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顺利举办

11.12.2018  18:02

12月8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三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长三角各地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最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看法,并与参会的老师和同学展开了丰富的交流和讨论。

上午8点30分,论坛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科带头人刘乃全研究员主持,刘乃全研究员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意义以及与会嘉宾,并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向各位嘉宾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及热烈的欢迎。他希望通过本次高端论坛,汇聚领域内的长三角地区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及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蒋传海校长致欢迎辞,对来自长三角各地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蒋校长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在创始人孙海鸣教授的带领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力。但是,在推进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情况下,仍需要不断提高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服务社会的水平。之后,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上午9点,会议进入专家发言和交流阶段。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曹建华教授主持会议,与会专家立足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就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想法。

原安徽省社科院副院长、原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教授就“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我见及安徽的融入”做了十分精彩的报告。程教授指出一体化是一个过程,一体化推进的空间结构经历了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同城化三次转型。他认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应该是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评价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标准的八个新机制。另外,程教授还就安徽省如何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以低融高”,既是重大机遇,又是严峻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以近融入,以特融入,以新融入,以安徽之长,合沪苏浙之需,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战略目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教授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心得。陈教授认为一体化通过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延伸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能够给地方带来合作的效益和红利。她指出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例如地理因素、文化差异等导致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带来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是制度障碍,包括谈判成本、协商成本等。陈教授强调未来要通过改革、创新和开放的制度体系来降低成本,只有各个地区合作的收益大于合作的成本,以及所有地区加起来整体收益大于成本,这个一体化才可以做下去。她还谈到长三角的区位优势能够很好地显现给予它的政策所带来预期效果,如果能够将长三角做成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域,那么对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发展模式将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另外,陈教授对上海如何带动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各地区之间与主题功能区如何进行分工、政府政策如何引导、跨地区合作方式、自贸区和示范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激发了在场专家和学者的共鸣与思考。

上海市委研究室沈立新副主任结合长三角区域目前发展的情况,从个人的工作经历出发,阐释了“一体化”问题的实际由来。他说,在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率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之前,还有很多种发展模式,但总体来说“一体化”能够更好地诠释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方向。他谈到,之所以出现更高质量一体化是因为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是高质量的区域发展。他感慨到从去年至今年,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经历了从1.0版本到3.0版本,每一个版本的推进过程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协商和讨论,目的就是想把大大小小的区域规划同地方规划衔接起来,通过重要的改革和战略实施带来整体的联动效应。随后,沈立新副主任对一体化发展模式、重点领域推进、上海龙头发挥作用和新片区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除了长三角一体化是上海对内开放的重要平台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平台就是新片区的打造,这两个平台将会重塑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另外,他还倡导“长三角人”的概念,要提高三省一市的集体认同感,推进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

原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原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决咨委委员沈建明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问题,探讨了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战略思路。他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长三角在全国地位中更加凸显,一体化发展需要更高的目标、更实的举措和更高的质量。首先,他详细阐释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三省一市、城市群、上海都市区(圈)三个层面的内涵。其中在三省一市层面,最重要的是战略对接、规划对接、改革对接、政策对接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在城市群层面,最重要的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和宁波7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在上海都市区(圈)层面,最重要的是支持苏州、嘉兴部分地区融入上海。其次,他就上海都市区 “1小时”通勤圈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做了共性和特性的对比,他认为《上海2035规划》锁住了上海的人口和土地的条件,推动人口和非核心产业向苏州、嘉兴等地区扩而不散,是上海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最后,他从长三角一体化三个层面内涵出发,介绍了浙江接轨上海的战略目标和意义。沈建明委员通过其幽默而诙谐的发言方式活跃了会场氛围,赢了在场各位专家和学者的阵阵笑声与掌声。

