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我校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受关注

17.05.2019  17:43

    5月10日下午,我校以“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的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奉贤校区举行,并选树优秀青年典范共同为华理的榜样力量代言,激励更多学子见贤思齐、努力奋斗。《中国科学报》《青年报》、中国新闻网、科学网、东方网、周到上海、腾讯大申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分别对此进行了报道。

 

华东理工大学举办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

中国科学报》:学霸创新,有温度有力量

    5月10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以“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的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多位优秀青年典范共同为华理的榜样力量代言,激励更多学子见贤思齐、努力奋斗。

    这些优秀青年用专业所学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用奋斗书写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在大学期间,英语专业的孙敏唯先是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并成功优秀结题;后又带领队员共编写三本上百页教材、近30万字教案,完成三期高质量教学实践,并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国家教育类学术期刊;此外,她还参与了教务处的国外理工名校人文教育调研项目,独立撰写近两万字的《帝国理工大学调研报告》。而英语专业的她,不忘发掘中华文化的现代力量,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英译研究和数据库建设”,负责《英美国家受众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接受情况和心理期待调查》。

    一直热衷公益的大三学生徐园园,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作品。比如训练一级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的积木,通过该玩具的训练,可以提高患病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以及肌肉协调能力;在校级创新项目中,徐园园还参与设计了一款针对老年群体的健身车,利用VR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老年人足不出户观赏世界美景的愿望。除了关注“一老一小”,徐园园还将视线放在了从小生活过的松江农村,为那里的人们设计了一款家用的农业机械秸秆粉碎装置,以缓解秸秆焚烧对于环境的危害。

    社会学院研二学生张洺硕将目光放在了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身上。他曾在2017年到云南寻甸,在走访5个乡镇,对10所中小学的校长、老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后,发现在国家大力推进物质扶贫的背景下,很多家庭和青少年却无法摆脱精神贫困。

    回校后,张洺硕发起“醒狮行动”精神扶贫公益项目,并带领团队于2018年暑假再次来到寻甸,开展了为期20天、覆盖3000人次的青少年公益夏令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在“醒狮行动”的影响下,一大批社会力量也参与到了精神扶贫事业中来。多个社会实践专项和阿科玛(中国)、徐汇区人社局等多家单位为项目团队提供了资源支持。

    与张洺硕以专业知识助力精神扶贫不同,杨孟平在以“知识改变命运”呼吁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总有一个人能够走出去,总有人会成功,只要我足够努力,那个人就应该是我。”2015年,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杨孟平通过“励志计划”进入华东理工大学。从上大学的第一年寒假开始,杨孟平每年都会返回家乡“劝学”。

    在杨孟平的影响下,家乡更多人接受“读书有用”论,农村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山里的孩子更加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

    感恩反哺,也是大三女生宋彦瑜的选择。来自山东农村的她,亲身感受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为了帮助家乡小朋友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2017年暑假,她和朋友在镇上办起了红心辅导班——每节课仅收取学生3元补习费用,且全部用于教室租借、聘请教师等补习班的基本运作。

    在创新的路上,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华理的学霸们一直在路上。

    刚过去的4月,理学院大四学生陆鹏皓与队友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对陆鹏皓来说,数学为他打开了一个精彩美妙的世界。

    在机动学院就读的刘俊凯也从未停止过创新实践的脚步。他参与主导的“欠驱动弹复性机器人”项目,申请了3项专利并得到专利授权,在知名国际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在校企合作的“基于肌电控制的仿生机械手”项目中,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中展示并获得优秀奖项,同时申请了第4个专利。

    化学学院博士生张琦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了24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9篇,论文被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50次,解决了多项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媒体多次报道其成果。

    而致力于研究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的张浩轩,是材料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生。在校期间,他聚焦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同时注重国际间学术和文化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次,作口头或邀请报告5次。

    除了创新研究,投笔从戎也是他们根植于心的梦想。2015年,方文明以大学生士兵身份参军入伍,并被表彰为“优秀义务兵”。退伍后,为了捡起落下的学业,方文明凭着在部队磨练出来的韧性坚持“”在图书馆,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特等优秀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作为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成员潜心研究、探索实践,和班委一起制订“学习小组”计划,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被同学热情地称呼为“老方”“方哥”。

    同为退役大学生的单毫,在考入研究生后希望自己未来的研究能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于是主动选择了最困难、最辛苦的CF/PEEK复合材料课题作为研究方向——这种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武器有特殊用途,国外一直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并限制进口。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单毫终于通过技术革新使材料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达到项目结题要求并有部分指标超越了国外同类产品,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他已签约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不同于方文明和单毫的热血青春,化学学院曹亚明和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的选择,更像是带着家国情怀走向诗和远方。

    在华理同窗9年,他们一路携手攀登、探索科研奥秘,两人以第一作者的形式总共发表了8篇国际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两人均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代表华理学子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还获评华理2018大学生年度人物。

    临近博士毕业,他们双双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学校“就业引导工程”,即将在毕业后共赴祖国西部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科学报》 (2019-05-15 第8版 校园)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9-05-15   |   作者:张婷 袁一雪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5/345959.s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青年报》:华东理工选树榜样力量代言人

