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弄堂故事解读城市化 弄堂怎样塑造"上海性格"

04.08.2014  10:43

  ●弄堂的变迁,是对上海人的性格整合。上海人性格中呈现的某些特点,常常被人批判“冷漠”,比如动不动就说“管侬啥事体”,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冷漠。在弄堂里,大家彼此拥挤在有限的空间中,慢慢养成了这样一种处理矛盾的习惯:还是先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

  ●上海人非常遵守规则,这种“规则意识”,多少也与狭小空间的居住经验有关,比如公用设施你什么时候用,我什么时候用,彼此形成了一定默契,达成共识。

  ●弄堂其实是充满温暖的,“串门子”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这也是今天上海人住上了独门独户的公寓后,反而会怀念弄堂生活景象的原因。

  ●弄堂成就了上海的方言和上海的滑稽戏。上海方言的形成,一直以吸纳五湖四海各地读音、甚至是英语读音为特色,这种混杂各种读音的方式,背后意味着各种人群长期混杂在一起交流,弄堂正是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弄堂的名字大致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比喻“吉祥”,第二类是知识分子避世色彩的名字,第三类是以职业命名。

  ●从石库门里弄的物理形态变化,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它也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可以说,上海的弄堂历史,正是上海城市化过程的浓缩。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一直致力于上海史的相关研究。他和他的团队用八年时间,绘制成一册上海历史人文地图,同样也用十年的时间,写就一部《上海街区史》。个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那么,在他看来,上海弄堂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对这座城市的意义在哪里呢?于是就有了以下一次颇有意思的关于上海弄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