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全国政协委员钱锋、蓝闽波全国“两会”履职议国是

17.03.2015  17:14

      编者按: 2015年3月3日至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5日-1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3月3日-13日)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副校长钱锋,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实验室与装备处处长蓝闽波与会,就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电能替代、智能电网建设、智库建设等问题提交了相关提案。《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化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网等媒体均进行了报道。

   

 

中国教育报》:追求有质量的公平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公平


      ■ 本报两会报道组 3月6日发自北京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引起了教育系统代表委员的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要把质量和公平放在同等位置,我们需要的是有质量的公平。”长期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也说:“这启发我们要追求有质量的公平,让更多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持续增加投入促进公平


        “从2014年11月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每生4元。别看只提高了1元,云南享受这一政策的学生有503万人,一天就是503万元,全年投入补助资金就有35亿元。”说起教育公平,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心里有一本账。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委书记徐景颜心里也有一本账:“我们聊城的乡镇教师的收入比城市教师多300元,很快将提到500元,政府财政拿钱,直接增加教师的工资。农村教师工资高了,好教师就能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倾斜,贫困生助学资金不断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 
      一个个小数字的背后是一串串大数字在支撑:从2010年到2014年,公共财政投入教育接近10万亿元。其中,2009年为1.4万亿元,到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2.2万亿元。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感慨地说,重点支出领域没有哪个领域像教育的倾斜这么大。 
      增加的教育经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基本上是一半以上的财力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的财力用于中西部地区,近一半财力用于保障办学运转。 
      教育投入的每一点增加,教育公平的每一点进步,代表委员们都看在眼里。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西宁十四中特级教师庞晓丽一到假期就往外跑,给乡村教师做培训,“如今,青海教育的条件好了,连玉树地区都能用上了电子白板。硬件公平了,就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把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提起来”。
       

更多资源投向薄弱地区

 
      尽管这些年教育公平有了明显进步,但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推进教育公平“只有进行时,没有过去时”,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把更多的教育资源继续投向薄弱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小学校长费聿玲在调研中发现,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冬季取暖期非常长,学校生存成本和办学成本都相对较高。“黑龙江属于欠发达地区,供热费占学校办学公用经费的比重非常大,基本上要占到60%左右,有些学校甚至会占到80%。”为此,费聿玲建议,国家应提高黑龙江省偏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将幼儿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认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各级政府要认识到,农村教育的“软实力”最集中、最核心的是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投入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引导教育投入由原先侧重于修建校舍、购买设备等硬件投入,逐步转向侧重于教师培训等软件投入,进一步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教育公平的问题实质上是把有限的优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现在很多地方正在进行的优质师资流动,实现了同城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带动薄弱校的教师队伍。“如今,我国依然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的局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各级政府都该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把教育公平放到多么重要的位置都不为过!”全国人大代表、歌唱家关牧村呼吁,政府应给贫困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源倾斜,把教育经费投入用到刀刃上。
       

新起点上有了新任务


        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到今年“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公平有了新的内涵。 
      教育公平的路没有尽头,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的新任务。费聿玲代表说:“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就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应该是教育人永远的追求。” 
      “国家发展了,GDP增加了,教育经费也突破4%了。今天,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公平,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认为,公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具体体现。 
      “教育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最根本的体现。”徐景颜代表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教育公平的涵义正在拓展,不仅是硬件的公平,还有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终点公平等。
      在钟秉林委员眼里,今天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密不可分,“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希望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我们只有公平是不够的,还要有质量。”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拥有最多的受教育人口,在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教育公平无疑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政府通过努力,使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趋向均衡,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公平。更多的人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红利,努力使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我们要一直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努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满怀信心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则说:“在公平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守住教育公平,就给所有人带来生活的希望。”(统稿:本报记者 张婷 采访:本报记者 柴葳 翁小平 白宏太 高毅哲 黄金鲁克 曹曦)
 

      原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7头版头条  |  作者:中国教育报两会报道组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3/07/content_431424.htm?div=-1

 


解放日报》: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献计出力

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吴志明参加

 

