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两月,2.3万人参赛,108人胜出共享20万奖金

03.02.2016  11:34

今天,经过海选、初评、复评和终评等四轮评审之后,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2015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正式发布评选结果。108位优异者从2.3万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分获特等和一、二、三等奖,除共享20万元的奖金之外,还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奖作品诗集。  

仍以“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为主题,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研会微博网络文化工作室主办的第二届短诗大赛,特别新增了旧体诗词的评选。三等奖及以上的108位获奖者中,新诗75人,旧体诗词33人。新诗特等奖共设6名,分别花落北京大学炎拓、北京大学脱脱不花、四川大学杨默、中山大学黄宇、陕西理工学院程川和复旦大学的陈丙杰。旧体诗词特等奖3名,分别被中国农业大学胡江波、浙江大学徐盛晖和北京交通大学程凯摘得。  

54 天,2.3万人参赛:“万人赛诗”盛况惊人

2015年8月8日,短诗大赛正式启动。在短短的54天征稿期间,共吸引到来自全球1560所高校的2.3万大学生参与,其中新诗1.7万、旧体诗词6千。如果你对2.3万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想想身边还有几人在坚持写诗,或许你就能感受到此次大赛所影响到的广度和深度。  

根据组委会统计,中国大陆参赛人数排在前十位的高校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574人)、四川大学(348人)、山东大学(245人)、武汉大学(231人)、华东师范大学(200人)、北京师范大学(164人)、中山大学(149人)、南京大学(141人)、浙江大学(136人)和南昌大学(129人)。  

港澳台及海外参赛人数较多的高校有:香港浸会大学(21人)、香港中文大学(18人)、新加坡国立大学(14人)、香港大学(11人)、墨尔本大学(11人)、澳门科技大学(10人)、纽约大学(8人)、香港城市大学(6人)、香港理工大学(6人)、芝加哥大学(6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5人)、台湾大学(5人)等。  

从最终获奖结果来看,乡情、亲情、爱情、自然等这几个题材占比较大。比如,获奖作品就有《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村庄》《老农》《外婆》《回乡片段》《故乡的石板街》《无字家书》等等。对此,诗人、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主编流马解释说,也许中国的大学生大多都是背井离乡,从乡下来到城市,对故土,对亲人,对田园风物都有着天然的割舍不断的联系,而同时对城市又有一种下意识的隔膜和疏离,所以在大多数诗歌中,都出现了类似的取材倾向。  

获奖者感言:给了我重新面对诗歌的机会和勇气

写了那么多年,从未发表过任何一首,放在博客上大约总是获得‘阅读(5)’。现在我竟有机会让千百人看到这首诗,感觉真好。”新诗一等奖得主、刚从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林东说,自己正在顾城自杀的那个国家打工旅行,在那里做过数抹布、摘果子、洗厕所、拔杂草等十四份工作,迷茫走过山川湖海,跟各国背包客交换故事。“在鱼油胶囊厂里做了十天工,写了这首《药厂》。”  

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目前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史小杰,以一首《故乡的石板街》过关斩将,获得大赛二等奖。他在获奖感言中无不感慨:“‘我对着镜子说中文’,只有旅居海外多年的人才能体会到这样深刻的感情。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各民族的人对此都深信不疑。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组织这样的活动,也希望中国的语言文化能传播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  

此次获奖是给我的莫大鼓励。我曾让诗歌这件事在私人生活里萎缩成无关痛痒的趣味游戏,以此逃避写作的艰辛,宽容自己的懈怠。而你们的鼓励给了我机会和勇气重新面对诗歌,而不是心虚地眼神错开,暗喜被侥幸放过。”新诗特等奖得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脱脱不花(笔名)说。他的获奖作品《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早在海选期间就已经在朋友圈中火起来,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1991年出生的杨默,已有三年多的诗歌创作经历。他的新诗特等奖作品《反复磨一把刀》,同时打动了北岛、胡晓明、蓝蓝、王明韵等四位终评评委,得到他们的点评。“在一个诗歌被边缘化,提起诗人就会被另眼相看的时代,有一群人还在为这件事而坚持着,这是诗歌的幸运”,这位来自四川大学的小伙在获奖感言中还特别感谢了“还不知道自己儿子在写诗的父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罗俊鹏的参赛作品《》,是所有获奖作品中最短的一首。全诗一共五行,38个字。“三岁时 / 你说让我等你五分钟 / 二十三岁时 / 你却还没回来 / 爸,我现在不要马路对面的冰糖葫芦了”。诗人安琪称赞说,这首诗让人心头一凛,时间跨度特别大,情节特别丰富,感情特别复杂,都在短短五句的诗行中体现出来,厉害!  

