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程是有温度的” ——激励计划之“通识课程创新教与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16.11.2015  11:33

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要求教师回归课堂内外,专注教书育人。2015年11月10日上午,由教务处主办的“通识教育创新教与学研讨会”暨第16期教师教学沙龙如期举行。我校核心通识课、通选课任课老师及团队成员、各院系教学院长、新进青年教师代表近100人齐聚美院418室,共同探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进工作。副校长丛玉豪、考评办主任辛明军、中欧工程技术学院院长钱晋武、教务处副处长尹应凯等出席。通识教育委员会工作组专家狄其安教授、彭章友教授等到会,沙龙由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主持。

顾晓英首先用一系列数据和图表回顾了上海大学四年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历程,又通报了秋季学期学生评教情况。她指出,上海大学始终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氛围,我校也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建方面取得了成绩,目前通识课程还存在着课程数量不足、各院院系通识类课程开课率不平衡、通识课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顾老师向创新探索在通识教育第一线的通识课老师表示感谢!她说:“一门好的课程师有温度的,上好一门课程是一种心灵互动。”她希望老师们能不断创新课程教法,强化课内外联动,形成更多品牌课程,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接着,经济学院王学斌,生命学院肖俊杰,管理学院刘寅斌,美术学院郭亮,法学院杨显滨,数码学院宋瑜就各自负责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特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等进行了精彩分享。

随后,考评办主任辛明军结合PPT与老师们交流了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辛老师首先讲了通识类课程评价模式与考评结果,他指出通识类课程评教为学校整体学生评教作出了贡献。他以14-15学年课堂教学考评结果为例进行分析,展示了通识课同行评价结果及同行评价与学生评教结果对比。他强调通识类课程评价模式要注重课堂评价全覆盖、新开课程重点跟踪、考卷重点课外部分、学生评价受益情况。就目前存在的教学大纲不够完整,平时成绩和课外成绩评定不尽合理,教师对论文批阅较随意,缺少批阅痕迹或评语等问题,他提出了工作改进的相关建议。

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顾晓英老师向与会教师赠送了《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一书,表达了对与会教师的感谢。她还转达了丛校长意思:期待教师们不断突破,加强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也会出台更加适切的政策激励教师积极投入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师分享:

王学斌(经济学院“生活中的经济学”)

教学最大的特色:一是寓教于乐,将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化入有趣的现实故事中;二是团队教学,五位教师研究领域各有侧重,让同学们领略到经济学故事分析的不同风格。以故事+知识分析为主,增加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为随堂探索,增加学生的课程收获。

肖俊杰(生命学院“生命脉动”)

在教学中注重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紧跟前沿;理论结合实践,实践深化理论;互动学习,开拓思维;教学相长,不断完善。增加更多新型实用知识,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刘寅斌(管理学院“智慧化城市与数字化”): 在“用心”“创新”中和学生成为朋友,用热情和想象力面对教学,面对学生,不断补充新案例,增加新内容,让学生真正受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郭亮(美术学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爱”)

通过讲述、课外活动、艺术品资料观摩、课程演讲与讨论和小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将课程打造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将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融入对西方艺术的学习。作业形式多样化,努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让通识课成为美丽的花朵,开得更加灿烂多彩。

杨显滨(法学院“生活中的合同”)

一门好的课程应该有个好的名称。课程名会给学生一个主观印象,名称的专业性不能太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跨过专业术语的障碍,在教学中化解专业术语,以生活实例解读专业术语,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宋瑜(数码学院“品牌与传播智慧”)

以引起学生关注课程内容(attention);引导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兴趣(interest);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desire);促成学生投入课程实践(action)的AIDI的教学模式和Passion(激情)、Patience(耐心)、Performance(表现力)的3P教学方式推广品牌传播的内涵理念,普及品牌传播的基本知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发现创意人才,建立创意人才资源库。加强课程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得到更多心灵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