      本报北京3月6日专电(特派记者 张骏)昨今两日,全国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委员在参加讨论时说,报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主线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新举措、新目标,充满创新精神,饱含民本情怀。
      吴志明说,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中央要求,把抓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集聚改革创新智慧,汇聚攻坚克难力量。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在发动机、材料、芯片等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要根据国家战略和现实需要,完善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市政协要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协商议政,为上海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等献计出力。切实强化民主监督职能,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市重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展具有监督性的履职活动,为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作出新贡献。
  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王新奎委员建议大力提高国内企业的开放度,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王向朝委员建议报告更加全面反映2014年政府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并与上一年报告中的工作部署一一对应。
   在科技创新方面,蓝闽波委员建议科技创新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明确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钱锋委员建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环境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力度,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措施,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王志雄委员建议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社会留空间,更多地去执行制度安排。金建华委员建议对制造类的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全社会要消除就业偏见,支持技术工人、高级技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此外,葛剑雄委员建议教育领域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均衡义务教育发展,“十三五”期间把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再提高,用于义务教育。许舒亚委员建议要向全世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委员们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创新求实,亮点多。报告第一次提到“创客”这个词。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客”是产学研链条上的“活跃因子”,将为创新创业发挥重大的作用。

      原文来源:《解放日报》 2015-03-07 第2版 | 作者:张骏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3/07/content_72370.htm

 

 

光明日报》:优先发展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把企业变成职业学校“后花园”

  ——访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代表

  本报记者 刘昆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立业的职业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是两会代表委员谈论较多的话题。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柳州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记者:柳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郑俊康代表:作为工业城市,柳州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我们同步推进职业教育园区与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优势产业培育同步进行,并加大了市县统筹和城乡合作办学力度,稳步开展了中高职办学体制衔接等项目试点,初步形成了“园区互融、合作共赢,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这一具有柳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记者:柳州职业教育的特色何在?

      郑俊康代表:最大的特色,就是校企一体化合作,把企业变成学校的“后花园”。按照“城校互融、资源共享;园校互融、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我们坚持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专业布局与服务柳州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对接岗位能力,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校中厂”“厂中校”“植入式工作站”“企业全程托管”等模式,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改革试点,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柳州在深化综合改革方面有何新举措?

      郑俊康代表:今后,柳州将创新开展集团化办学,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的号召,围绕广西千亿产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加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另外,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创新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建设面向西江经济带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争取在广西率先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职教基地。

 

提高中西部高校发展水平

  ——访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是对教育在未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深远意义的理解和概括,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感触颇深。

      记者:作为教育界代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关爱和代表:第一是政府教育投资继续加大。201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超过了4%。同时,还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教育投资,“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扩需求、促发展”;第二是关注大学生就业。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749万人,是历年最高的一届。只有实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的“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的局面,才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记者:结合河南实际,你有哪些建议?

      关爱和代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应标本兼治。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有具体表述,即“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这些措施体现了对中西部的支持。

      我国目前的教育格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以大区为单位集中教育资源。这种布局,造成中西部地区13个省区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今后应按区域人口数量和实际发展需求进行遴选,把中西部13个省办学历史长、基础好、实力强的区域高水平大学、骨干特色高校,直接纳入国家重点支持、重点建设范畴,尽快使这些学校形成本区域高等教育中心,辐射带动本地区教育发展。让中西部高校有造血的能力,对改变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面貌更具有战略意义。应改变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与提升过程中“一省一校”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和惯性思维,公平公正地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布局和发展。

 

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融入整个培养体系

  ——访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明确了今年将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总量、实现就业的人数虽不断增加,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

      记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什么低?症结在哪里?

      钱锋委员: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应该具备怎样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掌握这些创业素质、提高能力,以及怎样提高执行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学生创业的难点在于缺少资金与经验。由于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由于缺少经验,对市场情况不了解,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容易误入方向。

      大学生创业环境不佳。外环境体现为创业政策是否优惠、创业培训是否到位、创业平台是否完善、创业手续是否便捷,内部环境主要在于创业者自身,是否能够脚踏实地、关注细节,针对每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记者:所以说,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说来容易,做起来不易。

      钱锋委员:自主创业属于“三高”行业,挑战性高、技术含量高、淘汰率高。合格的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坚毅、自制、勇敢、果断等品质,要具有风险意识、商业意识、团队意识。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培养体系,贯穿培养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支持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协同,完善政策。政府要从政策层面帮助大学生解决贷款、工商注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机构要提供培训、统筹资源,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比如,设立重点支持创业大学生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风险基金。科技园、城市配套商业设施、闲置厂房等现有资源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并且要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辅导相结合,创新孵化方式,完善孵化功能,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

 

激发高校活力 提升创新能力

  ——访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代表

  本报记者 吴琳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记者就此采访了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代表。

      记者:深化改革,提高高校创新能力,您的关注点是什么?