作为一个旧体诗词业余爱好者,得知自己获奖后特别兴奋,从未想过能获此殊荣。从短诗大赛第一季开始,我便开始默默地关注它。第一季的时候,还没设置旧体诗词的比赛,我心中不免有许多落寞。次年短诗大赛第二季,新增旧体诗词的比赛,给了我们宝贵的参赛机会。真的非常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对旧体诗词的重视,让我们在传承诗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北京交通大学2013级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程凯的创作的《西江月·渔舟唱晚》拔得旧体诗词类头筹。  

来自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徐凌羿,斩获旧体诗词类一等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说,“承蒙评委青眼,令余作有展现之机,我很荣幸,能用长调小令以录事情点滴,篆刻下那难忘的时光,更能以己身传颂华夏古老而深邃的文字而深感自豪。期望我辈一代不负众望,能让美丽文字时刻流淌在祖国的锦绣河山。”  

终评评委谈参赛作品:汉语诗歌的未来令人期待

很意外看到一些极其好的短诗,让人相信汉语诗歌的未来令人期待。大量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年轻诗人,能够写出接地气的作品,最令人欣喜。你们这个大奖赛显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终评评委、著名诗人蓝蓝收获了惊喜。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教授阅完终评作品后感慨良多,“这些参赛者的水平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于才思、于技法都颇多可圈点处。透过这些诗歌,我们能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正能量的追求。此外,诗歌中处处可见题材、技法、思想意识的创新,让人赞叹,这确实是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  

读参评的大学生诗作,虽眼花缭乱,但时有惊喜,总体水平不低。其中不少佳作,有的以新奇意象说理抒情,异想天开,值得玩味,也有以日常景象揭示生活和人性真谛,情真意挚,让人共鸣。虽短短十余行,却不乏阔大境界和深邃思想。年轻一代对诗的理解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让人为之欣慰。”诗人、《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在完成对240首终评作品的打分工作后如是说。  

统观这批斩将搴旗已过了两关的诗作,不得不赞叹,青年何其惊人的创造力,将汉字汉语精心捶炼,运用文化元素,钻探日用符号被遮蔽的肌理,拨开生活假面掩饰掉的真相。每一个文本都自成一个世界,值得欣赏。”台湾著名诗人陈义芝对青年诗人评价颇高。  

我打分普遍较高,一是带有鼓励年轻诗人的想法,二是因为感觉大家都写得还不错,一时难以定决高下。”新诗终评评委、《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说。  

在连续担任两届大赛终评评委之后,《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说,“今年短诗大赛的诗歌表现较去年更加丰富多彩,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优越性。大赛诗人中很多都是90后诗人,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言说里,融合了现代传媒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宽广的眼界和思路。抹去了民间和学院的差别,混淆了诗意和非诗的界限,甚至填平了古典与现代的鸿沟。”  

诗人、搜狐网总编辑陈朝华也是第二次担任大赛终评评委。他发现,“成长于网络的这一代,不是沉溺于网络,反而通过网络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更丰富的连接,从而拓展出更广袤的表达空间和及物指向。那种自得其乐或自我放逐的依靠想象力的激情写作,差不多让位给了真切的生活感受、立体的生命体验,他们用诗意守护内心的尊严,不管是表象之悟或终极之问,都隐约体现出通过诗歌找寻另一种救赎与和解的勇气和主动性,这是我在通读这一批进入终评作品最为欣慰的亮点。”  

有人说创作格律诗词是“戴着镣铐跳舞”。“我看了短诗大赛旧体诗词终评作品,感觉就像是在观赏当代的大学生们按着舞步的规则和节拍跳起了‘格律诗词’的优美舞蹈。格律绝对不是镣铐,只是诗词创作的美丽而严谨的游戏规则!”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逸明反问,写诗怎么会“戴着镣铐”?你能说“戴着镣铐”踢足球,“戴着撩铐”下象棋吗?  

终评评委谈大赛意义:激发更大的创作能量

“中华诗词的希望在青少年。这次上海交大主办的2015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2.3万投稿的大学生,写旧体诗即传统诗词的超过1/4,这出乎我的预料,进入终评的作品,虽然程度参差不齐,但大体可见当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令人欣喜。中华文化根脉深厚,传统诗词后继有人,文化之幸,民族之幸!“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称赞说,“组织者的认真精神,令人感动。这项很有意义的活动一定会产生重大影响。”  

格律诗词的创作从复苏走向了复兴。2015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再次证明了这一可喜的客观现状。大学生们进行诗词创作已经很有起色,我感到非常欣喜。我一直坚信:汉字不灭,诗词不亡。”杨逸明说。  

在当代人营营碌碌的日常场景,诗仿佛缺席着。但,它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转移并内化到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在某个角落潜伏着,一经触发,即浮出水面,发出金声玉振的共鸣之音。由上海交大发起的连续两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即为有力的例证。”半月谈执行主编、《新华诗叶》总编辑周清印说。  

