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中山公园打开围墙 记者昼夜蹲点体验城市细微处

04.07.2016  09:17

中山公园正式公告,开启全年无休模式

  从6月30日开始,占地20.96万平方米的中山公园正式开启全年无休模式,被称为“申城首座打开围墙的24小时开放公园”。开放第一晚,记者蹲点,看到在更深的夜和更早的晨,一个醒着的公园。

  和已有的24小时书店、24小时便利店不同,中山公园体量要大得多。为了24小时开放,园内的监控、照明、警力等各项部署紧锣密鼓,但不少市民心里还是有些“打鼓”:为什么要24小时开放?什么样的人需要来24小时开放的公园?说这些话的,大多是住在附近、常年到公园活动的老人,在他们看来,24小时开放后,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那究竟为什么?城市里越来越多的“24小时”,是洞悉人心的细致功夫。当城市的触角从24小时书店、24小时便利店、深夜食堂等延伸到公园,兼顾到更多人的需求,也面对了更复杂的群体。“没有需求的人,永远没办法体会有需求人的感受。”中山公园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陈沈慧说。

   30日晚,597名游客

  6月30日18时,长宁区保安服务公司经理沈建辉出现在中山公园1号门时,已是满头大汗、声音沙哑。他刚开完下午的会,顾不上吃饭,又开始安排晚上工作。

  因为是“申城首座”,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牵头,会同华阳街道、华阳派出所、城管华阳中队、公园公司、长宁区保安服务公司建立了中山公园全天候开放联席会议机制。

  在已经召开的两次联席会议上,保护园内的安全是屡屡强调的重点。沈建辉对安保队伍提出要求:上岗1分钟,警觉60秒。

  当天晚饭时间后,公园里游客渐渐多起来,常客大多已知道深夜开放的消息,但仍有人围在门口公告牌看“稀奇”,上面是公园24小时开放后的通知和注意事项。人群中有稀稀落落的议论,“以后大半夜也开着门,进了坏人怎么办啊”,“政府敢晚上开,肯定会有管理政策的吧”,“流浪汉很难管的,哪怕有专人劝阻,他们也不一定听”……

  公告牌旁边,停着3辆警用自行车。从25日开始,园内的夜间安保工作由保安公司的15名安保人员负责,时间是从18时至次日6时。15名安保人员,1人在监控室,另外14人分成两队,每晚7名安保。3个大门口各有人“固守”,其余的负责巡逻以及一些机动工作。几乎每个小时,队伍都要出去巡逻一圈。

  进园游客数量的统计,从21时开始至次日早上6时。每进一名游客,保安便按一下手中的计数器,“咔嗒”一声,意味着一名游客进来了。

  30日晚上,是他们使用计数器的第一天,此前的试运营阶段,他们都靠画“”字来计数。从之前几天每个小时的“”字数量排列,可以看出入园的人数分布——进园游客多集中在21时到24时,以及第二天的4时到6时。

  记者看到,29日夜间的进园人数是642人,是试运营期间人数最多的一晚,这和那一晚天气晴凉有很大关系。30日当晚公园正式开放,21时至次日6时的进园游客数是597人。

  据沈建辉观察,深夜进园的多为年轻人,主要是为了“走捷径”——他们中很多要从靠近长宁龙之梦商圈的1号门走到靠近居民区和华东政法大学的2号门或是靠近苏州河的3号门。也就是说,公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绿色通道”。让他们不用大半夜绕路。早上进园的,则多为早锻炼的老年人。

   原有196个探头,现新增106个

  18时到20时,安保队员在门口就位,兼管理检查进出车辆,以及园内一些公共设施。若发现可疑人员,会通过对讲机联络;一时无法判断情况的,还会派专人跟踪。

  1号门门卫室旁就是警务室。华阳路派出所派了2位民警驻扎公园,30日晚上值班的潘警官,负责这一片治安逾10年。他14时到岗,工作会持续到22时,先检查前一天的安保情况,夜间则随安保一同巡逻。

  除了办公电话,他还给安保队员留了自己的手机号。华阳路派出所离公园不远,门卫室还有派出所的“报警直通车”电话,也是为了确保一旦有突发事件,警车几分钟就能赶到。平时夜间,派出所的巡逻车也会进园。