      宁桂玲代表:我在大连理工大学分管财务、采购与招标等工作,更加关注如何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让一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通过深化改革加以理顺,为高等院校事业发展“松绑减负”,尤为紧迫,这与反腐倡廉,净化高校科研土壤并不矛盾。

      记者:在采购和科研经费税收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宁桂玲代表:在采购上主要有三难,即执行中央集中采购困难大、执行有关报批事项困难大、执行财政部评审专家管理规定困难大。就说第一难,部属高校约有三分之二以上在京外,在供货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有诸多不便。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过分强调程序和规模,牺牲了效率,难以满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科研经费占高校总收入一般在10%~40%左右,对于“985”和“211”院校来说,这是学校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目前在横向科研经费纳税、纵向科研经费纳税、企业所得税、免税审批与税务检查等方面,都还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

      记者: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宁桂玲代表:主要是充分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信息化手段相对完备的优势,探索建立集中采购目录内产品校内集中采购的有效途径,提高采购效率,减低采购成本,同时还包括放宽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来源等等。在规范和减免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税收方面,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调研,探讨减免措施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进一步明晰高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质,明确高校小规模纳税人资质,对高校取得的事业收入直接免税等,以上免税部分利于支持高校事业发展。总之,唯有改革,才是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创新能力的良招。

 

      原文来源:《光明日报》2015-03-12 第8版  |  作者:刘昆 刘先琴 曹继军 颜维琦 吴琳
      原文链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3/12/nw.D110000gmrb_20150312_1-08.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国教育报》:大学生创业需政府高校社会齐给力
 

      本报讯(记者 黄金鲁克)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建议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协同破解难题。钱锋说,首先,政府要从政策层面帮助大学生解决贷款、工商注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籍管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工作;再其次,社会机构要提供培训、统筹资源,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创业者创业素质不高、缺少资金与经验和创业环境不佳三大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而欧洲和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达到20%。

 

      原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03-11  第6版 | 作者:黄金鲁克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3/11/content_431788.htm?div=-1

 

 

中国科学报》:协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 钱锋


      当前,大学毕业生总量、就业人数虽不断增加,但总体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同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图通过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引导、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如何加强协同、真正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还需要作出很多的努力。
  

内外因素影响下的创业困局


      国家有关部委及各省的相关调查报告都充分显示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这一数字与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整整10倍的差距。
      近年来,国家、各地政府不断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014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共青团中央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不少大学生也加入了青年创业的大军。然而,面对创业成功率极低的现状,亟待需要尽快建立健全高校、政府和社会协同合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系列政策。
      在我看来,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大学生创业者素质问题。素质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前提,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讲,创业素质更是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应该具备怎样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掌握创业素质、能力以及怎样提高执行力就成为他们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其次,大学生创业的难点在于缺少资金与经验。由于大学生信用档案没有与社会接轨,导致他们融资借贷困难重重;由于缺少经验,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考验。此外,大学生贷款、工商注册、创业服务公共平台缺乏,也是导致创业成功率偏低的原因。
      第三,大学生创业环境不佳。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业企业。这里所说的创业环境大致可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主要体现在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环境,如创业政策是否优惠、创业培训是否到位、创业平台是否完善、创业手续是否便捷等;内部环境主要在于创业者自身是否能够脚踏实地、关注细节,一步一个脚印地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依然不够。
  

三方机构应有所作为


      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协同,完善政策。在这一工作中,三方机构都应该有所作为。
      在政府层面,政府要在政策上帮助大学生解决贷款、工商注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大展宏图。
      应该说,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难题,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依旧存在,那就是国家贷款的审批弊端。工商注册、银行开户、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对此,各级政府亟待制定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措施,将国家九部门的通知精神落到实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管理和帮助。
      在高校层面,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籍管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属于挑战性高、技术含量高、淘汰率高的“三高”行业。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坚毅、果断的品质和风险意识、商业意识、团队意识等。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非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要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有完整创业计划的学生暂时休学。高校还应积极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此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
      在社会层面,社会机构要提供培训、统筹资源,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服务企业、行业协会等要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提高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多种方式向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支持创业大学生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风险基金。社会机构也要为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要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辅导相结合,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要制定并完善创业经营场所租金补贴办法,尽可能减少创业大学生资金短缺的困难。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原文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03-12  第7版 | 作者:钱锋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3/297913.shtm

 

 

解放日报》:服务创新大局情牵社会民生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掠影

 

      据新华网上海3月1日电(记者 吴振东      张建松)迎着改革的春风,带着人民的重托,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奔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回顾2014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共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283件,向上海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16篇,积极履行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神圣职责。

  建言国计民生

  连续多年的雾霾肆虐,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治霾”也成为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一大关切。张恩迪委员认为,须充分认识治霾的长期性,国务院应牵头成立全国大气污染治理平台,协调各省市治霾工作,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立区域分平台。
  委员们重点关注的改革还包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蔡威委员提出,应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明确公立医院承担的基本医疗范围,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费和耗材加成比例。