    本报讯   华东理工大学近日举办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并选树了榜样力量代言人。本报近期报道过的“学霸夫妻”“将实验室问号都拉直的向上向善好青年”皆入选。

    在华东理工大学以“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的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孙敏唯、曹亚明和洪亚云、杨孟平、单毫、宋彦瑜、张洺硕、徐园园、张浩轩、方文明、刘俊凯、陆鹏皓、张琦等优秀青年典范共同为华理的榜样力量代言,激励更多学子见贤思齐、努力奋斗。有温度,有力量,成为他们共同的标签。

    这些优秀青年代言中,既有“承续历史精华并放眼国际”,继而踏上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的英语专业女生,也有心怀天下,做出老年人健身车、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农业用秸秆粉碎装置等温暖人心设计的设计专业大三女生,还有携笔投戎书写青春梦、科研报国潜心研发军工新材料的化工研究生……这些华理学子用专业所学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用奋斗书写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原文来源: 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9-05-15   |   作者:刘昕璐

    原文链接: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9-05/15/content_8801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上海教育新闻网】扶贫、扶智也扶志,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彰显榜样的力量

 

 

 

 

(摄影:学校提供)

    本网讯(记者 金寒草) 他发起“醒狮行动”,把精神扶贫带去云南寻甸;她利用假期和朋友在家乡办起了红心辅导班,让160多名孩子受益;他们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毕业后毅然选择奔赴祖国西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华东理工大学以“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的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有这样一群人让现场师生献上无尽掌声,他们有学识,也有温度,为当代榜样力量代言。

    2017年寒假,是华理社会学院研究生张洺硕第一次到云南寻甸,也让他第一次对“扶贫”那些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走访了5个乡镇,对10所中小学的53名学校校长、老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他发现,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物质扶贫,很多家庭和青少年始终跳不出传统的思想宿命论和精神贫困的现状。张洺硕意识到,扶贫要先“扶志”。

    回校后,张洺硕发起“醒狮行动”精神扶贫公益项目。2018年暑假,“醒狮行动”团队赴寻甸开展了为期20天、总计480课时、覆盖3000人次的青少年公益夏令营。12月,一场精神扶贫主题画展在华理奉贤校区举行,让人看到了“醒狮行动”干预下寻甸青少年逐步打开的精神世界。

    与张洺硕以专业知识助力精神扶贫不同的是,信息学院的杨孟平在以“知识改变命运”呼吁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总有一个人能够走出去,总有人会成功,只要我足够努力,那个人就应该是我”。2015年,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杨孟平通过“励志计划”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保送人工智能专业硕博连读。从上大学的第一年寒假开始,杨孟平每年都会返回家乡“劝学”。

    在杨孟平的影响下,家乡更多人相信“读书有用”,农村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山里的孩子也更加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2018年寒假,媒体全程直播报道了杨孟平三天三夜的漫漫返乡“劝学路”,让杨孟平的“劝学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感恩反哺,也是大三女生宋彦瑜的选择。为了帮助家乡小朋友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2017年暑假,她和朋友在老家办起了红心辅导班——每节课仅收取学生3元补习费用,且全部用于教室租借、聘请教师等补习班的基本运作。

    为了办好这个辅导班,宋彦瑜奔走于家乡各个村镇之间,去县城“三顾茅庐”请老师下到农村授课,挨家挨户宣传、招生。最终,160多名家乡的孩子受益。一个暑假下来,宋彦瑜晒成了“小黑蛋”,整个人也瘦了很多,但她脸上的笑容却更加灿烂了。

    在华理同窗9年,他们一路携手攀登、探索科研奥秘,两人以第一作者的形式总共发表了8篇国际SCI论文;两人均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代表华理学子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还获评华理2018大学生年度人物……化学学院曹亚明和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的选择,更像是带着家国情怀走向诗和远方。临近博士毕业,他们双双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学校“就业引导工程”,即将在毕业后共赴祖国西部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9-05-14   |   作者:金寒草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9/05/14/2104523.html

 

【中国新闻网】华理举办 2019 年奖学金颁奖典礼 选树榜样力量代言人

 

    中新网上海新闻 5 11 日电 ( 记者 许婧 )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青年?10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以“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的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孙敏唯、曹亚明和洪亚云、杨孟平、单毫、宋彦瑜、张洺硕、徐园园、张浩轩、方文明、刘俊凯、陆鹏皓、张琦等优秀青年典范共同为华理的榜样力量代言,激励更多学子见贤思齐、努力奋斗。

    这些优秀青年代言中,既有“承续历史精华并放眼国际”,继而踏上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的英语专业女生,也有心怀天下,做出老年人健身车、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农业用秸秆粉碎装置等温暖人心设计的设计专业大三女生,还有携笔投戎书写青春梦、科研报国潜心研发军工新材料的化工研究生……这些华理学子用专业所学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用奋斗书写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英语专业的孙敏唯不仅在本科期间成绩稳居专业第一,还将专业所学与理想信念结合,走出一条别样的创新之路。

    大学期间,孙敏唯先是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并成功优秀结题。在指导老师高标准、严要求下,她带领队员共编写3本上百页教材,近30万字教案,完成3期高质量教学实践,并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国家教育类学术期刊;孙敏唯还参与了教务处的国外理工名校人文教育调研项目,独立撰写近2万字的《帝国理工大学调研报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作为青年学生,孙敏唯自觉有责任发掘其中的现代性力量,并传承下来和发扬光大。于是她主动联系老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英译研究和数据库建设”,负责《英美国家受众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接受情况和心理期待调查》。

