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党政齐抓,集聚一流人才;人尽其才,共创一流事业

11.10.2017  23:57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我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将其作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下,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着力引进了一大批学校发展急需的战略性人才,不断探索总结高校一流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经验、新方法。

 

  “我从美国回到母校,开始新的科研旅程。软硬件很快到位,各部处联动,高效合作,在我处理很多不熟悉的事情时提供了很大帮助,使我能够很快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回来半年开始投稿,第二年便开始发表论文。在从起步到发展到转型的过程中,各类需求都得到学校和各部处的支持,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加之复旦拥有的原创研究的文化基因,让我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工作状态,更加享受这份工作。”高分子科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彭慧胜这样说。

“千人计划”实施以来,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近年来,围绕“双一流”建设开展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为积极应对人才引进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我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工作。2016年,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学校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出台“卓越2025”人才计划,以此为抓手,建立党政齐抓共管、全校通力合作的人才工作机制,以目标责任制扎实推进一流人才队伍建设。

2016年11月,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建立党政齐抓的校院两级工作架构。 在学校层面,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全面领导学校人才工作。在院系层面,实施院长、书记负责制,成立人才工作小组,落实本院系的各项人才工作。

实施权责统一的目标责任制度。 科学规划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合理分解人才工作任务,构筑自上而下的各级责任体系,简政放权、配置资源、优化服务,强化院系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将人才引进工作情况列为院系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制定以世界一流水平为标杆的引进政策。 “卓越2025”人才计划作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师资队伍的核心人才计划,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紧密结合国家计划、紧密结合复旦自身发展定位,以世界一流为标杆全面提升人才引进层次,主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充分利用国家人才计划平台,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引进规划,重点引进一大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青年杰出人才。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才的软硬环境。 引才政策连做加法,不断出台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新办法,集中优势资源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措施、工作支撑条件和发展激励机制,并注重人才引进之后的培养,通过卓越人才遴选体系实行过程培养,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提供使人才舒心省心的全方位服务。 在引进工作中,学校注重以真挚的感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主要校领导定点联系人才,并通过召开引进人才座谈会等形式倾听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一揽子服务,不断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想方设法为人才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

教师座谈会

 

 

“2014年,我开始联系复旦大学,从表达自己归国工作的意向,到有幸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再到正式在复旦微电子学院工作,复旦大学人事处的老师和微电子学院的领导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全程的帮助。复旦微电子有着比肩国外一流实验室的平台和科研条件,学校和学院对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毫无保留的保障和支持。在经历了刚回国这段充实的阶段后,我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稳定下来,也可以安安心心在科研上好好努力,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也为祖国的知识创新产业升级贡献一份力量。”微电子学院研究员、第六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上海“千人计划”入选者 包文中这样说。

在引进工作中,学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路子,不断丰富工作形式,大力吸纳海内外人才。

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

举办“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把海外青年英才“请进来”。 2016年底,学校首次举办以“祖国召唤英才,复旦成就人生”为主题的光华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来自世界各地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200位海内外青年学者共聚复旦,通过学术交流加深相互了解,进而达成引进意向,提升学校在海外青年人才中的影响力。这也为我校2017年度的“青年千人计划”申报夯实了基础,实现了申报人数的跨越式上升。

向院系提供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支持引进工作“走出去”。 根据既定的人才工作目标,学校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工作经费,并向各院系提供,支持各院系开展与人才引进相关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海外招聘,督促院系主动出击。

拓宽人才引进宣传渠道,优化复旦形象传播。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并通过人才反馈不断提升信息投放的精准度。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专业网站,以及驻外使领馆、海外校友会、学会、国际会议等途径,整体展示学校形象、发布人才引进信息。

以才引才,发挥人才聚集优势。 通过师承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合作关系为学校举荐人才,通过“大千人+青年千人”、“大师+团队”等引进模式,已在多个学科形成人才集聚优势。

院系海外招聘

 

“我和张人禾院士16年来到复旦,成立了大气科学研究院。这一年多来感触颇多,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复旦的人才引进工作站位高,既注重于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也考虑整体的学科布局,引进我们补上了复旦地球科学的短板,对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雾霾天气防治的研究需求;第二个感受是复旦的人才引进工作很细致,在我们引进和研究院发展的整个过程里都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焦扬书记、许宁生校长、包信和原常务副校长、金力副校长、周亚明副校长一直亲自联系、关心我们的工作、生活,非常令人感动。研究院目前已经引进了十多位PI,发展势头很好,相信我们一定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好的成绩。 ——大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穆穆这样说。

我校吸引、集聚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杰出人才,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引进人才凭借学校提供的广阔舞台,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速“双一流”建设进程。

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已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04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文科一级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海外一流高校终身正教授(或知名科研院所/企业同等职务)等。6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03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150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83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107人次入选上海“东方学者”计划。

提升教学科研核心竞争力。 引进人才借助自身的教育、教学背景,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他们还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

促进一流学科建设。 大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仅为主干优势学科注入了活力,而且催生了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整体学科布局。通过定点、精准的学科领军人才引进,我校的类脑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大气科学和微电子学科快速由弱到强,逐步在工程与应用技术领域形成若干国内先进的特色学科方向。

服务国家、地方发展。 高端引进人才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积极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开展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争取原创性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整体提升学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学术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

中国,要肩负世界大国的责任,最重要的准备是拥有一批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领军人才;大学,要承载传承文明的使命,最基本的前提是引进和培养一批与世界一流水平并行的卓越人才。我校将继续以“双一流”建设为着力点,有重点、分层次地加快海内外人才引进的步伐,调动各方引才积极性,构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进入、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为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不断开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

(封面制图:尹逸柔、宋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