  献计发展升级

  一年来,立足上海市政协搭建的履职平台,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积极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献计出力,全年共参加市政协各项履职活动632人次,提交提案或反映社情民意240余件,其中14件被全国政协采用或转送至国务院及有关部委。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完善社会治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成为2014年中共上海市委“一号课题”,也吸聚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的智慧。郑惠强委员建议,应高起点制定城乡结合部综合规划,涵盖经济发展、人口管理、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领域,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 蓝闽波委员提出,应建立健全市级机关干部基层轮岗挂职制度,充实基层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并适当向乡镇、街道放权,激发基层活力。
  据统计,2014年共有30余篇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被转送上海市有关部门,为决策提供直接依据和参考。一些委员还积极通过媒体,与市民共话民生谋发展。

  为更好履职创新谋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深深印刻上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路上。在郑惠强委员已准备好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建言目录”上,记者看到,内容大多直指国家和上海发展中的迫切问题,如“关于推进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建议”、“促进服务性消费发展的若干建议”等。而他连续十几年跟踪的教育、养老和就业等议题,也在今年提案中继续体现。
  为提升参政议政质量,胡卫委员近日组织了多次“沙龙式”座谈会。“一个人的学识和精力毕竟有限,去北京前,应该多听听相关专家的意见,尽可能在提案中体现集体智慧。”胡卫告诉记者,自己此次不少提案的形成都借助社交平台集思广益。“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和话题,我们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在微信群中展开讨论。我消化整理了大家的‘成果’,形成了提案。”


      原文来源:《解放日报》2015-03-02 第3版 | 作者:吴振东      张建松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3/02/content_70698.htm

 

 

科技日报》:蓝闽波委员:硬件硬,成果更要硬
 

      “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到我们国家的实验室来参观都会惊讶,同时也羡慕我们居然有这么先进的仪器设备”。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对近年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印象最深、同时感觉受惠最大的,就是国家对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如何产出与国际一流科研硬件相称的科研成果,是他更为关心的问题。

      蓝闽波回忆,2001年他刚从国外留学回来时,申请到一个海归人员基金,经费仅2、3万元,连仪器设备都买不起,基本靠借。“现在局面几乎倒转”——我们用着世界最好的仪器设备,而去美国诺奖实验室看,他们的设备则显得非常“朴素”,甚至有些也要靠借”。

      在科研基础设施硬,实力强大到有些“任性”的良好平台之上,为什么还没有产出相称的成果?“大环境一定要变,首先是科研评价导向要变;再比如科研人员的理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改变”。蓝闽波说。        蓝闽波告诉记者,他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的西罗姆教授是好朋友。他在应邀参观他们的科研基地时吃惊不小——一个出了23名跟诺贝尔奖有关系的科学家的地方,只有三栋三层小矮楼;而西罗姆教授本人,正是3D喷墨打印墨水的发明人。

      美国加州政府曾购买了西罗姆的一种可以吸热的炭黑,“他们在沙漠中建起一个基地,中间放置表面涂满炭黑材料的柱体,四周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直接用于清洁能源发电”。讲到这里,蓝闽波显得有些激动——“人家的发明就是这么简单,成果转化就是这么容易!”

      “而西罗姆在他们学校只排名第五,这个排名是有讲究的”。蓝闽波介绍,耶路撒冷大学有一面教授照片墙,排名次序并不像中国一样论资排辈,院士先行。“排第一位的教授成果转化每年给学校带来一亿美金的收入”。

      “但我们科研人员的首要追求是评职称,并且论文、项目和科技奖是硬指标。至于成果转化,被普遍看作层次很低的事情。”蓝闽波认为,以色列拥有世界顶尖的科技实力,主要因为他们有利的“大环境”——“科学家对科技做出了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的贡献,都能得到相应不同程度的认可”。

 


      原文来源:《科技日报》 2015-03-03 | 作者:杨雪

      原文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5-03/04/content_294557.htm?div=-1

 

 

中国科学报》:用立法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今年带来的4个提案中,一个是关于“合理搭建信息平台,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提案。3月2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蓝闽波表示:“大型仪器设备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其利用率高低,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蓝闽波建议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立法工作,在法律构架下,针对大型仪器的购置和开放使用,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共享仪器网络管理平台,设立统一的开放仪器信息、使用效率信息标准;整合现有部委、地方及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中的仪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蓝闽波还认为,在构建统一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时,应注重大型仪器设备的地域性特征,按照仪器设备所在地区统筹,形成数个共享“片区”。同时,制定大型仪器有偿共享收费标准,设立合理的共享价格体系。