  从警务室再往旁边走几步就是监控室。园内原有196个探头,如今增加了106个,监控室内也增加整整一面墙的监视屏。每个小电子屏幕都代表着一个摄像头,新的摄像头拍摄效果非常明亮。尤其是在假山、荷花池等重点区域,还有多角度监控。

  公园内的主干道边上设有高大显眼的紧急报警柱,和华阳路派出所联网。如游客遇到危险情况,可立即按动按钮,报警柱上的摄像头就会把报警信息和现场景象实时传到公园的监控室和华阳路派出所。报警柱对面的大树上也有摄像头,能从对面监控。

  20时,安保正式进入夜间巡逻模式,警犬到位。

  警犬是德国牧羊犬,高大威武,在门口待命时,不少人都凑过来看,有游客想伸手摸,被驯犬员小吉制止了。以后,小吉需要带着警犬习惯“每晚20时巡逻到第二天早上4时”的生物钟。

  安保队员穿着鲜绿色的制服,配警棍和盾牌,夜色中很显眼。小吉左手牵着警犬,一路并行。第一趟巡逻,花了近1小时。他们一边沿着弯弯绕绕的大路、小路走,一边拿着手电四处照射,尤其会去人少、阴暗的角落检查。

  途经一片草坪,安保队员看到有几位年轻人在放孔明灯,赶忙去制止。手拿孔明灯的女孩有些尴尬,打算把火灭掉,但火势旺。朱师傅接过孔明灯,扔在地上,用手里的棍一阵敲打,火灭了。年轻人拎着灭掉的孔明灯,默默离开。

  安保人员也肩负起了“监督员”的职责。朱师傅会特别注意哪些阴暗的角落灯有些少,哪里的路不太安全。他们记下,反馈给公园管理方。有时,他们又充当“保洁员”,臧队长好几次弯腰去捡路上的饮料瓶,扔进垃圾桶。

  21时,园内广播照常响起,提示公园即将关门,请游客离开。原来,曾经的旧广播还没来得及撤下。

  7月1日凌晨,又一次巡逻,多加了一名轮换的巡逻队员。巡逻小队正走着,突然停下,警犬中暑呕吐了。小吉温柔地安抚着狗,眼里闪过心疼,但没有耽搁,继续前行。

  “队长日记”密密麻麻

  21时45分,50多岁的老陶满头大汗地跑到1号门门卫室的窗口,“我老婆走丢了!

  老陶夫妻二人晚饭后出来散步,都没带手机。门口的安保让他先冷静,问清特征,“五六十岁,穿灰色裙子,手上拿了个手电筒,脑筋清楚,但就是路盲,不认方向……”把基本特征通过对讲机告知守在另外两个门的安保,要求他们注意是否有这样特征的女性从他们守着的大门出去。一名安保人员则骑上了巡逻自行车,快速搜寻。另外的安保步行出发,一路询问路人。

  老陶告诉记者,他们夫妻在附近弄堂住了几十年,不时会过来散步,今天他们想去走走塑胶跑道,但是发现没有了。事实上,塑胶跑道在公园他处,因为天色昏暗,夫妻二人走错了地方。

  天色漆黑,在寻找妻子的过程中,老陶绕来绕去,自己也逐渐迷了方向。好不容易看到前方有个指示牌,走过去,2米左右高的指示牌,字不大,老陶费力地抬头看了几秒钟,最终低声嘟囔一句“看不清”。

  同行的一位安保也说,如果能像地铁那样标注就好了,“在每个路口的地上清楚地标出哪个方向通往几号门,那就清楚了”。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寻找未果。老陶想,妻子会不会自己回家了,于是决定先回家看看,安保则继续在公园寻找。不一会儿,已到家的老陶打来电话:“我老婆自己找回去了。谢谢大家啊!

