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飞"现象普遍 民用无人机离规范管理有多远

17.12.2015  10:15

  国内首部无人机“交通法规”将出台,无人机生产标准正在制定

   民用无人机离规范管理还有多远

  近年来,随着中小型无人机的研发与生产门槛的大幅降低,轻小型民用无人机大量进入市场,成为爱好者手中的“高端玩具”,其商用价值也不断拓展,被广泛应用于航拍测绘、管路巡线、森林防火、农林作业、物流餐饮等诸多领域。

  然而,由于我国民用无人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尚不完善,导致无人机市场发展自由度较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各地因无人机“黑飞”导致的安全事件屡见报端,有的甚至引发空中险情,危及军民航飞行安全和公共安全,引发公众不少担忧。

  今后,这一现状或将有所改善。日前,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执行秘书长柯玉宝在2015通航发展峰会上透露,我国首部无人机“交通法规”预计最快将在12月中旬出台,无人机生产标准也在制定中。这也意味着,我国民用无人机管理将朝着“规范化”更进一步。

   竞争失控的市场

  2014年被全球消费电子业界视为民用无人机的“起飞”之年,轻小型消费级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从崭露头角到大行其道,谷歌、脸书、亚马逊这些领先的科技企业纷纷展露出跨界野心。

  而中国企业正在这个领域快速崛起,成为其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300家至400家企业涉足民用无人机行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的无人机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较为低端的消费级。从价格来看,一般在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比一些中高端的智能手机还要便宜。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民用无人机已经陷入“低价竞争”危机,虽然国内民用无人机企业在加速技术创新、推动全球民用无人机行业标准和政策体系建立这些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但这种恶劣的“价格战”势必会影响我国无人机产业的规范和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民用无人机应用的多元化,专业的无人机“驾驶员”也成为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一大刚需,但现实情况是,无人机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有业内机构预测,目前国内专业无人机“驾驶员”需求量大概在10万人左右。而据《中国无人机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持证上岗”的无人机驾驶员仅有1249名,还有数万无人机处于“黑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