      原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3-04 |作者:黄辛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

 

 

中国化工报》:化工科技界委员呼吁制度改革


创新科技评价体制 发挥中小企业作用


  中化新网讯 新常态下,创新能力不强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那么,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突破?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对这个话题深有感触。3月3日,部分化工科技界政协委员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的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而其中起重要导向作用的就是要加快科技评价体制改革。
  “大家都去发表论文了,谁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呢?”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对以论文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制提出了质疑。目前对科技人员的考评制度、体系仍然是以论文为导向,这使得科技创新与市场、企业脱节。他同时提出,当前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也应该改革。目前科研成果的产权属于单位,成果转化收益的大头也归单位,导致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他表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应该尽可能给个人。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认为,虽然基础研究成果适于以论文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对应用研究,更应该以技术的转让、产业化应用效果作为评价标准。蓝闽波向记者介绍了他在参与国际合作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我们跟欧盟合作的一个1200万欧元的项目,前后做了6年,但最终评价标准不是以论文为主,而是看研究成果能否产业化,能否生产出好的产品。项目的参与者1/3是基础研究人员,1/3是应用研究人员,1/3就是企业人员。”蓝闽波说,“我们开科研工作会议时,有的企业就会看到某个技术能够生产出好的产品。成果转化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解决了。”
  让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石油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袁希钢向记者表示,创新驱动不应忽视中小企业。我们一直倡导科研以企业为主体,但实际上惯于把科研院所成果在国有企业、大企业、大装置中应用,而对中小企业的重视不够。在欧洲,很多发展得很好的区域,起支撑作用的都是中小企业。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规划,初衷非常好,但却仍以产值为评价标准。定义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产品、技术要好。
   针对科研硬件保障,蓝闽波还提出建议,建立拥有统一标准的大型仪器全国共享平台。目前,一些高校、院所的大型仪器量大、利用率不高,而同时一些企业、单位却缺乏大型仪器。虽然教育部及部分地区推进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但覆盖面不够,缺少统一标准,一些企业使用大型仪器仍有困难。


  链接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介绍,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近年来石化企业用于科研投入的资金占当年行业总产值的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足2%。特别是企业技术集成能力较弱,科研成果工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30%,难以对行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撑。当前整个行业正处于技术饥渴时期,急需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眼全球加强合作与交流。
  《每日速递》网址: http://s.ccin.com.cn/specialinfo/center.jsp

 

      原文来源:《中国化工报》2015-3-4  |  作者:李东周
      原文链接: 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5/03/04/313817.shtml

 

 

新民晚报》:两会声音 


科技成果转化要有“实招”

全国人大代表 朱志远

 

      2014年,中国科技投入首超欧盟28个成员国;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达57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354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逾3万件,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3万余件科技成果中, 大约近20%转化并批量生产, 其中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大约只有5%。《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后,还应做好立法后评估,对法律实施的过程、效果以及法律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有步骤的“化验”,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严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全国人大代表 贾伟平

 

      近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屡禁不绝。根据《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公安机关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立案数持续增加,由2005年的2884件增加到2012年的18532件;受侵害的目标人群主要是:外出务工、在校学习的年轻女性,以及留守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严重侵犯被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致使许多家庭骨肉分离,甚至家破人亡,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建议修改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提高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刑期,以增加犯罪成本,加大打击力度。

  

公示欠缴社会保险费单位

全国人大代表 朱雪芹

 

      《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施行以来,用人单位依法缴纳社保,已形成社会共识。但不缴、少缴、漏缴社保的现象并非少数,建筑工地、餐饮行业等劳动密集型高流动性企业尤甚。

      为此,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出台《关于对欠缴社会保险费单位实施社会公开告示的试行意见》,督促欠费单位及时缴款,实施后续跟踪,加强后续强制征收,探索将违法行为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这一做法值得向全国推广。

  

推广电能替代促节能环保

全国政协委员 蓝闽波

 

      近年来我国频发严重雾霾,引起全社会对我国能源发展方式的反思。目前整个世界都在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阶段。促进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成功经验表明,制定合理的环保政策、给予财政支持等政府措施,在推进高效节能用电技术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借鉴。

  

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章义和

 

      近年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弱,融资困难与资本效率不高并存,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突出,税费多以致企业负担重。为了激活民营经济,促进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建议建立真正开放自由平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建构与监管,引导资金投向生产;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也应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加强民营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鼓励民营企业到高校实行课题招标,高校也应将服务民营企业作为研发工作的任务之一。应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市场。