  23时多,巡逻间隙,安保队的臧队长在门卫室休息。他打开一个黑色硬皮笔记本,开始记录当天工作。

  他管这个本子叫“队长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每一天的安保工作。和中山公园相关的记录是从6月25日试运行开始的,“看见外来人员睡觉进行劝止工作”;“有游客投诉公园大草坪上有野狗,给游客带来不安全因素,队员及时汇报园领导进行处置工作”;“荷花池区有7支灯不亮,其中1支无灯罩”;“队员发现游客遗失小黑包,交失物招领处”……

  23时30分,公园方的安保人员李师傅开着公园的电动巡逻车,完成了最后一趟巡逻。虽说夜间安保已交安保公司负责,但在运作初期,各方力量都在对接中。白天,李师傅要制止发小广告、设摊、乞讨等违反公园规定的行为,也要承担园内运输、医疗等工作,晚上则协助巡逻。

  公园在夜深人静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要制止游人在公园睡觉。这一晚也不例外。巡逻队员远远看到一位年轻男子,裸着上身,在长椅上睡得正香,就走过去把他叫醒,“你这样多危险啊,手机丢了怎么办,也不好看”。男子连忙套上T恤,忙不迭点头。

  朱师傅还见过下着大雨的夜里,有人带着大包的行李,夜宿在亭子里。“那是第二天很早要赶火车的人,舍不得再去酒店开个房间。下着雨睡在大理石地面上,对身体多不好……

  接近24时,老人渐少,还在公园里活动的多为年轻人。除了借道的,还有结伴来公园跑步的四五位年轻人。两名十几岁的男孩,在一片静谧空旷的平地上练习滑旱冰。

  “为什么要24小时开放

  夜渐渐深了,天空又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再次有人进园,已近第二天4时。

  一处长廊中,70多岁的老张摇着蒲扇闲坐。公园没实施24小时开放之前,他常常在公园开门前等在门口。“雨落了一夜,躺在床上听了许久,一看手表,就悄悄穿衣出门了。”老张和小辈一起住,但年纪大了睡眠不好,在家总怕有响动影响小辈休息。

  4时30分,天色稍亮,更多的中老年人撑着伞到公园散步。一对刚退休不久的夫妻,站在门卫室外与值班的安保人员聊天,主题还是“究竟为什么要24小时开放”。

  记者跟着这对夫妻走了一路,他们不断指出“24小时”有可能引发的情况,比如不明人员留宿,又如几处地面有很多杂物,他们说,这些现象夜间不开放时是没有的。

  游客的顾虑,园方并不是没有考虑。为了24小时开放,园方曾在游客中询问排摸:“我们公园要24小时开放了,侬晓得?可以?

  有人觉得“没必要”,有人觉得“蛮好的”,而真正让园方觉得有必要的,恰恰是一些个例。

  一位老妈妈说:“孩子下班晚,等着一家人吃好晚饭收拾好厨房,进你们公园,才来了一会儿,公园就关门了。

  还有的老年人,一家三代挤在一起,“大清早睡不着,喜欢往公园里跑,等过了上班时间,儿女们都上班了,再回家”。

  “有人特别早,有人特别晚,是24小时开放的出发点。”陈沈慧说,因为是“第一家”,关注度高,这项试点的背后,是多项配套改造。

  6月30日10时30分,工人们还在安装和调试围绕湖面的LED点光源。这些闪耀的点光源,能在夜间显眼地勾勒出园内每一个湖的边界,提示游客注意安全。

  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非一次就能完成的,“先要在沿河的石头上打洞,用螺丝锁上,用螺杆封起来,喷漆,装灯,接线,调试……每个湖都有约9道工序要完成。前面的工人走了,后面的工人跟上。

  最近是雨季,湖里的水没及工人的腰际,这使得他们的行走稍显缓慢。而考虑到雨季湖面会升高,水的浮力会把灯漂上来,以及有人钓鱼时,鱼竿会碰到灯线,工人们还要给每个小灯打硅胶固定位置。

  “这边5个湖,光是打洞就已经用废了我们50个钻头、3把磨光机、4个冲击钻。”负责湖面灯光施工的小马说。据他介绍,只要天晴,10来个人的工程队,每天要工作12小时。6月30日晚上,大部分灯光已经启用,个别地方还需时间赶工。

  然而,想得再仔细,24小时开放也终究是一个大工程。也因此,园方管理者一直强调与游客保持“互动”的过程,一再提醒游客也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文明游园意识。

  民生,是个宏大的主题,而无数平实的关爱、温暖的细节,就像这一个个平凡的点光源,亮在这座城市的细微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