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一鱼塘喷出“水上火” 雨中燃烧8天仍未灭

26.08.2015  13:10

  经历了一场大雨,位于崇明绿华镇某鱼塘附近的不明火焰仍在燃烧,水火交杂的景观被网友戏称为“火焰泉”。这一奇景也引来了各路专家的现场考察。昨日,崇明县政府新闻办通报了专家意见:认定不明气体为浅层天然气(俗称沼气),由于气量小,并不具备开采利用价值。

   网友:岛下有沼气已是旧闻

  8月16日傍晚,崇明绿华镇华星村水产路四号桥东侧一公里处,一鱼塘在私挖深井时冒出不明气体,引发燃烧,火焰最高有四五米,同时冒出了带热气的井水。经市规土局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确定着火原因为钻井中地下浅层气遇明火燃烧所致。据悉,经过昨天的一场大雨,气焰仍在燃烧。

  连日来,这一现象在网络上也得到了“老崇明”的热议:“40年前崇明很多乡、镇都曾用芦苇捆成直径十多公分的柱子往打好的机井里插进几十米用来引发沼气,当年我们大队也打了很多这样的沼气井,生产队还用沼气烧开水供应给大家,崇明岛底下有沼气已是旧闻。

  据留看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火焰呈橙黄色,清澈透明,没有黑烟,喷出的气体无色无味。现场火势很旺,靠近火源有灼热感,但喷涌出的井水却十分清凉。有网友还为此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就叫做‘火焰泉’吧,说不定以后还能打造成一个游客参观点。

   专家:对环境和健康无影响

  经过市农委、市规土局地质调查院、市环保中心以及上海石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初步检测,鱼塘附近的不明气体被认定为浅层天然气(俗称沼气),遇明火可燃。

  大雨也浇不灭,如此旺盛的沼气源是否具备开采价值呢?专家们表示,上海地区浅层气的利用主要为钻井取气,在上世纪80年代崇明岛也有利用浅层气的先例。但该处储气层主要为豆荚状的贝壳砂层,呈透镜体分布,气量小,不具备开采利用价值。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专家推测此次绿华镇着火点浅层气主要储存在23-25米范围内淤泥质粉质粘土中的粉砂夹层和贝壳砂层中,呈豆荚状分布,气压较大,气量较小,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无毒、无臭味的气体,再加上气体燃烧点位于空旷处,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没有影响,也不会产生爆炸现象。因此专家建议让其自燃,经过一段时间燃烧后,浅层气得到逐步释放,气量减少直至释放完毕。

  据悉,目前,燃烧点50米外已设防护栏围挡,并设置禁止通行标志,相关部门提醒入岛的游客请勿围观。

   [相关资料]

  通过上海地区历年浅层气调查研究报告,崇明岛由于受海进或海退影响,地下交替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质粘性土层和砂性土层,有机质经厌氧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生物气。

  经过运移、富集,储存在附近的砂层透镜体或砂层顶部,储气层一般呈透镜体或单向尖灭体出现。崇明岛含气深度分段一般为10-13米、16-18米、23-25米处,以23米左右的贝壳层或粘土夹贝壳层储气性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