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龙子雯:心里装着病患在雪域高原“踏石有印”

13.04.2017  23:07

龙子雯医生(左一)与援藏伙伴们在日喀则。

深入医院临床科室进行实地调研和业务指导。

教学查房期间听取普外科介绍病区诊疗情况。

又是一年春来时,申城煦风拂面、暖阳满地。此时,在4000多公里之外的西藏日喀则,日最低气温时常还处于零度上下。对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医务处处长龙子雯而言,他人生崭新的“春天”其实始于去年6月18日,而且将在雪域高原持续三年的时间。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选派的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中最年轻的一员,龙子雯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经快10个月,“要用自己无悔的青春,去谱写援藏大爱的篇章。”这是龙子雯的心声。

“阳光大男孩”载着力量远行

“阳光大男孩”龙子雯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名外科主治医师,兼任医院团委书记。2016年4月15日接到援藏任务时,他的“二宝”小闺女出生仅三天,家中老人也尚需照顾。面对现实与理想的抉择,在征得家人理解和支持后,他短时间内毅然作出决定,克服个人困难,接受组织安排,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三年的医疗援建,并在2016年6月18日踏上了“赴藏之旅”。临行前,年近七旬的老父亲和同为医生的爱人一句“别担心!我们都支持你去援藏。”让龙子雯满载着力量远行。

日喀则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海拔超过3800米。初来乍到,龙子雯年轻的“身子骨”也未能阻挡住高原反应的“来袭”,当地只有上海55%左右的空气含氧量,使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眼睛干涩、胸闷气促、心率加快等症状,说话伴有喘息,晚上不吸氧无法入睡,体重一下子降了10多斤。同时,他每天还需要通过服用各种药物来调节心律。

龙子雯十分清楚,在三年时间里,环境对体能的挑战将始终存在。他以“既来之,则安之”来作为自我抵抗高原反应的一剂“强心贴”,一方面主动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忘我投入工作。于是,出现了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干部和群众倍感亲切的一幕:龙子雯抵达当地的第一时间,就来到医院领导面前“领命”、融入医务人员之间“攀亲”,虽然疲惫写在他的脸上,但是使命却让他义无反顾,他说:“我已经是大家中的一员啦!”

在医疗管理方面“渐显身姿”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子雯在雪域高原亟待提升的医疗管理“舞台”上,开始“渐显身姿”。他率先对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医疗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逐项分析,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医疗管理模式和运行架构。

为了更好地掌握信息、科学决策,龙子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摸底”,协助院部分别完成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现况”专题调研、“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现况”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龙子雯发现医院的临床医疗数据分析滞后,每月分析数据条目仅有15个左右。他随即针对上述情况开出了“改进方”,明确要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围绕“三甲”医院标准,将每月分析数据条目扩展至近155个。同时,每月开展临床医疗质量点评,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他已组织了全院性培训和各类讲座10余场次,累计受培医务人员达1500余人次。

借助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强力支撑,今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创“三甲”工作将进入实质性冲刺阶段。为此,龙子雯在工作中,依照有关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围绕医疗工作实际情况,重新打造医疗质控体系,建立科室管理制度48项,形成了院科两级医疗管理体系。同时,龙子雯在管理上站高望远“引活水”,通过“PDCA”、“品管圈”,“5S”等科学管理方法,完善临床科室管理举措,提升临床科室管理水平,并促使每个临床科室通过实施管理过程的目标、培训、设计、应用等诸环节,培养科室管理人才,建立科室管理团队。

为实现援藏“满分”使劲前进

在半年时间里,龙子雯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科研“短板”入手,着力提高当地医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在摸底和调研的基础上,龙子雯亲自统计数据,从教会当地医师写综述入手,以临床分析为着力点,借助微信分享科研方法、总结临床数据、探索科研问题,累计撰写SCI论文10篇(绝大多数已发表)、撰写科研基金课题书8项(1项已通过西藏自治区2017年重点课题初评,4项已通过日喀则市科技局重点课题评审)。由于表现出色,龙子雯被推荐为日喀则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候选人。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实现沪藏跨越时空的“医链接”,始终是龙子雯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后的“心上事”。他在西藏率先开展远程学术会议转播,第一次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办的肿瘤腔镜平台学术会议“引入”西藏,培训当地7地市约150名医务人员,同时还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赴日喀则 “传经送宝”。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将远隔千里的两家医院维系在线上,更是将沪藏两地医务人员的情融合为一体。

其实,作为一名外科大夫,龙子雯还有个“自己的心愿”,他期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支持下,能够“细水长流”地让先进、规范的肿瘤外科手术方式和理念“入藏”,并通过手把手的“传、教、帮、带”提高当地肿瘤外科手术的质量和疗效,以“技术驱动”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带不走”、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健康保障需求的医疗队伍.

龙子雯曾坦言,“只有我们将心放在西藏人民的身上,西藏人民才会将脸贴在我们的手上。”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米玛多吉的一段评语:“小龙克服高原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优化医疗途径和质量管理,为医院迈向‘精湛化、精细化、精准化’开了道、铺了路。”正是给龙子雯真心援藏打出的一个阶段性“高分”。

未来还很漫长,龙子雯为实现三年援藏的“满分”,如今依然在前进的路上使劲着,继续用青春书写自己“春天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