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告急 不妨让儿科医生"凭技术吃饭"

28.01.2016  07:29

  东方网1月28日消息:眼下正值各地开“两会”,北京、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话题带到会上。在此期间,上海的风向尤其引发全国热议———儿科“看病难”,上海下决心要在“十三五”期间解决。

  “大家都在等上海”“眼红上海的好政策”,记者从业内听到各地儿科专家说。的确,国内大部分地区面对儿科医生紧缺现象一筹莫展,大家期待上海能率先破题。

  怎么破题?来听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的管理者和儿科主任怎么说。2012年,作为“5+3”上海郊区新建三甲医院之一,市六东院在临港开业,它是这批新医院里最先开出儿科、也是至今维持24小时“不打烊”儿科的“少数派”。如何保证儿科的高水准?如何留住儿科人才?该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有招数,也有烦恼。

   去外地招儿科医生“像请诸葛亮

  入冬以来,儿科“看病难”在朋友圈刷屏。在市六东院,家长带着孩子有另一番体验:候诊区有卡通片,等候半小时以内基本就能看上。对此,家住浦东泥城镇的赵女士颇为感慨,此前半年来,她带着儿子奔市区看一次病,全家早晨6点多就得出门,路上要花1个多小时,挂号、候诊差不多又要花4个小时。

  范存义说,很多家长跑到市六东院后,看到这里与市区医院同样专业的儿科力量,看到孩子病情好转的效果,“一有病就跑市区”的习惯慢慢就改变了。

  把优质儿科资源送到家门口,分流病人确有成效。鲜为人知的是,市六东院早在开业两年前就储备人才,且副书记“挂帅”,去全国各地招儿科医生。

  “为啥不在上海本地招人?”范存义答得直白,“不能去兄弟医院‘挖墙脚,,我们知道大家都缺人。

  提前两年储备好人才,也出于一项六院的特别设计:让这些新员工进入母体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科室接受两年的“规范化培训”,这保证了这些医生进入市六东院后诊疗水平达到“与六院同质”。

  不过,在对比各科室人才招募后,范存义明显感觉儿科最难招,“我们去了安徽、去了福建,都是在业内打听好这个儿科医生有来沪的意向,然后直奔人家家里,不仅要做医生的思想工作,还要说服家人。”范存义说这架势,“真像请诸葛亮”。

   绩效加分,组合拳留住儿科医生的心

  目前,市六东院儿科拥有一支90%以上由医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组成的医疗、教学、科研技术骨干队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6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名。在郊区新建三甲医院里,能拉出这样一支儿科队伍实属“豪华”。

  人来了,怎么留住?这是考验医院的第二个问题。

  市六东院2012年开业之初,医院领导班子就把儿科作为“弱势学科”重点扶持,给出了房子分配、配偶调动等种种照顾政策。

  “打个比方,照顾分房上,如果副高职称分两房,那么儿科的副高就提高一个档次,可以分三房;为了让儿科医生安心,就把他们的配偶也招进医院,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范存义坦率地告诉记者,种种照顾都是为了给儿科这种“紧缺人才”留一条特殊通道。

  考虑到儿科绩效差,医院还从一开始就做好“贴钱”办儿科的打算,并给予儿科医生绩效加分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

  可以看出,一家医院的这些组合拳已在最大程度上希望做到“留住儿科医生的心”。不过,面对入冬以来不断增加的儿科门急诊客流,范存义坦言,“还算勉强维持”。

  目前,市六东院有8个儿科医生,8个人在儿科门诊、急诊、病房连轴转。“我们儿科也是严重不足,但为了减少家属的等候时间,从去年12月开始,大家都加班加点,平时的2个诊室扩展为3个诊室,24小时病房值班医生一查好房,就赶到门诊帮忙。在家休息的医生也是接到加班电话,二话不说就来加班。”范存义说。

   儿科破题,期待政策突破、多方合力

  一家医院的“照顾政策”走到极致,接下来怎么走?业内大量呼声集中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落地。

  除了对儿科医生晋升通道上的宽松、恢复儿科招生、破除“以药养医”等,不妨让儿科医生真正“凭技术吃饭”。范存义注意到,在现有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中,儿科医生的技术与服务价值很大程度上没体现。比如,儿科诊断很难,但诊断这个过程是没有收费项目的,收费更多体现在药品、使用的检查耗材和器械,但儿科使用的药品、耗材是很少的。

  “在综合医院,如果没有任何扶持政策,儿科收入相比各科室一定是垫底的。”六院东院儿科执行主任张金萍对于儿科服务价值长期没有体现深有体会,她给记者举了一个门急诊最常见的例子:总有一些儿童因为万不得已的原因要输液留观,医院将提供单独床位,由于儿童病情发展快,可能随时出现过敏反应,但他们不会表达,为此护士得半小时看一次这个孩子,等输液结束了,还得有专人给孩子查体,确认没有输液不良反应。“所有这些就体现在13元的输液费里,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他们观察孩子输液反应的技术投入都没有体现。

  在临港给基层医生培训,张金萍还有一个切身感受,都说要鼓励大家去家门口看病,但基层的儿科力量还比较薄弱,或者说上海各地区基层的儿科力量发展还不均衡。最近,张金萍去临港的泥城社区讲课,发现整个社区就1个儿科医生。

  儿科破题,期待政策突破,期待多方合力。

   相关链接

  多管齐下应对“儿科荒

  卫计委:让规培人员获合理待遇2016年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就儿科医生短缺与规培问题答记者问。毛群安谈到,儿科医生的缺乏是各类医生人才短缺的一个缩影,我国出台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就是为了整体提高我国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把不同层级医院医生的水平拉到一个相对同质的水平,让群众理解并接受分级诊疗。

  谈到待遇问题,毛群安称,正在积极地创造一些条件,使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人,在参加培训期间能够有比较合理的待遇、报酬,规范化培训结束后,待遇也有所体现。

   2016年北京将提高儿科医生待遇

  北京“两会”期间传出消息,面对“二孩”时代带来的诊疗吃紧问题,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已着手进行儿科医生的培养与储备,也将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

  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长,特别是一些医院缺少儿科,儿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强度也不尽如人意。今年,北京市将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除了提高护理费、住院费、床位费等,还将加大政府投入,“比如给别的科室拨100块钱,给妇儿科就要拨120块钱”,保证妇科、儿科医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