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科看病难 委员建议让儿科医生凭技术吃饭

28.01.2016  09:37

  东方网1月28日消息:眼下正值各地开“两会”,北京、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话题带到会上。在此期间,上海的风向尤其引发全国热议———儿科“看病难”,上海下决心要在“十三五”期间解决。

  “大家都在等上海”“眼红上海的好政策”,记者从业内听到各地儿科专家说。的确,国内大部分地区面对儿科医生紧缺现象一筹莫展,大家期待上海能率先破题。

  怎么破题?来听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的管理者和儿科主任怎么说。2012年,作为“5+3”上海郊区新建三甲医院之一,市六东院在临港开业,它是这批新医院里最先开出儿科、也是至今维持24小时“不打烊”儿科的“少数派”。如何保证儿科的高水准?如何留住儿科人才?该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有招数,也有烦恼。

    去外地招儿科医生“像请诸葛亮

  入冬以来,儿科“看病难”在朋友圈刷屏。在市六东院,家长带着孩子有另一番体验:候诊区有卡通片,等候半小时以内基本就能看上。对此,家住浦东泥城镇的赵女士颇为感慨,此前半年来,她带着儿子奔市区看一次病,全家早晨6点多就得出门,路上要花1个多小时,挂号、候诊差不多又要花4个小时。

  范存义说,很多家长跑到市六东院后,看到这里与市区医院同样专业的儿科力量,看到孩子病情好转的效果,“一有病就跑市区”的习惯慢慢就改变了。

  把优质儿科资源送到家门口,分流病人确有成效。鲜为人知的是,市六东院早在开业两年前就储备人才,且副书记“挂帅”,去全国各地招儿科医生。

  “为啥不在上海本地招人?”范存义答得直白,“不能去兄弟医院‘挖墙脚,我们知道大家都缺人。

  提前两年储备好人才,也出于一项六院的特别设计:让这些新员工进入母体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科室接受两年的“规范化培训”,这保证了这些医生进入市六东院后诊疗水平达到“与六院同质”。

  不过,在对比各科室人才招募后,范存义明显感觉儿科最难招,“我们去了安徽、去了福建,都是在业内打听好这个儿科医生有来沪的意向,然后直奔人家家里,不仅要做医生的思想工作,还要说服家人。”范存义说这架势,“真像请诸葛亮”。

   绩效加分,组合拳留住儿科医生的心

  目前,市六东院儿科拥有一支90%以上由医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组成的医疗、教学、科研技术骨干队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6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名。在郊区新建三甲医院里,能拉出这样一支儿科队伍实属“豪华”。

  人来了,怎么留住?这是考验医院的第二个问题。

  市六东院2012年开业之初,医院领导班子就把儿科作为“弱势学科”重点扶持,给出了房子分配、配偶调动等种种照顾政策。

  “打个比方,照顾分房上,如果副高职称分两房,那么儿科的副高就提高一个档次,可以分三房;为了让儿科医生安心,就把他们的配偶也招进医院,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范存义坦率地告诉记者,种种照顾都是为了给儿科这种“紧缺人才”留一条特殊通道。

  考虑到儿科绩效差,医院还从一开始就做好“贴钱”办儿科的打算,并给予儿科医生绩效加分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

  可以看出,一家医院的这些组合拳已在最大程度上希望做到“留住儿科医生的心”。不过,面对入冬以来不断增加的儿科门急诊客流,范存义坦言,“还算勉强维持”。

  目前,市六东院有8个儿科医生,8个人在儿科门诊、急诊、病房连轴转。“我们儿科也是严重不足,但为了减少家属的等候时间,从去年12月开始,大家都加班加点,平时的2个诊室扩展为3个诊室,24小时病房值班医生一查好房,就赶到门诊帮忙。在家休息的医生也是接到加班电话,二话不说就来加班。”范存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