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国家“软实力”建设

10.12.2016  01:45

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如何依托语料库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中国形象研究?如何架构国家形象研究的数据挖掘?12月8日,“中国形象研究高端论坛暨中国形象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上海交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来自上海交大、英国杜伦大学、澳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国形象研究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  

郭新立代表学校致辞,肯定了交大外国语学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表达了学校对中国形象研究中心成立的祝贺。黄友义在致辞中特别指出了该中心成立的重要意义,表示会尽最大努力为中心的发展提供帮助。  

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龙根宣布上海交大中国形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介绍了中国形象研究中心成立的整体构想和结构设置。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中心揭牌。  

中国形象研究助力国家“软实力”建设

良好的中国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国际上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形象的一定“反差”。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不是“自塑”。中国国际话语权仍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新世纪,全球化和中国崛起提供了我们塑造新的中国形象的历史契机。如何使中国形象实现“自塑”,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    

在这一历史语境下,中国形象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批论著相继发表、出版。然而,现有关于中国形象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现有研究尚未对于翻译在中国形象构建中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获得关于中国形象及其成因的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为此,胡开宝表示,依托外国语学院语料库的学科优势,开展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形象研究,在对包括翻译文本在内的不同种类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中国形象的具体特征和成因,显得十分必要。    

他还指出,中国形象研究涵盖世界主要国家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必然涉及到对于不同语种文本的分析,所涉学科包括语翻译学、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等)、计算机科学和传播学等。显然,要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形象,单凭个人、单一学科或根据兴趣临时组成的研究团队较难胜任。    

鉴于此,上海交大中国形象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该中心由将以外国语学院为牵头单位,依托外国语学院语料库翻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优势,联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人文艺术研究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的科研力量,发挥多学科合作研究优势,开展跨学科中国形象研究。    

依托语料库学科优势 打造中国形象研究中心

外国语学院目前已形成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形象研究团队。在胡开宝带领下,团队运用文学平行语料库、政治文献平行语料库、国外报刊语料库和学术文献平行语料库,系统研究当代中国形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探讨如何构建中国形象。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中央政治文献及其外译与当代中国形象构建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及其外译与当代中国形象研究、国外学术文献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国外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新闻翻译与当代中国形象研究、记者招待会口译与当代中国形象研究,当代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动因研究及中央政治文献术语在西方的接受与传播等。    

据胡开宝介绍,外国语学院将与兄弟院系合作,协手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高校,与亚洲、欧洲、美国和非洲等国的学者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经过3至5年的努力,中心将发展成为跨学科、协同性、国际化和实证性的研究中心,在国家形象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声誉。    

专家学者为中国形象研究献智

12月8日的中国形象研究高端论坛围绕三个主题进行:国外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央政治文献外译与当代中国形象构建,以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与当代中国形象构建。论坛从语言学、翻译学、文学、文化学、社会认知心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角度探讨中国形象。    

李德凤从翻译学视角入手,考察“中国梦”的英译在国内外英文媒体上使用的差异,指出该词的英译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传递的启示。葛岩在社会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介绍如何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摆脱国家形象建构中“他塑”和“自塑”的认知论困境。曹青深入分析了英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孙会军以贾平凹的《废都》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其英译本体现的中国形象。    

下午,外国语学院当代中国形象研究课题组围绕语料库在中国形象研究中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课题组成员展示了如何凭借语料库的技术优势,对国外主流报刊媒体、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以及中央政治文献外译中建构的中国形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