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推进本科教育改革

11.10.2017  23:54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不仅关系着学校的社会声誉,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将本科教育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本科教学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将本科教育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是建构完善的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6月21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

学校构筑复旦新型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

第一,加强人才培养体系顶层设计。 学校在2014年召开了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6年又相继召开了本科招生工作会议和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第二,制定新版本科课程体系。 梳理形成人文、社科、理、工、医等五个学科大类基础课程,确立了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衔接递进的本科课程的完整体系,于2015年正式完成。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新一轮建设

面向全国的共享课程“人文与医学”课程分享会

第三,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大力建设“课程思政”。 学校结合实施《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复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

第四,加快新一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新增“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模块,核心课程学分调整为8-12学分,模块修读相对灵活。截止到2016年底,初步建设完成50个基本课程单元,每一个基本课程单元均成立教学团队。

复旦大学全面打造“复旦通识课堂”在线课程,包括《理想国》导读、物理与人文、西学经典・战争志、中国戏曲・昆曲等一批课程可以在线听课

2016年物理学系“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暑期学校

  第五,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才的需求,推进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调整,推出“2+X”培养方案、荣誉课程项目方案、创新创意创业项目方案、学程项目方案等,以“少而精”为原则确定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为学术型、应用型、交叉型人才开辟不同特色的培养渠道。

第六,根据国家“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全力做好医学人才培养工作。 一方面秉承“全复旦、全进程、全医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基础-临床-预防-人文”相融合的跨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医学专业课程的渗透。2017年起启动“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遴选了50门人文医学课程,启动完整的一套人文医学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初步建立了具有复旦特色的人文医学课程体系。

数学科学学院每年开设20-30个无学分讨论班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嵌入式微系统及SoC”

二是把握人才培养重点环节,整体优化培养过程。

第一,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和全过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果,2016年起,与超星公司、三联出版社(北京)合作建设“复旦通识课堂”在线课程和“复旦通识”系列丛书,不断推进在线课程和教材建设。

第二,加大拔尖人才培养深度。 在数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六个学科试点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稳步推行优秀学生培养机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起,在数学、物理等院系启动试点“本科荣誉项目”的建设,通过设计激发优秀学生原动力的培养方案,建设一批具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培养学生深度的学术思维能力。

 

2017年6月23日,复旦大学举行2017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12月,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构建联动教学、学工、就业、共青团和资产经营公司等多部门的创新培养大平台,打通从培养体系到创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链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创业培养和实践实训机会。学校与杨浦区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复旦就业创业工作站”;在休学创业学籍管理、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创业方案代替毕业论文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意创业”课程体系,突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建“创新教学”小组开展讨论

第四,构建育人体系,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群众性文体活动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力发挥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积极导向,鼓励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需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国家责任和意识,近年来学校投身西部、基层、重点单位的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

三是集中优秀教师参与本科人才培养。

实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加大了质量因素在教学绩效分配中的考核权重

第一,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学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中心在国内高校同类机构中率先采用班组制形式,定期吸纳教师参与研修培训,研修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内容涉及教学各环节。2015年起,中心积极搭建辐射长三角地区高校的教学发展研修在线学习平台,视频学习资源累计总时长已达3000分钟。中心连续5年举办“创新教与学”大学教学研讨会,2016年年会在西部对口支援高校河西学院举办,切实推动河西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成立,并进一步辐射西部地区其他高校。

第二,大力推进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 学校传承中国书院教育传统,并借鉴世界一流高校住宿学院教育管理经验,开创了书院文化育人的新模式。2012年起,全面推行书院导师制度。各院系选派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13000名本科生书院兼职导师,建立师生比1:8至1:20的对应指导小组,书院导师从大学生活适应、学业方法指导、学术规范训练、职业规划引导等方面,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通过书院教育,在大学中树立了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的职业伦理和教育风尚。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 2016年,学校成立《本科教学绩效方案》制定专家小组,依据“进一步提升质量因素在绩效分配中的权重”这一原则,修订完善本科教学绩效考核方案,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确保方案公开透明。新方案加大了质量因素在教学绩效分配中的考核权重,将教授上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教学奖项等内容纳入考核,以充分发挥教学绩效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2015年起,学校启动新一轮本科专业评估工作,计划在2018年之前完成全校所有本科专业的评估

复旦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评估专家工作手册

四是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健全组织架构。 建成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和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中心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三位一体”协同配合,在组织架构上保证本科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培养过程到质量反馈的高质量运行,为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治理基础。

第二,强化本科专业评估。 2015年,学校启动新一轮本科专业评估工作,计划在2018年之前完成对全校所有本科专业的评估。专业评估由教务处和院系共同参与,形成了院系、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的主动评估模式,体现了“以评促建”的理念和“对话式评估”的实践特征,为学校本科专业建设拓宽了思路,也为迎接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做了铺垫。

第三,推进教学督导工作。 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重点关注本科课堂教学情况,定期总结听课情况,向职能部门和相关教学单位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学校还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学校和院系领导以及任课教师走进本科课堂,深入了解本科教学一线情况。随堂听课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完善了现有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2017年,学校教学督导组还将组织开展试卷检查工作等专项活动,将督导工作延伸至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学校和院系领导以及任课教师走进本科课堂,深入了解本科教学一线情况

 

 

第四,改良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2012年,学校通过开展关于“改良复旦大学学生评教指标” 的调研,发现已有学生评教体系设计理念上存在缺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改良方案,并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实施,学生评教结果面向全体师生公开。2016年,学校设计新的本科课程质量管理平台,以实现学生评教、同行听课、督导评课、教师自我评价、助教评价等课程评价功能的整合。                 

(封面制图:尹逸柔、宋晗煜)

 

 

 

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每年撰写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