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常驻浦东拘留所

05.09.2014  22:15

        前天下午,浦东新区拘留所部分被拘留人员,获得了与家属一起提前过中秋的机会——这是该所借助社会力量,探索被拘留人员的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的一个举措。
      不仅如此,自去年9月开始,浦东新区拘留所还试点了心理咨询师常驻所里,为被拘留人员及时开展各类心理咨询服务。“一些被拘留人员对民警有种戒备心理,却愿意跟社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浦东新区拘留所副所长陈晓东坦言,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社工为一些性格偏执、有抑郁倾向乃至心理问题的被拘留人员化解了很多潜在的矛盾。
      社工每天到拘留所上班
      一米见方的沙盘,沙盘里有房子的模型,还有白雪公主等卡通人物,墙上挂着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漫画——这便是浦东新区拘留所的心理咨询室。
      “都是按照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布置的。”陈晓东说,2013年9月,浦东新区拘留所与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签署共建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中致社派遣2名社工常驻拘留所开展心理咨询、化解矛盾等服务:男社工姓顾,59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女社工姓李,28岁:“这对组合很有针对性,一男一女、一老一少。”每天9点至17点,他们会和民警一样,准时到浦东拘留所上班。
      浦东拘留所被拘留人员,大多是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及吸毒、盗窃、赌博、卖淫、嫖娼等10多项违法类型,拘留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社工主要开展提前介入干预帮教服务,即从涉案经过、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生活处境、人格状态、疗法干预、知错悔过、出所指向等方面分析评估,从而达到疏解心理问题。
      惩戒同时还要化解矛盾
      “现在生活压力比较大,情绪困扰对很多人来说很正常,这就像伤风感冒一样,及时疏导很快就可以治愈,但如果情绪一直积压,就可能产生抑郁,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社工小李说。
      今年7月,他们和拘留所的民警就化解了一对被拘留人员之间的矛盾。42岁的老沈和37岁的小王都是个体修车户,主要服务往来市区与洋山港区的集卡司机。因为抢着要做一辆集卡的生意,两人最终上演“全武行”,互有伤势。
      两人被带到派出所后,均不接受调解,最终只好进入法律程序:老沈因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12天,小王因为殴打他人、损坏公私财物被拘留20天。
      进了拘留所后,两人依然不服,都认为自己吃亏了,扬言出去后要找对方“麻烦”。浦东拘留所的民警深知,行政拘留虽然对两人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但如果两人间的矛盾不化解,拘留期满后,两人可能会爆发更严重的冲突,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民警先是对两人进行了单独谈话,普法释疑,然后安排社工对他们开展心理疏导。经过几天的疏导,两个人的心结相继打开,意识到做生意还是要靠和气生财,最终在拘留所内面对面握手言和。
      除了及时化解矛盾外,两位社工还承担着心瘾疏泄等专业工作。一个吸毒女青年曾给社工小李留下深刻印象:因为父母离异,缺少家庭关爱的她受朋友蛊惑沾染了毒瘾。结婚后,她下定决心,不再与毒友圈联系。没想到,自己的痴心与付出换来的竟是丈夫的外遇,受不了打击的她最终复吸。
      “对一些被拘留人员而言,想要找个值得信任的人倾诉实际上很难,久而久之,情绪就一直这样积压着。”小李说,这名吸毒女青年感受到社工的真诚与专业后,心态慢慢调整了过来,表示以后不会再与毒友圈联系了。
      把拘留所建成特殊学校
      “多化解一个矛盾隐患,就多排除一枚定时炸弹。”浦东新区拘留所所长叶黎明说,他们还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说理式疏导化解、亲情式教育感化、朋友式相互帮教等多种方式,加强被拘人员与有关单位及当事人的沟通交流,消除对立情绪,缓和紧张关系,促成矛盾化解工作。
      今年,浦东新区拘留所还借助政府力量,为被拘留人员开设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共开发出了《物业管理》、《保洁》、《中式面点》、《插花》4门课程供被拘留人员选择,培训考核结束后由人保局统一颁发技能证书。目前,《物业管理》和《中式面点》两门课程已培训结束,已有70名被拘留人员取得了就业技能上岗证。
      叶黎明说,所有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把拘留所建设成为教育矫治违法人员的特殊学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