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七成家长为子女择业“把关”首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

29.06.2015  16:53

  填志愿,家长要把关;找工作,家长要把关;谈朋友,家长要把关……家长管太多了。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今天发布的“2015年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印证了其中一项——在受访的应届毕业生家长中,逾七成认为子女择业应充分考虑父母的意见。

   ■“体制内”的父母希望子女还去“体制内”,“体制外”的父母不希望子女也去“体制外

  51.5%的受访家长希望子女进机关事业单位,27.8%希望进国有企业,14.6%希望进外资企业,仅有2.2%希望进私营企业。与同期对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比,家长求稳倾向更浓——家长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比毕业生高18.2个百分点,选择外资企业的比例则低17.5个百分点。

  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家长更偏向子女走相同的职业道路,分别有64.6%、40.6%的受访家长希望子女进入同类单位就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家长,仅有1.9%希望子女到同类性质单位就业。不难看出,家长对子女就业“求稳”心态较浓,机关事业单位仍是父母眼中子女的就业首选。

   ■最看重“薪酬和福利待遇”及“发展前景

  在“薪酬和福利待遇”“解决户籍”“工作地点”“发展前景”“与兴趣、性格相符”“企业(单位)文化和工作氛围”6项因素中,薪酬和福利待遇始终是家长最看重的“硬条件”,有79.9%的受访家长认为此项因素最重要;发展前景成为家长们最看重的“软条件”,有67.3%的受访家长认为此因素最重要。

   ■近三成家长认为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最重要

  对于子女毕业后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59.4%的受访家长认为“专业背景”最重要,44.7%认为是“有工作或实习经历”,41.8%认为是“对收入、待遇等要求合理”,38.3%认为是“具备相关资格证书”。与同期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比,家长与毕业生的选择排序基本一致。但家长更认同社会关系的作用,近三成家长认为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最重要,比毕业生高出20个百分点。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薪资约为5100元,比毕业生低约700元

  据调查数据加权计算得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薪资约为5100元,与同期对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比,家长期望薪资比毕业生低约700元,比毕业生实际签约薪资高约300元,更接近实际水平。

   ■半数家长支持“下基层”或“西部计划

  50%的受访家长表示支持子女参与“下基层”或“西部计划”等促进就业政策,21.7%明确表示不愿意,19.4%表示实在无法就业时再考虑,8.9%表示不清楚。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了解到,表示支持的家长主要是考虑到服务期满后,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硕士研究生等能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而不支持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服务地区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待遇较低,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遭遇专业不对口、服务期满找不到工作等困难。

  ■逾七成家长认为子女择业应充分考虑父母的意见

      问及“子女择业时,您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哪些方面的意见(限选三项)”,95%认为是子女本人的意见,72.3%认为是父母的意见,35.7%认为是学校老师的意见。

  选择“最重要的意见”时,87.3%认为是子女本人的决定,7.3%认为是父母的意见,2.9%认为是学校老师的意见。

  虽然大部分家长表示尊重子女本人意愿,但事实上家长对于子女择业的影响不容小觑。调查总队走访座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家长过度干预子女的就业决策,家长陪子女去招聘会和人才市场投简历、替子女与用人单位面谈等现象并非个案;一部分毕业生就业不主动,等着家长、老师为其安排。

   ■近七成家长愿意子女毕业后继续给予经济支持

  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打算在家休息或者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想法,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理由充分会支持,5.1%的受访家长表示很支持。

  68.1%的受访家长表示子女毕业后会继续给予经济支持。31.8%的受访家长表示不支持。

  半数家长希望子女进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事实上仅11.6%的受访毕业生签约机关或事业单位;家长希望子女签约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2.2%,而事实上36.5%的受访毕业生签约的是私营企业。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认为,家长对于子女择业的出发点,一是考虑稳定,二是以自己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为参照,忽略了子女才是就业当事人,家长应当学会适度放手,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