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复旦联合北大、清华和中山成立联盟 共同推动大学通识教育发展

16.11.2015  13:59

通识教育开展多年,中国的大学仍然面临着通识教育发展的难题:学生没有时间参加通识教育,大牌教授,包括院士们没有兴趣讲授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在昨天复旦大学通识教育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复旦大学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同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希望能够推动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

通识教育重在人的自我完善,开阔视野和格局,促进“学以成人”;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精神,形成文化上的自觉意识。10年前,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通识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纷纷探索开展通识教育。此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共同提议成立的“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呼吁有志于开展通识教育的大学都能加入到“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来,开展交流与协作,共同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四校联盟的筹备组由四校各自派教授组成。联盟筹备负责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甘阳教授称,通识教育开展至今,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行政和学术力量的共同推动。1999年教育部要求正式建立32家文化教育基地。通识教育的难题之一就是现有的本科教育过于重视专业教育,使得的学生长期发展能力偏低。据统计,虽然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已有10年,但至今通识教育课程只占大学所有课程的1/10,与海外研究型大学1/3的比例相差甚远。

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将是联盟的重要任务之一。“调查发现,虽然我们本科生的专业课要求比美国研究型大学要高,但是我们的学术进入博士阶段后,研究能力却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学生。”甘阳称,究其原因就是本科阶段的课程安排并不合理。哈佛大学的本科生4年上32门课,耶鲁大学的学生4年上36门课,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基本上都是每学期3到4门课。这些课程中三分之一是通识课程,三分之一是专业课程,还有三分之一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其他课程。甘阳说,我们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课时太多,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参与通识教育课程。

如何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也是各个高校面临的难题。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强世功称,清华大学有一门非常受欢迎的通识必修课,因为这门课是通识教育中最简单的必修课程。现在很多理工科的大牌教授没兴趣授通识课,包括一些院士也是如此。事实上,通识课程并不是简化的专业课,如何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并且探索如何教授真正高质量的通识课程,这也是联盟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