    此后,孙敏唯又踏上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她自学使用Emeditor、Paraconc、Antconc、ICTCLAS、WordSmith等计算机软件,比较十九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英译文,撰写论文发表于《上海翻译》(北大核心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刚过去的4月,令理学院大四学生陆鹏皓无比兴奋,因为他和队友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对陆鹏皓来说,数学为他打开了一个无比精彩美妙的世界。

    作为数学建模与大数据协会会长、数学与智能科技协会创始人,陆鹏皓与同伴一起创建多门数学课程,获得“十佳社团社长”称号;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他用专业知识制作了100多个社团的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优化了学生会和社团的绩效评定及评奖评优制度,使得评奖评优更公平公开、绩效评分更合理客观;他为理学院开发编写了第二课堂微信小程序“哆梦口袋”,大大减轻了团委在期末统计活动及志愿时的工作量;他为药学院曾步兵教授实验室编写化学试剂管理小程序,加强了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不管是本科期间还是硕士阶段,机动学院的刘俊凯从未停止过创新实践的脚步。他参与主导的“欠驱动弹复性机器人”项目,申请了3项专利并得到专利授权,并在知名国际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在校企合作的“基于肌电控制的仿生机械手”项目中,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中展示并获得优秀奖项,同时申请了第4个专利。

    此外,刘俊凯还努力将科创精神传播到更多青年人当中去,在担任校创客空间主席期间,组织学校内的创客爱好者一起进行科技创新产品创作,还组织开展“咖啡与编程”、创客嘉年华等活动,带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

    “我渴望将实验中的每一个问号都‘拉直’,希望早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明星分子,助力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飞跃。”面对丰富奇妙的化学世界,化学学院博士生张琦说。

    从大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以第一作者身份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共同发表论文于Science子刊ScienceAdvances上,张琦至今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了24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9篇,论文被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50次,解决了多项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媒体多次报道其成果。2018年,张琦被美国化学会评为“未来领袖者”,该奖项在全球范围内仅30名入选者。

    致力于研究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的张浩轩,是材料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生,至今以第一作者已在ACS Nano、Chem.Eng.Sci。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8篇。在校期间,他聚焦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同时注重国际间学术和文化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次,作口头或邀请报告5次。

    目前,张浩轩正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于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习。与世界精英学子的交流,使他意识到优秀科研人员必须要兼备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不仅要聚焦于课题本身的自然科学问题,也要全面考虑其研究的现实意义,要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原文来源: 中新网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5-11   |   作者:许婧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9-05-11/56401.shtml

 

【东方网】发明仿生机械手、与诺贝尔得主联名发论文 …… 这群年轻人厉害了!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 5 11 日报道: 新时代的青年人有理想、爱祖国,更有时代担当,勇于拼搏奋斗。5月10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表彰一批优秀的青年学子典范,激励广大同学见贤思齐、共同进步。

    这些优秀青年中,既有“承续历史精华并放眼国际”,继而踏上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的英语专业女生,也有心怀天下,做出老年人健身车、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农业用秸秆粉碎装置等温暖人心设计的设计专业大三女生,还有携笔投戎书写青春梦、科研报国潜心研发军工新材料的化工研究生……这些华理学子用专业所学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用奋斗书写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创新铸就青春底色

    令理学院大四学生陆鹏皓和他的队友,今年4月刚刚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一等奖)的好成绩。作为数学建模与大数据协会会长、数学与智能科技协会创始人,陆鹏皓与同伴用专业知识制作了100多个社团的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优化了学生会和社团的绩效评定及评奖评优制度,使得评奖评优更公平公开、绩效评分更合理客观;他为理学院开发编写了第二课堂微信小程序“哆梦口袋”,大大减轻了团委在期末统计活动及志愿时的工作量;他为药学院曾步兵教授实验室编写化学试剂管理小程序,加强了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机动学院的刘俊凯参与主导的“欠驱动弹复性机器人”项目,申请了3项专利并得到专利授权,并在知名国际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在校企合作的“基于肌电控制的仿生机械手”项目中,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中展示并获得优秀奖项,同时申请了第4个专利。

    化学学院博士生张琦从大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以第一作者身份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共同发表论文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至今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了24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9篇,论文被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50次,解决了多项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媒体多次报道其成果。2018年,张琦被美国化学会评为“未来领袖者”,该奖项在全球范围内仅30名入选者。张琦说:“我渴望将实验中的每一个问号都‘拉直’,希望早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明星分子,助力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飞跃。

    有信念的创新,更有力量

    英语专业的孙敏唯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带领队员共编写3本上百页教材,近30万字教案,完成3期高质量教学实践,并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国家教育类学术期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孙敏唯自觉有责任发掘其中的现代性力量,并传承下来和发扬光大。于是她主动联系老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英译研究和数据库建设”,负责《英美国家受众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接受情况和心理期待调查》。如今,孙敏唯踏上了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她比较十九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英译文,撰写论文发表于《上海翻译》,她还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译本作为毕业论文课题,因为她始终坚信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也求索不止,一直在路上。

