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议政代表建议未来上海打造生态网络建设宜居城市

13.03.2016  10:36

  上海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一套清晰的生态布局。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探讨到生态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陈振楼从专业立场提出建议,以点、线、面的角度打造生态网络,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绿色、清水、休闲,充满乡趣和野趣的生态宜居城市。

  “”的建设,可以打造一些比较有规模的生态板块。一方面,在现有建成区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中心镇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城市公园、绿地、湿地把道路利用起来,让城市更加宜居。另一方面,在郊区建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郊野公园,过去几年上海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花了大力气,前年开始建郊野公园——金山区廊下镇和崇明县长兴岛的郊野公园已经建成。

  “线”,主要抓好两个环带:一是外环绿带,现在已经有点规模,“可惜这个绿带比当初的规划稍微窄了一点。”他说,第二个环带是郊环绿带,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现在刚刚启动,两侧宽度在500米左右。

  对于“”的建设,陈振楼直陈“还远远不够”,“上海是河网地区,我一直呼吁因地制宜沿河网建滨岸的绿色生态。很多河岸带可以改造,有些只要保护就可以了。做了这项工作,就能在江南水乡打造绿色生态网络。

  江南人有水养的诗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如此概括人和生态的理想关系,“现在我们花费巨大财力物力治理环境,是在还历史欠债,也在做未来的储蓄。

  “首先要把欠债偿清。”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孙跃明说,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有决策又要有对策,无论后续发展还是前期的一些问题,都要合理安排。

  核心问题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表示,“十三五”时期上海的环保标准一定要再提高,要高于同类其他地区。政府要坚持调整结构,包括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这些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志远表示,好的生态环境对老百姓而言都是得益的,应该提倡市民消费更加清洁、更加绿色的能源。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现有化石燃料的排放,“上海有很多能源、资源潜力可以挖掘,比如风能、太阳能等一次能源,另外还要用好二次能源技术,比如考虑把风能能量储存起来。储存技术也是未来能源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已在上海崇明做了1.2兆瓦钠硫电子的示范。”另外,上海建筑遍地,还要加快发展节能技术。

  民用节能环保产品是普通人实践生态理念的载体。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传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2014年12月买了一辆新能源车,“开了一年感觉非常好。”樊芸希望企业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选择,“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是70公里,

  还不能跑到外省市,而且每天都要充电,以后会不会有三天充一次电的产品?《政府工作报告》也写到,要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充电桩,希望这些措施都能尽早落实。”

  朱志远表示,很多新技术正在研究中。“比如生态能源的供给系统、太阳能薄膜材料,夏天只放进很少阳光,冬天能自动调节,让更多阳光进来,这种材料已有了实验性产品;新能源汽车,也有新的技术可以把汽车排放尾气的热能转化为汽车自用的电能,我们称之为热电转换,希望将来可以得到商业化推广。”朱志远还表示,今后家庭可以拥有自行供给清洁能源的系统——类似于新概念的电池,“我们还在研发更多更大容量的电池,并努力把这些技术转换成产品,和企业进行合作,降低成本,走向市场。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