 
      原文来源:《新民晚报》 2015-03-04 A4 | 作者:姚丽萍 潘高峰 江跃中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3/04/content_4_2.htm

 

 
科技日报》:新常态,新气象,新期待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侧记
 

      天空湛蓝如洗。北京人民大会堂前,冲出记者包围圈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快步前行,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
      尚勋武委员跟随3日下午2时05分发出的大巴车来到人民大会堂前。此前,他按照会务组的安排——报到、学习会议文件、接受约访,几乎没有“自选项目”。集中心思写提案的不只他一人,“我来得早,问别的委员会前做什么,大家都在写提案”。 和委员聊天、研究问题成为他每天的主要内容,“目前我接触到的工作人员纪律严明,会风清新,这让大家能一心一意开好会”。
      “越来越节俭。”谈到政协会风转变,蓝闽波委员说,“去年我们上海的委员出发前,在机场还有一个简单的送行仪式,今年连这个仪式都没有了。”
      “过去政协委员进京有高级专列,这次我们就坐飞机经济舱来,跟普通乘客一样,没任何特殊待遇。”来自湖南的一位委员说。
      “节俭办会已成为一种‘常态’。”企业家朱建民委员说,“政协会议成本大大降低了,以前给参会者配电脑,今年都没有人给我们提供这些东西了,需要什么就自己去找。”
      风清气正,全身心关注改革话题。“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推动重大改革举措顺利实施。”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主席俞正声道出政协委员共同的心愿。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财政专家贾康委员说,“创新驱动,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我们必须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制度红利,才能充分调动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经济增速放缓,我们必须力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气象。”企业家孙太利委员充满信心,“我期望未来更多的回国人员进入到创业大军中来,将国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创业项目引进到国内;一些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熏陶的人员也能将这些智力财富带回到自己的家乡,辐射到二三线城市;一些在大企业中积累了经验的人,也能将这些带到新生企业中去。”
      一袭红衣的李嘉音委员严肃地说道:“中国制造曾经被贴上‘假货’的标签,让人望而生畏。现在我们一定得通过创新,脱离山寨,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对正在逐步深入推进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来自科技界的委员们也寄予厚望。
      虽已近七旬,一身戎装的著名军事专家尹卓委员仍步伐矫健,语音有力:“希望当前科技体制管理改革能够消除原有的弊端,‘釜底抽薪’,根本解决问题。”
      “希望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能够让基础科研人员能真正地潜下心来研究,而不是一味地围着发论文、跑项目这些短期考核目标而忙碌。”动物专家张德兴委员道出殷殷期盼。
      “我期待基础科学能牵引中国未来的发展,牵引当下经济转型。”从事基础科研的李景虹委员急切呼吁,“我们应该把知识转化成技术,将基础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俞正声在大会发言中展望这一年的新局面,“协商民主有新加强,民主监督有新举措,制度建设有新进展,增进团结有新作为,履职能力有新提高,进一步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
      这一年值得期待!

 
      原文来源:科技日报2015-03-04 第1版  | 作者:张佳星、刘晓莹、王飞、高博、杨雪
      原文链接: http://www.wokeji.com/jbsj/yb/201503/t20150304_983350.s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沪上两会代表委员精心提案高等教育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在往年的两会中,教育一直都是众多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在今年的两会中,来自沪上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委员们都递交了哪些提案?他们精心提交的内容,到底都在关注些什么?
章义和:大学章程制定应重视教职工民主管理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章义和一共准备了五个提案,其中之一是《大学章程的制定应高度重视教职工民主管理权利》,章义和认为我国大学章程中作为治理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教代会制度不尽健全。负责大学章程核准的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教代会性质、教代会职权、教代会代表、教代会组织制度、教代会议事规则、教代会工作机构等6个方面,对大学章程进行核准。此外,他还另一个提案中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提了几点建议,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全体教师的配合协作和共同努力。


蓝闽波:联合各类资源推进高水平专业化智库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处长蓝闽波的提案是《联合各类资源,推进高水平专业化智库建设》,他认为,如果我国建立的智库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全面,给出的观点更多元化,对我国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对政府的决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建议可以适当开放机构的设置模式,即允许多种经济体形式存在,同时加大力度鼓励国际上专业智库与国内机构的合作,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智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优先购买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以及充分发挥科技学会(协会)的作用。


葛剑雄:应充分发挥旧有交通设施功能和作用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提案是《关于充分发挥旧有交通设施功能和作用的提案》,他建议在高铁、动车、高速公路线路开通后,尽可能保持一定班次、数量、线路和站点的普通列车、长短途汽车,适当恢复或开辟水运,以方便低收入群体、外出务工人员、退休人员出行,以利维持沿途市镇乡村的经济发展。此外,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开发旅游,或用以延伸旅游线路,或发展不同层次的特色旅游。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特色的旧车站、桥梁、隧道、轮渡等,应作为文物或文化遗产加以保存保护。