    大三学生徐园园,深切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群体需求。她利用专业特长,设计出一款积木式针对一级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通过该玩具的训练,可以提高患病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以及肌肉协调能力。在校级创新项目中,徐园园担任课题组长,参与设计了一款针对老年群体的健身车,利用VR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老年人足不出户观赏世界美景的愿望。这款产品不但在“第五届创新为老服务大赛”中斩获了创业先锋奖,富有温度的设计也得到了原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民政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先生的高度肯定。

    小我和大我,家国和远方

    对材料学院本科生方文明和化工学院研究生单毫来说,不管身在军营还是华理校园,他们一直胸怀家国和边疆。在军营,他们是铁骨铮铮、淬炼成钢的优秀士兵。返回校园,他们依然是退伍不褪色的“学霸兵哥哥”。

    2015年,方文明以大学生士兵身份参军入伍,他始终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站位零差错”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表现优异,被表彰为“优秀义务兵”。但临退伍之际的一次意外,导致方文明的右膝前交叉韧带撕裂及内侧副韧带断裂。治疗两个月后,尽管伤情严重被评定为八级伤残,但他却要求战斗在一线,每一项任务都圆满完成。退伍后,方文明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特等优秀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化学学院曹亚明和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的选择,更像是带着家国情怀走向诗和远方。在华理同窗9年,他们一路携手攀登、探索科研奥秘,两人以第一作者的形式总共发表了8篇国际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两人均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代表华理学子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还获评华理2018大学生年度人物。临近博士毕业,他们双双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学校“就业引导工程”,即将在毕业后共赴祖国西部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原文来源: 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9-05-11   |   作者:傅文婧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n1173311/u1ai12497526.html

 

【周到上海】这些华理学霸,有温度有力量更励志

 

    孙敏唯、曹亚明、洪亚云、杨孟平、单毫、宋彦瑜、张洺硕、徐园园、张浩轩、方文明、刘俊凯、陆鹏皓、张琦十三位学生入选华东理工大学“2019榜样力量代言人”。

    5月10日, 在华东理工大学 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 为主题的 2019 年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他们共同为华理的榜样力量代言,激励更多学子见贤思齐、努力奋斗。

 

    他们中既有“承续历史精华并放眼国际”,继而踏上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的英语专业女生,也有心怀天下,做出老年人健身车、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农业用秸秆粉碎装置等温暖人心设计的设计专业大三女生,还有携笔投戎书写青春梦、科研报国潜心研发军工新材料的化工研究生…… 这些华理学子用专业所学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用奋斗书写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英语专业的 孙敏唯 不仅在本科期间成绩稳居专业第一,还将专业所学与理想信念结合,走出一条别样的创新之路。

    大学期间,孙敏唯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带领队员共编写3本上百页教材,近30万字教案,完成3期高质量教学实践,并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国家教育类学术期刊;孙敏唯还参与了教务处的国外理工名校人文教育调研项目,独立撰写近2万字的《帝国理工大学调研报告》。

    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英译研究和数据库建设”,负责《英美国家受众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接受情况和心理期待调查》。

 

    “设计师不仅仅只为资本做设计,更应该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才大三,热衷于公益设计的 徐园园 ,以设计师的情怀和责任在肩的梦想,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作品。

    她设计了一款积木式的针对一级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通过该玩具的训练,可以提高患病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以及肌肉协调能力。

    在校级创新项目中,徐园园担任课题组长,参与设计了一款针对老年群体的健身车,利用VR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老年人足不出户观赏世界美景的愿望。

    徐园园成长于松江农村,儿时总能看到田地里大片的秸秆被烧成灰来还肥。上大学后,她了解到了秸秆焚烧对于环境的危害,发起并组建团队,设计完成了一款家用的农业机械秸秆粉碎装置。

 

    以扶志助力扶贫,助梦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创造崭新未来,是社会学院研二学生 张洺硕 这几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7年寒假,张洺硕第一次到云南寻甸发现,很多家庭和青少年在认知水平、价值追求、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局限,造成了精神贫困的现状。

    回校后,张洺硕发起“醒狮行动”精神扶贫公益项目,希望为这片热忱而朴实的土地带来一些改变。

    与张洺硕以专业知识助力精神扶贫不同的是,杨孟平在以“知识改变命运”呼吁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

 

    “总有一个人能够走出去,总有人会成功,只要我足够努力,那个人就应该是我”。

    2015年,来自四川大凉山的 杨孟平 通过“励志计划”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保送人工智能专业硕博连读。从上大学的第一年寒假开始,杨孟平每年都会返回家乡“劝学”。

在杨孟平的影响下,家乡更多人相信“读书有用”论,农村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山里的孩子也更加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

 

    感恩反哺,也是大三女生 宋彦瑜 的选择。来自山东农村的她,亲身感受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为了帮助家乡小朋友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2017年暑假,她和朋友在镇上办起了红心辅导班——每节课仅收取学生3元补习费用,且全部用于教室租借、聘请教师等补习班的基本运作。

 

