谋划到获得批复“历经八年,搁置三年”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得以实施。该项目投资金额10.3个亿、治理范围约24平方公里,在国内尚无现成的经验可循。

  生态修复项目的主体工程是围堤和涵闸建设,均属水利工程范畴。生物系出身的汤臣栋,无疑是个“门外汉”。为了更好的掌握施工进度,他一心扑在了项目上,白天到工地察看施工现场,反复叮嘱项目负责人和现场施工人员要注重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晚上又拿着设计图纸反复研究,思考解决砂源等重大难题;每周组织召开指挥部例会,研究解决工程进度不力、质量管控不严等问题。

  作为保护区的“一把手”,汤臣栋为了生态修复项目费尽心血,超期超负荷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终于击垮了他。2014年7月,汤臣栋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被送进了医院。可即使是在住院期间,他还是记挂着各项工作的进展,刚休养了几天就急着出院回到工作岗位。

  在汤臣栋的辛勤付出下,生态修复项目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回望过去的16年,汤臣栋始终奋战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最前沿。他说,坚守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而所有的付出则都是为了留住这片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守护好东海之滨的这片“候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