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建言要扭转“重学历轻技能”观念

07.06.2017  10:44

  企业搞学徒制会“亏本”吗?如何解决言“技能”色变的问题?昨天上午,2017技能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研讨会围绕高质量学徒制的发展、技能减少贫穷、工业标准、世赛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等议题进行了讨论。来自世界技能组织26个国家和地区成员机构的行政代表和技术代表,以及来自国内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大型央企等的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学徒制是企业对未来投资

  2015年,人社部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等方式,组织有培训需求的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培训,探索企业职工培训新模式。目前,已有先后2批共22个省(区、市)开展试点。

  不少企业担心,学徒制对雇主而言,会带来较高的成本,尤其是开展高质量的学徒制。课程设置、设备、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等,都需要大量投入。此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开销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东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企业的积极性来自市场的反馈,如果开展高质量学徒制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就愿意承受投入的成本。“我们公司3000多人里有800多人是技能人才,高技能员工近400人,我们的技能型员工始终坚持稳定如一的品质。如果一个企业有这样的思考,一定是愿意投入的。

  美国劳工部代表李朝表示,类似的担忧在美国雇主身上同样存在,甚至有雇主担心,一旦完成了培养,学徒会跳槽,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就打了水漂。

  为了解除这些担忧,他给出了一些数据:2009年一项在加拿大15个行业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每投入1美元进入学徒制培训,企业得到的回报是1.7美元。研究发现,美国许多公司都因在高质量学徒制项目中的投入,而获得了可观回报,比如西门子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就高达50%。“我认为,高质量的学徒制,对劳动者与雇主都是双赢。

  无独有偶,就职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王海军介绍,根据最新调查,在英国,企业在学徒制培训上每投入1英镑,将会收到26—28英镑的回报。企业普遍认为,学徒们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质量与服务水平。

  “愿意花那么多钱买设备,为什么不能花钱买一些高技能的员工呢?”奥地利代表普拉绍尔的一句话引得不少代表连连点头,“我们在这里听到很多‘成本’,但这根本不是‘成本’,这是对于未来的投资啊!

   技能要解决发展问题

  “中文里‘学徒’这个词听上去好像不怎么好。”来自中国香港的行政代表尤曾家丽一句话逗乐了会场上的不少代表:“2014年,我们使用的是‘学徒制’这个名字,后来我们重新打造一个概念,叫‘做虔诚的学艺者’‘学习计划’,改了名字以后,参与者增加了20%。

  会心一笑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当前,从社会氛围看,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对技能人才的认识似乎还有偏差,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要打破这样一种思维:认为学徒是蓝领,是低端的制造业工作,不愿去参加。”尤曾家丽直截了当,她告诉青年们,其实学徒制存在于各行各业:“零售行业有学徒,医疗行业也有学徒,所有的行业都会有。

  宋晓东引用了一句孟子的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劳动分工,特别是对技能型人才的分工,就有了高下判断。”他回忆,自己曾读到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通用汽车一名高管的自传,在大学毕业填第一份简历时,这位高管把自己写成了高中毕业。为什么?因为那个年代的美国人崇尚“黑手”——从工人起步,一步步成长起来。“那我们今天呢?”他反问道。

  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论证技能人才与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旗手瓦特、第二次工业革命旗手法拉第,都是从学徒工起步的,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再去学习。

  尤曾家丽在多年的政府工作中,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到大学去读书。为了促使更多人参与到职业学习当中,香港的相关部门正在促成职业学校也能授予学位,“我们希望可以提供有学位的学徒制。

  上海申办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形象大使王军则认为,岗位工人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思考、探索,这样技能劳动就会变得更加的丰富、有趣,能够吸引更多有创造活力的年轻人,把技能当作自己的事业。“以前技能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现在,技能要解决发展的问题。

  此外,研讨会还就如何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进行了交流,来自法国、罗马尼亚、赞比亚世界技能组织成员机构的代表以及人社部的相关负责人参加讨论。

  各方嘉宾还就如何实现世界技能大赛、教学培训、企业行业等多方互动,探讨如何建立世界技能大赛标准与各国职业技能培训标准的转化机制,使职业院校的培养标准内容与形式更好反映企业最新需求。

沪上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壮大 百万新"上海师傅"是如何炼成
原标题:百万新“上海师傅”是如何炼成的   Sh.East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