    理学院大四学生 陆鹏皓 是校数学建模与大数据协会会长、数学与智能科技协会创始人,陆鹏皓与同伴一起创建多门数学课程,获得“十佳社团社长”称号;他用专业知识制作了100多个社团的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优化了学生会和社团的绩效评定及评奖评优制度,使得评奖评优更公平公开、绩效评分更合理客观;他为理学院开发编写了第二课堂微信小程序“哆梦口袋”,大大减轻了团委在期末统计活动及志愿时的工作量;他为药学院曾步兵教授实验室编写化学试剂管理小程序,加强了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不管是本科期间还是硕士阶段,机动学院的 刘俊凯 从未停止过创新实践的脚步。他参与主导的“欠驱动弹复性机器人”项目,申请了3项专利并得到专利授权,并在知名国际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在校企合作的“基于肌电控制的仿生机械手”项目中,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中展示并获得优秀奖项,同时申请了第4个专利。

 

    “我渴望将实验中的每一个问号都‘拉直’,希望早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明星分子,助力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飞跃。”面对丰富奇妙的化学世界,化学学院博士生 张琦 说。

    从大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以第一作者身份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共同发表论文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张琦至今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了24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9篇,论文被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50次,解决了多项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媒体多次报道其成果。2018年,张琦被美国化学会评为“未来领袖者”,该奖项在全球范围内仅30名入选者。

 

    致力于研究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的 张浩轩 ,是材料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生,至今以第一作者已在ACS Nano、Chem. Eng. Sci.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8篇。在校期间,他聚焦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同时注重国际间学术和文化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次,作口头或邀请报告5次。

 

    材料学院本科生 方文明 和化工学院研究生 单毫 ,不管身在军营还是华理校园,他们一直胸怀家国和边疆。在军营,他们是铁骨铮铮、淬炼成钢的优秀士兵。返回校园,他们依然是退伍不褪色的“学霸兵哥哥”。

 

    作为退役大学生,在考取研究生后,单毫主动选择了最困难、最辛苦的CF/PEEK复合材料课题作为研究方向——这种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武器有着特殊用途,但国外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并限制进口。

    为推进成果转化,单毫和同学组建创业团队,创立“华航复材”项目,先后获得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5-11   |   作者: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static.zhoudaosh.com/47A4F018FBE77E9F999A2D6C89C77E3B37C4989EE65417F7FF21EFF067395494

 

【腾讯大申网】这些华理学霸的创新,有温度有力量

 

    5月10日下午,在华东理工大学以“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的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孙敏唯、曹亚明和洪亚云、杨孟平、单毫、宋彦瑜、张洺硕、徐园园、张浩轩、方文明、刘俊凯、陆鹏皓、张琦等优秀青年典范共同为华理的榜样力量代言,激励更多学子见贤思齐、努力奋斗。

    这些优秀青年代言中,既有“承续历史精华并放眼国际”,继而踏上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的英语专业女生,也有心怀天下,做出老年人健身车、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农业用秸秆粉碎装置等温暖人心设计的设计专业大三女生,还有携笔投戎书写青春梦、科研报国潜心研发军工新材料的化工研究生……这些华理学子用专业所学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用奋斗书写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有信念的创新,更有力量

    英语专业的孙敏唯不仅在本科期间成绩稳居专业第一,还将专业所学与理想信念结合,走出一条别样的创新之路。

    大学期间,孙敏唯先是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并成功优秀结题。在指导老师高标准、严要求下,她带领队员共编写3本上百页教材,近30万字教案,完成3期高质量教学实践,并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国家教育类学术期刊;孙敏唯还参与了教务处的国外理工名校人文教育调研项目,独立撰写近2万字的《帝国理工大学调研报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作为青年学生,孙敏唯自觉有责任发掘其中的现代性力量,并传承下来和发扬光大。于是她主动联系老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英译研究和数据库建设”,负责《英美国家受众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接受情况和心理期待调查》。

    此后,孙敏唯又踏上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她自学使用Emeditor、Paraconc、Antconc、ICTCLAS、WordSmith等计算机软件,比较十九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英译文,撰写论文发表于《上海翻译》(北大核心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

    有温度的设计,让世界更美好

    “设计师不仅仅只为资本做设计,更应该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才大三,热衷于公益设计的徐园园,以设计师的情怀和责任在肩的梦想,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作品。

    在一次设计实践工作坊课程中,自闭症儿童这个群体引起了徐园园的关注。为此,她设计了一款积木式的针对一级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通过该玩具的训练,可以提高患病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以及肌肉协调能力。

    在校级创新项目中,徐园园担任课题组长,参与设计了一款针对老年群体的健身车,利用VR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老年人足不出户观赏世界美景的愿望。这款产品不但在“第五届创新为老服务大赛”中斩获了创业先锋奖,富有温度的设计也得到了原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民政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先生的高度肯定。

    徐园园成长于松江农村,儿时总能看到田地里大片的秸秆被烧成灰来还肥。上大学后,她了解到了秸秆焚烧对于环境的危害,经过研究,她发起并组建团队,希望用设计缓解这个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团队设计完成了一款家用的农业机械秸秆粉碎装置,此产品缩小了传统粉碎机的体积,并通过翻板的再设计大大增加了秸秆粉碎的效率后续,团队还申报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希望将这款设计产品推广到身边的农民家庭,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设计产品。

    徐园园将自己比作一颗有梦想的螺丝钉,她希望用自己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用设计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感恩反哺,扶智亦扶志

