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2家医疗机构联手打造“家门口的红房子” 复旦大学成立上海首家“妇产科医疗联合体”

03.11.2015  11:21

人民网上海10月28日电 (记者姜泓冰) 优质妇产科医院人多排队长,去临近的医疗机构又不放心。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引起的“看病难”怎么破?10月28日,上海市首个妇产科医疗联合体“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妇产科医联体整合复旦大学妇产科学学科的优质资源,在成员单位内妇产科诊疗将尽快走向“同质化、高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红房子”技术提供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双向转诊”与“绿色通道”:打破医疗机构间的壁垒

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是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支持下,由复旦大学医管处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牵头,联合了复旦下属其他11家提供妇产科诊疗服务的医院共同组建而成。12家成员单位在全市10个区县形成了具有14个诊疗点的妇产科诊疗网络,共拥有妇产科床位1719张,2014年妇产科门急诊数超过267万人次。医联体形成后,成员医院将在妇产科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精细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融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妇产科医联体管委会共同主任徐丛剑表示:“妇产科医疗服务具有其自身特点,成立妇产科医联体,是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服务医改、提升品牌、共谋发展,促进复旦大学妇产科诊疗技术规范化、服务同质化,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让老百姓能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妇产科医联体将探索建设专科方向的 “双向转诊”常态合作机制。医联体框架内的部分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医疗已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转诊制度红房子医院此前也已与江浙沪二十余家区市县妇幼保健医院签订了技术指导合作协议。妇产科医联体将进一步提升多层次双向转诊的格局,可有效推动专科医生和患者合理分流,扩大优质妇产科医疗资源的辐射面,加强综合性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妇产科专业整体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不过,要实现这一愿望,在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克服的难题,红房子医院副院长李笑天坦言:“妇产科医联体建立后也将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在磨合中探索出更为合理的转诊方案。”

妇产科医联体将重点在各成员单位间打通“绿色通道”。患者在任意一家成员单位就诊均可按程序预约妇产科医院预留的部分床位和专家门诊。目前,妇产科医院已对中山医院妇产科一些特殊病例开放了超声筛查的“绿色通道”,帮助部分在中山医院建卡的高危及疑难孕妇做超声大排畸,而这项服务原先只面向在妇产科医院建卡并承诺在妇产科医院分娩的孕妇提供。

“复旦模式”的探索:在联合体中释放专科能量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认为,新形势催生新的医疗运行模式,妇产科医疗联合体的建立是复旦大学在儿科医联体后的又一重要尝试。国外经验表明,构建医联体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质量和整体效率,避免医院盲目扩张,对医疗机构发挥协同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希望由此实现各家附属医院妇产科水平的整体提高,探索出专科发展的“复旦模式”。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磨合,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将全面提供同质化的优质诊疗服务,患者能就近在妇产科医联体12家医疗机构的14个诊疗地点享受到标准化、连续化的“红房子”技术和服务。

妇产科医院等三级医院向其他成员单位输出人员和技术,通过建立三级医院与成员单位医务人员间常态化的技术交流与培训机制,促进联合体内部的人才流动和诊疗技术提升。此外,医联体鼓励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开展多中心研究,合力解决临床的科研难题。据介绍,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已计划派出业务骨干指导联合体内妇产科合并传染性疾病的诊治。

复旦大学医管处处长、妇产科医联体管理委员会共同主任伍蓉更表示,希望在各方的支持下,妇产科医联体内部能在分级诊疗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多点执业上进行尝试,探索复旦模式,为上海市医疗改革提供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