浙江大学教授、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协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建军教授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意义、历史沿革和现实基础、问题和挑战、发展目标、动力机制以及实施路径六个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他提到长三角一体化初具雏形缘起于1992年长三角15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发展,迈进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以环杭州湾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为次中心,沪苏浙皖城市互动的空间经济格局。他认为目前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长三角空间结构的认识还需要更新、制度供给的主体单一、制度供给的深度不够、尚未形成有层次和有梯度且链环完整的重要产业链网络、明星企业的引领与带头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陈教授还强调了市场主体和政府在一体化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应该从各个区域行政单元的利益实现迭加区入手推进一体化工作,以产业链空间布局优化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以中心大城市的城市功能溢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构建城市圈的方式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决咨委委员周振华会长从四个层次和治理结构两大方面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做了主旨报告。他重点谈到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主要标志,应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区域来说,要把原来的垂直梯度分工是变成水平协同分工,使之成为功能的集成和互补的单元;二是要把原来的中心外围的城市间的等级结构,转向平等结构,实现组织网络的集成;三是从基于行政性的合作交流转向基于市场流动性的合作发展,实现关系的集成;四是从原来零散的区域合作变成区域共同体的发展,实现政策的集成。除了以上四点,周会长还指出长三角的专项规划主要是政府在参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依托社会多元主体一起参与,民间机构参与不仅能够为规划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能够更好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由3.0版本向更加完善的版本进行升级。另外,周会长会上强调,作为国家战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将面向未来和全球,其发展应定位于建设全球城市区域或巨型城市区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更高水平的竞争与合作。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阮青基于前面学者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思考与想法。首先,他认为长三办在国家战略方面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与智库有效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区域一体化的工作,有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改进与完善;其次,他指出要以市场化的角度来正视产业重构和行政壁垒问题存在的客观性,而不是过度恐慌和担忧;再者,他谈到政府要在财税方面试图解决一个城市群内城市间的低水平竞争、恶性竞争的问题。城市间要有君子协定和底线的约束,而不是恶性挖人和竞争;另外,他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跨行政区域扩张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推动地方政府的合作,协调各地方利益以及发挥智库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才能够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后,阮青副主任提到推进一体化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他希望专家学者能够走出象牙塔,厘清未来研究方向,从多方位的角度考虑和制定计划且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就此,与会学者纷纷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和支持。

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孙海鸣教授主要从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问题。他指出上财要成立一个高校的研究智库,并且与普通的智库要有所区别,高校的智库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并将空间一体化理论和产业一体化理论进行整合。对于相关理论的整合与发展孙教授提出了以下四个发展方向:空间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具体范式与本质核心、空间一体化是否同时存在垂直分工和水平协同分工、空间一体化的具体描述和联系密度指标构建、空间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区分等。孙教授指出,高校智库在构建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该及时与政府保持沟通和交流,提升高校的决策咨询能力。此外,孙教授肯定了前面专家提到的垂直化分工转变为水平分工的合理性,强调了当前城市结构呈现出网络节点状的必然性。最后,他还提到了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外部性问题以及城市间如何建立密切联系等问题,他表示要用多元化的指标来考察一体化问题,而不是一个单元的指标来对一体化进行考察。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教授从学科发展和高校智库的视角就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首先,他指出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框架的研究问题,要理论先行,理论应先于规划,否则规划再多却总有错位感。他强调如何把经济学意义上的一体化与政府理解的一体化融合起来是今后理论研究的重点;其次,张教授阐释了我国的大都市规划及大都市区的基础概念,他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结合案例调研,针对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充分吸收国外的经验来定位中国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规划。再者,张教授提出了举办“市长论坛”的想法,其目的是想汇聚长三角各地区市长提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相关部门的专家给予匹配来解决其问题。最后,张教授指出今后智库的发展要遵循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国外经验、案例调研、会议集成、政策储备五位一体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12点半,曹建华教授宣布本次论坛落下帷幕,并希望各位区域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持续关注区域经济学科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学科进一步更好的发展及未来利用自身的学科发展优势转化为决策咨询品牌提供建议。本次高端论坛通过邀请长三角不同地域的专家和学者分享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想法和心得,通过专家间互相讨论,为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思想交锋、学术观点碰撞的平台。本次论坛带来的知识、启迪、思考和它所营造的浓厚学术氛围及其所激发的学术激情在广大参会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供图:曹亮  供稿:邓敏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