    以扶志助力扶贫,助梦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创造崭新未来,是社会学院研二学生张洺硕这几年一直努力的事情。

    2017年寒假,张洺硕第一次到云南寻甸,走访了5个乡镇,对10所中小学的53名学校校长、老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张洺硕发现,在国家大力推进物质扶贫,物质生活水平节节攀升的背景下,很多家庭和青少年却始终跳不出传统的思想宿命论,在认知水平、价值追求、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局限,造成了精神贫困的现状。

    回校后,张洺硕发起“醒狮行动”精神扶贫公益项目,希望为这片热忱而朴实的土地带来一些改变。2018年暑假,张洺硕带领“醒狮行动”团队,与“商小志”团队共赴寻甸,开展了为期20天、总计480课时、覆盖3000人次的青少年公益夏令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2018年12月,项目团队在华理奉贤校区开办精神扶贫主题画展,展出夏令营中创作的文化作品;2019年元旦,项目团队联合华理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发动华理1000余名学生与寻甸3所小学的青少年互寄明信片,致以新年的问候,为后续常态化结对奠定基础。

    在“醒狮行动”的影响下,一大批社会力量也参与到了精神扶贫事业中来。团中央知行计划“索尼梦想教室”“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等多个社会实践专项和阿科玛(中国)、徐汇区人社局等多家单位为项目团队提供了资源支持。

    与张洺硕以专业知识助力精神扶贫不同的是,杨孟平在以“知识改变命运”呼吁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

    “总有一个人能够走出去,总有人会成功,只要我足够努力,那个人就应该是我”。2015年,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杨孟平通过“励志计划”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保送人工智能专业硕博连读。从上大学的第一年寒假开始,杨孟平每年都会返回家乡“劝学”。

    在杨孟平的影响下,家乡更多人相信“读书有用”论,农村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山里的孩子也更加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2018年寒假,新华社全程直播报道了杨孟平三天三夜的漫漫返乡“劝学路”,让杨孟平的“劝学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感恩反哺,也是大三女生宋彦瑜的选择。来自山东农村的她,亲身感受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为了帮助家乡小朋友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2017年暑假,她和朋友在镇上办起了红心辅导班——每节课仅收取学生3元补习费用,且全部用于教室租借、聘请教师等补习班的基本运作。

    为了办好这个辅导班,宋彦瑜奔走于家乡各个村镇之间,去县城“三顾茅庐”请老师下到农村授课,挨家挨户宣传、招生。最终,160多名家乡的孩子受益。一个暑假下来,宋彦瑜晒成了“小黑蛋”,整个人也瘦了很多,但她脸上的笑容却更加灿烂了。

 

    创新不止,铸就青春底色

    在创新的路上,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华理的学霸们一直在路上。

    刚过去的4月,令理学院大四学生陆鹏皓无比兴奋,因为他和队友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对陆鹏皓来说,数学为他打开了一个无比精彩美妙的世界。

    作为数学建模与大数据协会会长、数学与智能科技协会创始人,陆鹏皓与同伴一起创建多门数学课程,获得“十佳社团社长”称号;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他用专业知识制作了100多个社团的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优化了学生会和社团的绩效评定及评奖评优制度,使得评奖评优更公平公开、绩效评分更合理客观;他为理学院开发编写了第二课堂微信小程序“哆梦口袋”,大大减轻了团委在期末统计活动及志愿时的工作量;他为药学院曾步兵教授实验室编写化学试剂管理小程序,加强了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不管是本科期间还是硕士阶段,机动学院的刘俊凯从未停止过创新实践的脚步。他参与主导的“欠驱动弹复性机器人”项目,申请了3项专利并得到专利授权,并在知名国际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在校企合作的“基于肌电控制的仿生机械手”项目中,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中展示并获得优秀奖项,同时申请了第4个专利。

    此外,刘俊凯还努力将科创精神传播到更多青年人当中去,在担任校创客空间主席期间,组织学校内的创客爱好者一起进行科技创新产品创作,还组织开展“咖啡与编程”、创客嘉年华等活动,带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

    “我渴望将实验中的每一个问号都‘拉直’,希望早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明星分子,助力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飞跃。”面对丰富奇妙的化学世界,化学学院博士生张琦说。

    从大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以第一作者身份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共同发表论文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张琦至今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了24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9篇,论文被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50次,解决了多项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媒体多次报道其成果。2018年,张琦被美国化学会评为“未来领袖者”,该奖项在全球范围内仅30名入选者。

    致力于研究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的张浩轩,是材料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生,至今以第一作者已在ACS Nano、Chem. Eng. Sci.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8篇。在校期间,他聚焦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同时注重国际间学术和文化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次,作口头或邀请报告5次。

    目前,张浩轩正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于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习。与世界精英学子的交流,使他意识到优秀科研人员必须要兼备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不仅要聚焦于课题本身的自然科学问题,也要全面考虑其研究的现实意义,要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小我和大我,家国和远方

    携笔从戎,是他们根植于心的梦想;科研报国,是他们退伍不褪色持续奋斗的动力。对材料学院本科生方文明和化工学院研究生单毫来说,不管身在军营还是华理校园,他们一直胸怀家国和边疆。在军营,他们是铁骨铮铮、淬炼成钢的优秀士兵。返回校园,他们依然是退伍不褪色的“学霸兵哥哥”。