贺林:尽快启动沪崇启铁路项目建设


      上海是世界六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但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上海自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瓶颈和矛盾,亟待解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大贺林院士在提案中建议,应尽快启动沪崇启铁路通道(从上海经崇明岛到江苏启东)项目规划建设,进而完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创造基础条件。


葛均波:建议设立11月20日为全国心梗救治日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则在提案中建议在每年11月20日(寓意“心梗救治要抓住黄金120分钟”)设立全国心梗救治日,他认为,在心梗早期开通梗死的血管可降低患者死亡率,然而由于公众相关知识不足、救治体系欠合理等因素,大量心梗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致死、致残。
      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全国心梗救治日”主题系列活动,包括宣传资料推广、心梗危险因素筛查、心梗救治演示、心梗科普讲座、全民心梗科普知识竞赛等;由卫生计生委牵头组织,联合宣传部门制定“全国心梗救治日”的宣传推广计划。
孙南申:外商投资准入应该统一透明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南申将就外国投资法(征求意见稿)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提交提案。

      1月19日,商务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目前意见征求已经完成。孙南申分析,此后,现行对外商投资的逐案审批体制将会取消,代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他认为,草案在安全审查的机构设置、权限配置、决策机制内容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改进与完善。


丁金宏:设置大城市汽车限购、限行指导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丁金宏提案是《关于设置大城市汽车限购、限行指导标准的建议》。他指出,我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多、规模大,有必要对其汽车限购限行实施国家指导。为此他建议加强对实施限购限行政策的宣传引导;制定以人口规模和汽车拥有率为基本依据制定限购限行的国家规划和标准;规范限购限行的政策出台程序;规范收费的使用,严格审计。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2015-03-06 | 作者:程媛媛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5/03/06/1433495.html

 

 

上海科技报》: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建议—— 进一步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

 

   大型仪器设备作为科学研究重要手段是国家重要的科技资源,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其利用率高低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 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蓝闽波认为,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迅速增长,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大型仪器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尖端仪器设备的投入为科研领域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大型仪器分布不均衡、重复购置、共享困难、仪器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蓝闽波指出,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效能,建立有效的大型仪器共享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可使大型仪器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全面体现。近年来,高校、科研院所已经建立了很多独立或联合运作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如教育部在财政部的支持下,设立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项目, 70所高等学校已初步建成了超过2000台套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另外,北京、上海等地区的科技部门也分别建成了区域性公共仪器服务平台。
蓝闽波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各共享平台单位主管部门对这些平台予以极大的关注,参加单位提供共享的各类大型仪器均实现了对外开放,但受管理条块及条件限制,各共享体系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信息互通,同时还有许多大型仪器设备未能进入开放平台,科研设施与仪器总体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在一些已形成的开放平台中,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接口手段,不能兼容已有的下级平台,甚至采取人工逐项填写方式收集仪器运行信息,效率低下、信息差错率高。

  蓝闽波建议,要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立法工作,建立与全国性仪器共享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创造科技公共资源共享的法制环境,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大型仪器的购置和开放使用应在法律的构架下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
要建立统一的开放仪器信息、使用效率信息标准。打通教育、科研、卫生各系统分割的现状,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共享仪器网络管理平台,设立统一的开放仪器信息、使用效率信息标准。
要有效整合已有各级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应充分利用已建成并运转良好的各级别共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提供有效的向下兼容接口,整合现有部委、地方及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中的仪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构建统一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时,应注重大型仪器设备的地域性特征。建议按照仪器设备所在地区统筹,形成数个共享片区,依托片区整合下辖全部大型仪器资源以实现共享。

 

      原文来源:《上海科技报》2015-03-05 A1 | 作者:陶婷婷
      原文链接: http://www.duob.cn/cont/848/183346.html

 

 

