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2019 | 全方位多维度培养材料类专业人才 ——材料学院教学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02.01.2019  11:54

新时代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产业转型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呼唤“新工科”人才,材料类专业人才该如何培养?近年来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多维度全过程,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项目从创新课程体系、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方法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等多维度统筹建设,建立全过程育人体系,为相关“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最新科研成果注入课堂教学   学生拍手叫好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是材料学院一贯提倡的人才培养理念,院长朱美芳老师认为,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只做科研,忽视人,科研做不好;没有科研,缺乏载体,教育内容空洞,学生教不好。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收获最纯正的知识“干货”,学院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开设前瞻性、拓展性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并将四十余项科研项目或获奖成果引入课堂,成为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活教材”。

  (朱美芳老师与学生在一起)

新能源材料》、《智能柔性可穿戴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前瞻性课程,将石墨烯、3D打印、可穿戴智能材料等引入教学内容,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上海市精品课程《高技术纤维》,材料学院陈惠芳教授、胡祖明教授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的4项科研成果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科研项目主要获奖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为学生讲授最鲜活的科研知识。此外学院每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863项目“国产碳纤维快速热压成型关键技术研究”部分内容也引入到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工程设计》和《大型材料加工实验》两门课程中,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产业发展的新技术。

这样的课堂含金量真高!”材料学院学生刘姝呈告诉记者,“以前面对的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理论知识,现在课堂上见识到‘真刀真枪’的科研项目,听这些教授讲科研攻关中的小故事,真是大开眼界!”记者了解到,学院还注重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70%的大一、大二学生通过科创项目进入课题组,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三年级开始所有同学进入毕业论文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2011-2016年期间,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创项目412项,其中国家立项51项,在校本科学生发表论文39篇,申请专利41项,在全国和上海市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获得奖项47项。

  校企协同育人补足学生工程实践短板 企业主齐口称赞

大学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当前工程实践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导致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如何破解这一人才培养难题,材料学院打出“校企协同育人组合拳”,深化产教融合,与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材料领域二十余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企业导师队伍,参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建设,让学生既搞得了科研,又下得了车间。

  (学生在企业实习)

每年夏天,材料学院都有近二十位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广东、江苏、山东等进行工程实践。记者了解到,老师和同学们白天在近四十度高温的工厂车间认识学习,晚上查阅资料,汇报交流,忙到九、十点钟是常有的事情。黄海燕同学在实习心得中反馈,“实习好似一次‘魔鬼训练’,却成为了大学生涯里最难忘的回忆。短短的十几日学习中,我们付出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却体验到了课堂里无法看到的企业生产流程,掌握了大量课本上都不一定会提到的专业知识,对我们以后的课程学习有诸多裨益。”  

  (校外企业家导师讲课)

马敬红教授说道:“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具体的生产环节中发现问题,学习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和实验室,把问题学习透、研究深。”马老师说看见同学们经常“追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问问题,有时候把企业的工程师都给难住了,这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东华学生们的好学和执着也收获了企业方的由衷点赞,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反馈说,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学生素质高!欢迎常来给技术人员出难题,促进校企双方共同提高。同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生授课及现场指导,参与成绩评定。经过几年的建设,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企业实习安全保障、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的方法,保证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学院与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实践教育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博导班主任担任学子“人生导师

全员、全程、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在大学校园,不少学子除了学业之外更有不少这一阶段的人生困惑和迷茫,在材料学院有一群陪伴学子成长的特殊群体——“博导班主任”,他们都是资深的博士生导师和中青年海归教授,却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担任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涯规划,言传身教为学生在学习、科研、人生等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学院自2008年推行博导班主任制度,至今已有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34位教授担任88人次的博导班主任。今年还增设青年教师作为助理博导班主任,一同加入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队伍中。

(2018级博导班主任聘任仪式)

浇花需浇根,育人要育心,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老师们的倾心付出。”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戴蓉告诉记者,学院建立全员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为一、二年级学生配备了博导班主任,还为三、四年级学生配备企业家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建立老教授咨询制度,发挥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以及人生阅历上深厚的积累和经验,与学生谈心,为学生释疑解惑,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班导生带班制度,选拔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三、四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担任班导生,通过朋辈陪伴,互帮互助,分享成长经验。

      《化纤•材料•人生》等书籍                  新生观看《钱宝钧》大师剧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位材料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是观看以东华大学材料学科奠基人、著名纤维科学家和教育家钱宝钧为原型创作的大师剧《钱宝钧》。材料学院新生李瑄宁看完话剧后感慨道:“研究高速纺,布局碳纤维,钱宝钧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前瞻意识!作为东华材料人,在科研道路上要有目标有方向,孜孜以求、奋发图强,为国家发展贡献一己之力。”此外由戴蓉老师担任主编编著的《化纤•材料•人生》一书也成为了新材料人的必读宝典,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文字与老一辈材料人“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轨迹,体悟他们崇德博学、砺志尚实、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