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黄济:再也见不到那位蹬三轮的老先生了

18.01.2015  18:07

再也见不到那位蹬三轮的老先生了

——追忆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主要奠基人黄济

  黄济,1921年生,7岁入私塾,15岁入县立考院小学,1939年春入青岛礼贤中学,后在山东省第一临时中学就读。在黄济草拟、樊秀丽整编的《三卅纪实:黄济自传》一书中,记者看到这样的文字:总想找一方净土,干一番对社会和后生有益的事业,于是才选择了教育,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我无意为官,所以才决定今后的路还是去当教师,和青年一代交朋友,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阳光耀眼,却照不开心中的哀伤。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济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8日2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黄济先生走了。天堂里,多了一位慈祥可爱的老人。”可是,北师大的师生再也见不到那位蹬三轮的老先生了。

  “骑三轮不疾不徐的黄先生,前几年一直是北师大南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老先生“永远都是穿一件夹克”,“对于陌生人的礼敬问好微笑回应,淡定从容”。

  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人,为新中国的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哲学的开拓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曾担任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科学分支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有几次目睹先生被长长的车队尾随、催促,着实为他捏着一把汗。不知道在他的背影后面,有多少人晓得,眼前这位以自己节奏悠然穿梭于林立大楼间的长者,正以常人难及的速度,绽放着自己学术的第二春?黄先生权威,但对于晚学后辈却是难得的宽容。在剑拔弩张的答辩现场,以浓厚的山东口音申明:答辩答辩,同意你就答,不同意你就辩。至今想来,鼓舞不已。”学生杜继纲回忆。

  “文求出己莫效颦

  教育家顾明远曾说:“1979年教育本质的大讨论催生了教育哲学的复苏。黄济同志勇挑重担,在我国率先重建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所谓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解放以前的教育哲学课程,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重新审视教育的理论问题。黄济同志先后撰写了《教育哲学》《教育哲学通论》等著作,为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许多人,就是先读黄济的《教育哲学》,再认识他的。

  “教育哲学》。教材内容通俗易懂,文字朴实无华。那时并不知道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重建教育哲学学科以来的第一本教材,也不知道先生在教育学界的资历和地位,只是喜欢阅读先生的文字,品味其中的思想,体味先生真挚的教育情怀。" >初识先生的名字是在1989年秋。那时我还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刘楚明老师给我们开了一门基础理论课,课的名称就是‘教育哲学’,使用的教材是先生撰写的《教育哲学》。教材内容通俗易懂,文字朴实无华。那时并不知道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重建教育哲学学科以来的第一本教材,也不知道先生在教育学界的资历和地位,只是喜欢阅读先生的文字,品味其中的思想,体味先生真挚的教育情怀。”正是那部著作,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最早的教育哲学启蒙。

  “先生自幼就读于私塾,通读四书五经,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因此他讲授的教育哲学不是照搬西方的观点,而是闪烁着自己独特的东方智慧,使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当年先生的教育哲学的课堂作业,我还珍藏着,上面留下了黄老先生的诘问,至今尚需思考。”多年以后,学子们还在思考。

  遵循“文求出己莫效颦”,更不会“卖论取官”,以此谋取名利,迎合潮流。黄济说:“要保持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节操。”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有过深深的感慨:作为黄先生的弟子,与他在一起常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师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