【东方网】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曹子琛3月6日报道:昨今两日,全国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委员在参加讨论时说,报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主线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新举措、新目标,充满创新精神,饱含民本情怀。
  吴志明说,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中央要求,把抓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集聚改革创新智慧,汇聚攻坚克难力量。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在发动机、材料、芯片等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要根据国家战略和现实需要,完善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市政协要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协商议政,为上海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等献计出力。切实强化民主监督职能,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市重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展具有监督性的履职活动,为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作出新贡献。
  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周汉民委员建议报告把“三个一亿”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新概念有专门、全面的阐述,增加政府工作也要接受政协委员监督的内容。王志雄委员建议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社会留空间,更多地去执行制度安排。王新奎委员建议大力提高国内企业的开放度,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金建华委员建议对制造类的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全社会要消除就业偏见,支持技术工人、高级技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蓝闽波委员建议科技创新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明确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钱锋委员建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环境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力度,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措施,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蔡威委员建议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度和环境保护。 郑珊委员建议重视儿童监督权失当问题,切实加以协调解决。葛剑雄委员建议教育领域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均衡义务教育发展,“十三五”期间把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再提高,用于义务教育。许舒亚委员建议要向全世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向朝委员建议报告更加全面反映2014年政府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并与上一年报告中的工作部署一一对应。
  委员们还认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创新求实,在回顾2014年工作时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第一次提到“创客”这个词。新常态下,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程中,“创客”是产学研链条上的“活跃因子”,将为创新创业发挥重大的作用。


      原文来源:东方网2015-3-7 | 作者:刘轶琳、曹子琛
      原文链接: 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50307/u1ai145861.html

 

 

中国科学报》 :两会热议:让沉睡仪器变创新利器
 

      ■本报记者 王俊宁 王珊

      2013年底,我国共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近9万台(套),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持有54918台(套),而当年这些大型科学仪器的对外服务率仅为10.6%。

      近年来,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数量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其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今年,这一问题依然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让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备感赞同。他们认为,让更多科技资源实现开放共享,让“沉睡的”仪器变身为“创新利器”,无疑是科技体制变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1/3仪器基本不用

 

      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长期与仪器装备打交道。他指出,中国已成为国际上大型仪器供应商关注的“热土”。一项针对全国高校4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不高,有近1/3的大型仪器使用效率极低,也就是说,约有2/3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效能,建立有效的大型仪器共享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可使大型仪器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全面体现,该工作已成为创新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蓝闽波说。

 

存过度市场化倾向

 

      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病痛”,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有着切身体会。“现在一些科研仪器平台使用有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刘忠范认为,过度市场化会导致很多仪器管理者或所有人把它用作赚钱的工具,“这在起点上就出了问题”。

      在他看来,过度市场化必然导致重复购置的问题。“几乎每个实验室都在重复建设小型仪器平台,造成大量浪费。”

      刘忠范的一些学生毕业后到哈佛、MIT等名校学习,很多人都注意到,美国的实验室仪器比不上中国。后来学生们发现,这是因为美国的公共仪器平台非常好,实验室根本不需要自己购买所有设备。

      让老院士感慨的还不仅于此。我国科研仪器平台利用率不高,一些高端仪器的价值无法挖掘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技术支撑人员不足。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技术支撑人员的待遇较差。“一个是工资待遇上不去,另一个是社会地位不高。”刘忠范说。

      部分公共仪器平台的过度市场化,不仅带来重复购置、资源浪费等问题,还导致平台公益属性丧失与服务同质、低水平化等问题。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已让科技界倍感煎熬。

 

建立高水平开放仪器平台

 

      2015年1月,国务院宣布向社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为打开“沉睡的”仪器资源库迈出关键一步。这份名为《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将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并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纳入平台管理。

      其实,在《意见》出台之前,我国在仪器设备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多实践。从2005年至2014年8月底,国内先后认定了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部分省市也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介绍,去年11月,中科院合肥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筹建。大科学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科学装置集群,依托科学装置的优异性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家进行研究。

      “这样的大科学中心会成为世界杰出人才的聚集地,世界最优秀科研成果的诞生地,也是解决很多重大科学问题的依托平台。”罗平说。

      罗平介绍,安徽省去年出台的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中,就包括鼓励支持大型仪器设备共用、共享的具体内容。“这对于一些科技型小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公共仪器平台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刘忠范也认为,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政府必须加大基本设施、高精尖仪器的投入,而高效的仪器开放平台能够从整体上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金和宝贵的实验室空间。

      而蓝闽波则直接把意见带到了两会。他在提案中呼吁,尽快理顺我国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推进资源共享,同时通过立法予以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15-03-11 第4版 两会)


      原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3-11 第4版 | 作者:王俊宁 王珊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3/314799.shtm

 

 

文汇报》:代表委员热议“两高”工作报告(照片)
 

 

 

 


      昨天下午,全国政协举行小组会议,讨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和政协各项决议草案。图为政协委员常兆华(左)与蓝闽波在小组会上讨论。 本报特派记者 赵立荣摄

 

      原文来源:《文汇报》2015-3-13 第5版 | 作者:赵立荣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3/13/content_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