除了在整体评价较高之外,也有评委指出了部分参赛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少雄就指出,“律诗绝句、小令长调虽不如文章之篇幅长,但既为叙事抒情写感,要能令人明白体会,则仍须讲究起承转合、层层铺写,结构要完整。整体来说,有一些篇章欠缺层次感,过于平白铺述,殊乏转折变化之张力。”  

诗词百馀篇,大抵清丽可诵,然尚有两点瑕疵:一为牵就声律、韵脚,遣词造语时有生涩欠通之病。二为过于追求典雅深密,意蕴难晓,遂如王国维所云,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评选结果难免会有遗憾,但短诗大赛的最大意义应是鼓涌更大的创作风潮,激发更大的创作能量。”陈义芝说。  

台湾诗人、著名作词人方文山完成对240首终评作品的打分任务之后,为大赛发来寄语,“参赛者来自海内外各地高校,堪称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诗文学赛事。综观本届参赛诗作,其中不乏各别优秀创作,整体素质亦不差。希望如此激励创作,引发文学热情之赛事能持续承办下去,也冀望这些文学诗苗,有朝一日蔚然成林!”  

美国诗人、汉学家徐贞敏说,“通过这次诗歌比赛,我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这么多大学生都在写诗,而且写得不错。题材很丰富:离乡,爱情,家庭,死亡,信仰,大自然,等等。也有不同的声音:朴素的,文雅的,幽默的,口语的等等。诗歌依靠这种多样性继续活下去,语言和文化也依靠诗歌继续活下去。”  

当代年轻人有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有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热爱,有对真、善、美的正能量的追求,有大胆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力。这给人一种坚定而正面的信念,让人觉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以这些年轻人为主导的建设下,会有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杨庆存教授对当代青年人很有信心。  

终评评委寄语青年诗人:请超越我们这一代

终评评委、著名诗人北岛建议青年诗人在写作上不要太保守,不要追求表达方式上的安全感。他说,“像这样的年龄,你们是天之骄子,又是诗歌创作中最关键的转变时刻,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甚至可以说,每一次的写作都是冒险,永远从零开始。”  

写诗需要不断修炼,语言如何准确地处理经验,这门学问可以贯穿诗人的一生,语言魅力无穷,充满神性,文明或者文眛,令人着迷,难以琢磨,犹如在黑暗地层中寻找钻石。终其一生,一无所获者数以吨计,看看那些被刨出来的废土,钻石只是那么几颗。”于坚认为,写得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对诗发生兴趣的过程中,意识到无的魅力,生命因此充实、美好、喜悦。  

新诗终评评委、香港诗人廖伟棠给年轻诗人最诚恳的忠告是, “写诗,首先要写自己的诗,写自己最不能回避的炽热与幽暗。你们的才华远超于我们这一代,希望你们在其他方面也超越我们。”  

作为年青一辈的诗人,不宜表达过于颓唐、老态的情感,无病呻吟则更可不必。这类作品,就留给中年以后的作者好了。不过故作大言,其失亦相畴。要之,文章本天成,能自然流露作者的情感,乃是成功创作之第一步。”旧体诗词终评评委、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林立说。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振振对大学生诗词创作者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应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更加关注世界、时代、社会,视野更广阔,眼光更敏锐,笔锋也更有穿透力。二是不要过分拟古。写得再像古人,也只是高仿真,赝品。要写出当代人的生活、理想、抱负、情感来。要学会将当代好的语言融入到诗词里来。”  

现在年轻诗人总体普遍比前辈诗人好,但问题的难点在于因为新诗才百年历史,起点较低,所以超越前人并不难,难的是超过同时代的人。所以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诗人们来说,你们的对手其实并非前辈诗人,而是同龄人,你们诗歌的道路其实还很漫长,也许需要一辈子才能证明自己的独特价值。”李少君说。  

开创文学类比赛新模式:全程直播、公开公正

被誉为诗歌界“中国好声音”的短诗大赛,首创通过微博和微信两大新媒体平台即时直播作品评选的赛制。大赛启动后的两个月期间,平均每天由20位初评评委从400封参赛稿件中共同推选40首入围,并于当晚通过新浪微博@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腾讯微信“上海交大研究生会”同步刊登。上述两大平台的粉丝数量分别超过了13万和2万。初评评委共有60人,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全国21所知名高校的中文系研究生组成。不止是诗歌爱好者,他们中的很多都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  

在那段摸爬滚打的日子里,每天的印象就是统计、制图、制表,再统计、再制图、再制表,也没能好好读上几首作品。”这是大赛组委会第一执行小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田园对直播入围作品期间的回忆。  

