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未来高能环形对撞机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召开[图]

16.09.2014  18:56

9月12日至13日,“未来高能环形对撞机国际研讨会”(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uture High Energy Circular Colliders)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召开( http://www.physics.sjtu.edu.cn/cepc2014/ )。

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杨海军教授(“上海千人”和“青年千人”)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娄辛丑教授(“千人计划”)共同组织和主持。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所长主持开幕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Nima Arkani-Hamed教授通过视频作了长达90分钟的大会特邀报告,他高度评价了CEPC-SPPC项目的重要物理意义,认为本项目将毫无疑问地把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推动到世界的领袖位置。娄辛丑教授对CEPC-希格斯工厂的最新进展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汇报。9月13日中午,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接见了与会的专家代表,表达了上海交通大学对高能对撞机物理的强烈支持。

本次研讨会共有110多位科研人员参加,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Nima Arkani-Hamed教授;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W.K.H. Panofsky实验粒子物理学奖得主王贻芳研究员(“万人计划”杰出人才);高能物理研究所娄辛丑教授、美国匹茨堡大学Tao Han教授、芝加哥大学Liantao Wang教授、美国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的Wei-ren Chou和Tiehui Liu研究员、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Wei-ming Yao研究员、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Lei Xia研究员和美国西北大学Ian Low教授、法国里昂核物理研究所的Imad Laktineh教授和法国巴黎大学的Vincent Boudry教授;以及CEPC加速器、理论和探测器工作组的召集人高杰、何红建、朱守华、吕才典、金山和高原宁教授等众多国内外专家参与了研讨。

未来高能环形加速器的物理目标是精确测量希格斯(Higgs)粒子的性质以及搜索标准模型背后更基础的物理规律。它瞄准的是希格斯粒子发现后对撞机实验的核心前沿物理问题。其概念设计包括了VLHC,FCC以及我国高能物理学界倡导的CEPC-SPPC等项目。未来高能环形加速器的长度为50-100公里,数倍于目前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长度为27公里)。2014年7月22日,英国《Nature》杂志发表专题报道“ China plans super collider ”,强调如果中国成功建造和运行超级对撞机将超越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使得中国成为高能对撞机前沿领域的领跑者。

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作为“希格斯工厂”,以及后希格斯工厂时代的超级质子质子对撞机SPPC用于探索高能量前沿物理。参会者就先进加速器技术,粒子探测器技术和相关理论物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会议专门讨论CEPC项目初步概念设计报告(pre-CDR)的撰写进展情况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情况等。最后,王贻芳在会议总结中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鼓舞大家全力以赴,在短时间内不断改进和充实CEPC项目概念设计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做好国际专家组的外部评估,争取把CEPC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支持,尽早立项开展可行性研究。会议日程和学术报告都记录在国际会议系统里方便学术界相关研究人员和学生参阅。

会议链接:

http://indico.ihep.ac.cn/conferenceOtherViews.py?view=standard&confId=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