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黄浦区主动对接自贸区 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10.08.2015  09:04

  

  中心城区何以能聚集创新热情,涌现一大批创业生力军?除了历史积淀深厚、地理条件优越、商务配套齐全等客观因素之外,黄浦区主动对接自贸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是促成这股潮流的一大因素。

  去年3月,黄浦区主动对接自贸区,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最近,黄浦又联动自主创新改革,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推出了“双自联动”的升级2.0版,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黄浦区发改委主任陈永亮、黄浦区创新办主任陈湧在与记者对话时,强调了中心城区创新发展的内核:法无禁止皆可为。

   审批速度向自贸区看齐

  解放周一:为什么这一次黄浦区把对接自贸区、对接自主创新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称为2.0版?

  陈永亮:2.0版比起1.0版,提高了开放度和透明度。法无禁止皆可为,可以大胆闯大胆试,这是2.0版的核心。企业现在是“宽进严管”。怎样宽?怎样严?对此我们都要有新举措。我们不是简单复制和推广自贸区模式,而是在复制和推广的基础上,再创新。

  解放周一:“双自联动”2.0版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哪些突出的做法?

  陈永亮: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重要的一块是服务好企业,提高行政效能。

  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模式让企业的开办非常便捷,只需备案,无需审批。但是自贸区之外呢?按法律规定,行政审批还是必须的。但我们的思路是,让审批制做到和自贸区的备案制一样快。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企业准入服务平台,涉及审批的各个部门和环节,都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有办事窗口,一口受理。原来一个企业办审批可能要20天,跑好多地方,敲很多章,最快也要8天。现在黄浦区一口受理以后,只要企业携带资料齐全,基本可以一次到位,审批速度是1到4天,和自贸区的备案制一样快。行政效率提高,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企业。在这个模式推出的过程中,有外地政府前来参观交流,他们就说,这套模式有可复制性、可学习性。

  我们还提出一个口号:“黄浦的速度,黄浦的服务,黄浦的模式”。黄浦要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要求,率先在全市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解放周一:企业入驻之后,拼的是常态化的政府服务。这方面黄浦也有创新举措吗?

  陈永亮:对。企业进来了以后,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服务就完成了。我们认为,企业要能“进得来,留得下,长得大”。企业留下的过程中,政府进一步为企业服务很重要。所以我们又设立了一个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的建立经历了改革、内部机构整合等种种挑战,突破了原本政府部门“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的弊端,这就是区创新办。它的全称是黄浦区自主创新办公室,政府所有对企业的服务,都集中在这里,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人才服务等等。

  解放周一:政府也有对企业实行监督的责任。缩短和简化审批流程之后,监管是不是需要加重加强了呢?

  陈永亮:监管模式的创新,是我们目前正在探索的另一个重点。黄浦区最近正在设计一个监管平台,计划把企业基本信息、征信信息、年检信息、投诉举报信息等,全部集中在这个监管平台上公示。以往,这些信息分属不同平台,信息之间相互孤立,监管的不负责公示,公示的不负责监管。现在,比如个人或银行,想要评估一家企业,只要上这个监管平台,这家企业的所有违法信息都能一览无余。我们把它称为四位一体的监管服务平台。

  解放周一:关于信息公示,已经讨论了好多年。其实单论技术,早就能实现,难就难在信息整合公示之后,政府如何明晰权责。

  陈永亮:我们把全区30多个执法部门都接入这个平台。他们对企业执法的所有信息,将会在这个平台上显示。假设一个在黄浦的企业,得到各种奖励、表扬,一切行为都合法经营,那么它在这个平台上的记录就是良好的,今后它向政府申请资金,或申报项目,将会一路绿灯。相反,如果一家在黄浦的企业,平台上显示违法记录,它今后的一些申请、审批,可能就会受限。

  这个平台是向全社会开放的,政府、企业、网民,都可以在平台上查找企业在黄浦的经营情况。原来被工商局、银行、环保局、城管部门执过法的信息,瞒也瞒不住,平台上全都能看到。所以,这招对企业的监督、约束会非常强。

  最近,这个四合一平台的技术层面已经解决。我们正在联合相关部门,争取年底在全市最先推出这个综合监管平台。它不仅在全市,也可能是在全国的一个重要创举。总结来说,我们通过企业准入服务平台、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企业监管服务平台,共同创新政府管理的模式。

   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

  成为服务“主战场

  解放周一:黄浦是一个老牌的商业区、金融区,对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你们觉得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分别是什么?

  陈盠:结合黄浦区的特点,我们扬长避短,提出了一些做法,简单称为“13521”。

  “1”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我们可能不是科技研发的“主战场”,但我们要成为服务的“主阵地”。这个主阵地如何体现,我们提出了“3”条。

  第一条是科技的金融服务。黄浦是目前除浦东以外,上海金融机构最集聚的区域。外滩金融集聚带,本身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城一带”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区域内证券、基金、融资、互联网等一系列金融企业众多。黄浦区能为上海的中小微企业、科创企业,提供很好的融资条件。

  第二条是科技的专业服务。科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少不了会计、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一系列服务。而黄浦区是全市专业服务机构最多的区域。比如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有两大在黄浦。黄浦区集中了120多家律师事务所,这个数量可能在全市也是最多。国内外重要的人力资源公司基本都集聚在黄浦。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埃森哲公司也在黄浦,等等。这些专业服务机构,对于科创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条是科技成果的展示交易。黄浦区是一个商业大区,科创企业的成果,往往最后需要展示和交易的空间。比如华为,最近就把他们的旗舰店设在南京路上。类似这样的展示、交易,黄浦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解放周一:“5”和“21”又分别指的是什么?

  陈永亮:高端服务业有5个重点发展领域。

  一是新金融。“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黄浦区是国内最早提出的。二是新消费,黄浦正在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示范区。三是创意产业。比如田子坊、新天地,它们领全国风气之先。现在,一些有趣的工业设计、原创设计,也开始在黄浦发展起来。第四是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商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体育、互联网医疗等,在黄浦集聚得非常多。五是大健康。因为黄浦的医疗机构多,在大健康上大有可为。

  上海为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出台了“22条”政策,我们根据区内实际情况,推出区里的“21条”举措。这就是“21”的由来。

  解放周一:黄浦区作为中心城区,一大特色就是周边配套成熟,这是否对企业比较有吸引力?

  陈永亮:黄浦是一个商业大区、文化大区,也是一个社会资源丰富的大区。黄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三甲医院、二甲医院的数量也是上海最多的。

  所以我们提出,营造一个“十分钟的生活服务圈”,黄浦的企业,十分钟之内就能享受到周边餐饮等服务;“十五分钟文体活动圈”,在十五分钟内,企业员工能找到文化和体育资源。另外我们也为一些国际业务的企业提供24小时生活服务,还有大型商务活动、论坛等,如有影响力的外滩金融论坛,接下去我们还将举办外滩法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