    2015年,方文明以大学生士兵身份参军入伍,他始终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站位零差错”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表现优异,被表彰为“优秀义务兵”。但临退伍之际的一次意外,导致方文明的右膝前交叉韧带撕裂及内侧副韧带断裂。治疗两个月后,尽管伤情严重被评定为八级伤残,但他却要求战斗在一线,每一项任务都圆满完成。

    退伍后,为了捡起落下的学业,方文明凭着在部队磨练出来的韧性坚持“”在图书馆,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特等优秀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作为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成员潜心研究、探索实践,他和班委一起制定“学习小组”计划,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被同学热情地称呼为“老方”“方哥”。

    作为退役大学生,在考取研究生后,单毫希望自己未来的研究能为国防事业作出贡献,于是主动选择了最困难、最辛苦的CF/PEEK复合材料课题作为研究方向——这种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武器有着特殊用途,但国外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并限制进口。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单毫终于通过技术革新使材料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达到项目结题要求并有部分指标超越了国外同类产品,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推进成果转化,单毫和同学组建创业团队,创立“华航复材”项目,先后获得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求学参军、科研参赛的经历让单毫明确了未来的工作方向,目前,他已签约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希望我的理想跟随我国的大飞机事业一起腾飞。”单毫说。

    不同于方文明和单毫的热血青春、一众向前,化学学院曹亚明和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的选择,更像是带着家国情怀走向诗和远方。

    在华理同窗9年,他们一路携手攀登、探索科研奥秘,两人以第一作者的形式总共发表了8篇国际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两人均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代表华理学子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还获评华理2018大学生年度人物。

    临近博士毕业,他们双双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学校“就业引导工程”,即将在毕业后共赴祖国西部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原文来源: 腾讯大申网   |   发表时间:2019-05-11   |   作者:腾讯大申网

    原文链接: https://xw.qq.com/sh/20190511004833/SH2019051100483300

 

优秀学子共同为华理的榜样力量代言

【科学网】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

这些华理学霸的创新,有温度有力量

 

华东理工大学部分代言人的合影

    5月10日下午,在华东理工大学以“榜样凝聚力量,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的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孙敏唯、曹亚明和洪亚云、杨孟平、单毫、宋彦瑜、张洺硕、徐园园、张浩轩、方文明、刘俊凯、陆鹏皓、张琦等优秀青年典范共同为华理的榜样力量代言,激励更多学子见贤思齐、努力奋斗。

    这些优秀青年代言中,既有“承续历史精华并放眼国际”,继而踏上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的英语专业女生,也有心怀天下,做出老年人健身车、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农业用秸秆粉碎装置等温暖人心设计的设计专业大三女生,还有携笔投戎书写青春梦、科研报国潜心研发军工新材料的化工研究生……这些华理学子用专业所学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用奋斗书写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有信念的创新,更有力量

    英语专业的孙敏唯不仅在本科期间成绩稳居专业第一,还将专业所学与理想信念结合,走出一条别样的创新之路。

    大学期间,孙敏唯先是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并成功优秀结题。在指导老师高标准、严要求下,她带领队员共编写3本上百页教材,近30万字教案,完成3期高质量教学实践,并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国家教育类学术期刊;孙敏唯还参与了教务处的国外理工名校人文教育调研项目,独立撰写近2万字的《帝国理工大学调研报告》。

    孙敏唯自学使用Emeditor、Paraconc、Antconc、ICTCLAS、WordSmith等计算机软件,比较十九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英译文,撰写论文发表于《上海翻译》(北大核心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她还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译本作为毕业论文课题,因为她始终坚信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也求索不止,一直在路上。

    有温度的设计,让世界更美好

    “设计师不仅仅只为资本做设计,更应该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才大三,热衷于公益设计的徐园园,以设计师的情怀和责任在肩的梦想,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作品。

    在一次设计实践工作坊课程中,自闭症儿童这个群体引起了徐园园的关注。为此,她设计了一款积木式的针对一级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通过该玩具的训练,可以提高患病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以及肌肉协调能力。

    在校级创新项目中,徐园园担任课题组长,参与设计了一款针对老年群体的健身车,利用VR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老年人足不出户观赏世界美景的愿望。这款产品不但在“第五届创新为老服务大赛”中斩获了创业先锋奖,富有温度的设计也得到了原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民政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先生的高度肯定。

    徐园园将自己比作一颗有梦想的螺丝钉,她希望用自己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用设计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感恩反哺,扶智亦扶志

    以扶志助力扶贫,助梦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创造崭新未来,是社会学院研二学生张洺硕这几年一直努力的事情。

    2017年寒假,张洺硕第一次到云南寻甸,走访了5个乡镇,对10所中小学的53名学校校长、老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张洺硕发现,在国家大力推进物质扶贫,物质生活水平节节攀升的背景下,很多家庭和青少年却始终跳不出传统的思想宿命论,在认知水平、价值追求、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局限,造成了精神贫困的现状。

