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小学“零起点、等第制”从全面推行走向深入实施

25.08.2015  00:10
      8月24日上海市教委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传出信息,一年来,市教委通过多项举措,推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俗称“零起点”“等第制”)落到实处,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年来,本市教育部门多管齐下:一是动员培训。开学前后召开小学推进视频会议,开展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教研培训;二是发布指南。研制小学一二年段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察点;三是区县落实。各区县结合实际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通过召开现场会、专题培训等方式积极推进,如长宁区做到每一所学校全面实施、公开一套实施方案、每月一次家长开放活动、形成一份工作总结、实施一轮全面调研、提供一场深度指导;闸北区组织专家对成效不明显的学校进行专题会诊,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带领各学科教研员轮流蹲点。四是调研交流。对13个区部分小学开展专项飞行调研,举行“零起点从这里开始”“让评价融入教学”主题展示交流活动。五是督导反馈。开展专项督导,抽查290所小学,实施学习准备期、快乐活动日和家长开放日的学校比例达99%以上。

期间,市教委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两期专项问卷调查,首期对全市近16余万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校政策执行情况及学生学校生活状况,二期有针对性地选取172所执行政策较弱的小学进行跟踪问卷调查。

二期调查数据表明:172所小学在政策执行方面与自身比有了较明显进步:54.91%的家长表示学校每周能够开展一次“快乐活动日”,而在第一期调查中,这一比例仅为32.53%;在“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方面,家长选择“从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的比例由第一期的10.96%提高到41.88%;选择“有书面考试”的比例从第一期的82.81%下降到第二期的32.97%;选择“经常或总是”进行排名或变相排名的比例从第一期的15.54%下降到8.28%。

家长感受学生学习状态与第一期数据相比也有了改善:学生学习压力小的百分比从第一期的30.93%提高到第二期的74.19%。选择对学习“非常或比较”感兴趣的比例从第一期的62.36%提高到第二期的91.03%。除此之外,在“学校适应”与“上学愉悦度”方面,学生也有一定的变化。

数据同时表明:政策执行情况、教师激励行为、学生睡眠时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呈显著正相关,学校在各项政策上的执行越好,教师对学生采用等第评价并进行更多鼓励和表扬,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睡眠时间越充足,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越好。

新学年,上海市深入推进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主要有6项举措:一是指导区县推进落实,通过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工作推进会、飞行调研等方式,及时总结区县经验,帮助学校积极改进。区县要将小学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情况与成效列入学校年终考核评价内容。二是组织编制小学中高年段学科“等第制”评价指南,逐步使“等第制”评价由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的延伸,由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三是推动家校合作落实。要求各区县、各小学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学校开放日等活动机会,免费向每户学生家长发放《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四是实施小学一二年级新版《学生成长记录册》。将学生各学科课程学习情况分“学业成果”、“学习表现”、“学习兴趣”三个维度进行等第综合评价,其中“学业成果”根据学科特点分项评价。五是开展学习基础素养研究、培训与推广。推出学习基础素养研究微信公众号“预见学习”,开设第一季(9-12月)专题研修工作坊。六是开展小学一二年级教师全样本调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全市小学一二年级教师全样本问卷调研,重点了解区县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对学校相关工作推进与专业指导情况。

市教委强调,要加强专业研究,深化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研究,为推进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区县教育局要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教研部门要加强专业指导,深入教学一线。要加强宣传引导,发掘典型经验,形成学校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开展教学与评价的优秀案例,不断创新家校合作新方式,并通过典型示范和社会舆论督促学校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要求,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