作为组长,轮到我们组值班时,每晚我都要花费三四个小时来根据20位初评评委的推选结果整理入围作品。”第三执行小组组长、上海交大2014级硕士研究生李婧宁说。  

这次短诗大赛真的办得很不容易,组委会的每个人都很辛苦。由于今年投稿量特别庞大,我们的任务也非常繁重,每天都要把几十首入围作品用PS一张张地做成图片,来发布微博;还要编辑成微信,经常是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我们这可是直播啊,想拖延一下都不行,每天晚上都有那么多粉丝和参赛者在电脑前或握着手机等待当日入围作品的出炉。”大赛组委会成员、上海交大2015级硕士研究生姜敬辞说,“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我们发布的成品也偶尔会出问题,可能会把序号、作者姓名什么的搞错,很感谢那段时间参赛者对我们的包容。”  

10月18日,海选结束。2.3万参赛者中共入围2418首优秀作品,其中新诗1878首,旧体诗词540首。这些入围作品不仅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曝光于数万网友的监督之下。  

按百分制打分:“所能想到的最公正的方式

海选出来的入围作品如何才能被公正、公平的对待,短诗大赛总负责人、上海交大2014级硕士研究生薛佳玥表示,不管是初评还是后面的复评、终评,每一阶段所要评审的作品量都比较大,海选期间所采用的票选制已不再适合。所以,我们决定让评委们按照百分制打分,然后通过平均分排名来决定是否晋级。好在我们每个阶段的评委数量都比较庞大,从概率上来讲,这就保证了绝大部分的优秀作品不会惨遭埋没。“按照百分制打分,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最公平、公正的评选方式了。”  

对于给参赛作品打分的评选方式,有评委并不太赞成,但也表示理解。终评评委、诗人于坚说,“打分的方法不适合于评价诗。评价诗最好是讨论。诗的本性就是对世界分数的对抗。但我还是打了,因为条件限制。”  

海选结束后,60位初评评委又共同从2418首入围作品中评选出720首优秀作品晋级到复评阶段,其中新诗540首,旧体诗词180首。  

复评评委团一共30人,由各大诗刊编辑、青年诗人、高校教师、文化记者等组成。30位复评评委按照百分制为复评作品打分。根据平均分排名,新诗共有240首优秀作品晋级终评;旧体诗词120首。  

最后,由18位新诗和14位旧体诗词终评评委,分别为终评作品打分。根据平均分排名,75首新诗获奖作品从240首终评作品中脱颖而出;120首旧体诗词中产生33首获奖作品。  

32位终评评委都是诗歌界较为著名的诗人、学者,有他们的站台支持,也是短诗大赛能够在短短的54天时间征集到2.3万大学生参赛的重要原因之一。18位新诗打分评委分别是:安琪、陈朝华、陈义芝、方文山、何言宏、李少君、廖伟棠、欧阳江河、田原、王明韵、西川、肖水、徐贞敏、叶匡政、于坚、臧棣、曾凡华、赵丽宏。14位旧体诗词打分评委分别为:高昌、林立、刘少雄、莫砺锋、徐晋如、杨逸明、杨雨、杨庆存、陶然、郑欣淼、钟振振、周清印、杨启宇。两组评委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在国内诗歌赛事上极为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32位终评评委为360首决赛作品的打分成绩,已于2月2日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和@短诗大赛两大官方微博做了公示。三等奖及其以上的108首获奖作品,完全取决于终评评委的平均分排名。但,具体获奖名次则由平均分排名和终评评委的推选共同决定。  

短诗大赛负责人:让“吾道不孤

为什么在诗歌已成小众的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举办浩大的短诗大赛?薛佳玥说,主要有两点,“其一,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想让散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有机会聚集在一起,让每株诗歌的小火苗彼此靠近、取暖,发出耀眼的光芒,向世人昭告,诗歌的火种未灭,诗歌还将燎原。其二,诗歌感发、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带给我们新的生命,或者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新的诠释与理解。曾经有许多诗歌让人相信明天,相信未来,成为一代人青春中明亮的一笔,今天,诗歌依然可如是。”  

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第二季,2015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是由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联合指导,上海交通大学研会微博网络文化工作室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诗歌月刊》杂志社、凤凰读书·凤凰诗刊、“读首诗再睡觉”公众号等协办的大型文化赛事。  

短诗大赛得到了中国青年网、新浪微博、校园司令等新媒体平台的战略支持,以及《诗刊》《诗歌月刊》《十月》《上海文学》、台湾《联合文学》、凤凰读书、新浪读书、搜狐文化、澎湃文化课、东森新闻云等文学刊物及网络门户的大力协助。  

来源:科学网 2016.02.02  

原文: 历时近两月,2.3万人参赛,108人胜出共享20万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