    回校后,张洺硕发起“醒狮行动”精神扶贫公益项目,希望为这片热忱而朴实的土地带来一些改变。2018年暑假,张洺硕带领“醒狮行动”团队,与“商小志”团队共赴寻甸,开展了为期20天、总计480课时、覆盖3000人次的青少年公益夏令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2018年12月,项目团队在华理奉贤校区开办精神扶贫主题画展,展出夏令营中创作的文化作品;2019年元旦,项目团队联合华理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发动华理1000余名学生与寻甸3所小学的青少年互寄明信片,致以新年的问候,为后续常态化结对奠定基础。

    与张洺硕以专业知识助力精神扶贫不同的是,杨孟平在以“知识改变命运”呼吁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

    “总有一个人能够走出去,总有人会成功,只要我足够努力,那个人就应该是我”。2015年,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杨孟平通过“励志计划”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保送人工智能专业硕博连读。从上大学的第一年寒假开始,杨孟平每年都会返回家乡“劝学”。

    在杨孟平的影响下,家乡更多人相信“读书有用”论,农村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山里的孩子也更加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2018年寒假,新华社全程直播报道了杨孟平三天三夜的漫漫返乡“劝学路”,让杨孟平的“劝学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感恩反哺,也是大三女生宋彦瑜的选择。来自山东农村的她,亲身感受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为了帮助家乡小朋友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2017年暑假,她和朋友在镇上办起了红心辅导班——每节课仅收取学生3元补习费用,且全部用于教室租借、聘请教师等补习班的基本运作。

    为了办好这个辅导班,宋彦瑜奔走于家乡各个村镇之间,去县城“三顾茅庐”请老师下到农村授课,挨家挨户宣传、招生。最终,160多名家乡的孩子受益。一个暑假下来,宋彦瑜晒成了“小黑蛋”,整个人也瘦了很多,但她脸上的笑容却更加灿烂了。

    创新不止,铸就青春底色

    在创新的路上,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华理的学霸们一直在路上。

    刚过去的4月,令理学院大四学生陆鹏皓无比兴奋,因为他和队友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对陆鹏皓来说,数学为他打开了一个无比精彩美妙的世界。

    作为数学建模与大数据协会会长、数学与智能科技协会创始人,陆鹏皓与同伴一起创建多门数学课程,获得“十佳社团社长”称号;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他用专业知识制作了100多个社团的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优化了学生会和社团的绩效评定及评奖评优制度,使得评奖评优更公平公开、绩效评分更合理客观;他为理学院开发编写了第二课堂微信小程序“哆梦口袋”,大大减轻了团委在期末统计活动及志愿时的工作量;他为药学院曾步兵教授实验室编写化学试剂管理小程序,加强了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不管是本科期间还是硕士阶段,机动学院的刘俊凯从未停止过创新实践的脚步。他参与主导的“欠驱动弹复性机器人”项目,申请了3项专利并得到专利授权,并在知名国际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在校企合作的“基于肌电控制的仿生机械手”项目中,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中展示并获得优秀奖项,同时申请了第4个专利。

    “我渴望将实验中的每一个问号都‘拉直’,希望早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明星分子,助力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飞跃。”面对丰富奇妙的化学世界,化学学院博士生张琦说。

致力于研究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的张浩轩,是材料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生,至今以第一作者已在ACS Nano、Chem. Eng. Sci.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8篇。在校期间,他聚焦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同时注重国际间学术和文化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次,作口头或邀请报告5次。

    目前,张浩轩正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于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习。与世界精英学子的交流,使他意识到优秀科研人员必须要兼备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不仅要聚焦于课题本身的自然科学问题,也要全面考虑其研究的现实意义,要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小我和大我,家国和远方

    携笔从戎,是他们根植于心的梦想;科研报国,是他们退伍不褪色持续奋斗的动力。对材料学院本科生方文明和化工学院研究生单毫来说,不管身在军营还是华理校园,他们一直胸怀家国和边疆。在军营,他们是铁骨铮铮、淬炼成钢的优秀士兵。返回校园,他们依然是退伍不褪色的“学霸兵哥哥”。

    2015年,方文明以大学生士兵身份参军入伍,他始终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站位零差错”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表现优异,被表彰为“优秀义务兵”。但临退伍之际的一次意外,导致方文明的右膝前交叉韧带撕裂及内侧副韧带断裂。治疗两个月后,尽管伤情严重被评定为八级伤残,但他却要求战斗在一线,每一项任务都圆满完成。

    退伍后,为了捡起落下的学业,方文明凭着在部队磨练出来的韧性坚持“”在图书馆,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特等优秀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作为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成员潜心研究、探索实践,他和班委一起制定“学习小组”计划,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被同学热情地称呼为“老方”“方哥”。

    为推进成果转化,单毫和同学组建创业团队,创立“华航复材”项目,先后获得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求学参军、科研参赛的经历让单毫明确了未来的工作方向,目前,他已签约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希望我的理想跟随我国的大飞机事业一起腾飞。”单毫说。

    不同于方文明和单毫的热血青春、一众向前,化学学院曹亚明和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的选择,更像是带着家国情怀走向诗和远方。

    在华理同窗9年,他们一路携手攀登、探索科研奥秘,两人以第一作者的形式总共发表了8篇国际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两人均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代表华理学子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还获评华理2018大学生年度人物。

    临近博士毕业,他们双双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学校“就业引导工程”,即将在毕业后共赴祖国西部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原文来源: 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19-05-11   |   作者:张婷 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5/42610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