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保卫战”中的农业工作者

04.08.2016  11:06

 

  自7月出梅后,上海正式开启“烧烤模式”,过去的两周,长达十一日的连续高温天,对于各行各业都是考验。高温天并非休息日,尤其对于农业部门的从业人员,户外工作环境更加恶劣,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战高温耐酷暑。近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对奋战在本市蔬菜、畜牧、水产等岗位上的普通菜农、动物监督执法人员、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生态卫士”等进行了探访,记录下他们为上海“三农”事业挥洒汗水的故事。

  夏季,尤其到了“三伏天”,地产蔬菜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夏淡期”,市民爱吃的绿叶菜,其实适宜生产的温度在15℃至20℃。一遇高温日,绿叶菜很容易蔫。今年自出梅以来,已出现连续十一天的高温日。7月27日,本市最高气温达到40.3℃,成为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与上海百年气象记录的历史极值40.8℃仅“一步之遥”。刚刚过去的“烧烤天”里,市民的餐桌并没有因为天气的炎热而发生蔬菜、尤其是绿叶菜“短缺”的情况。地产蔬菜日上市量仍然维持在7700吨,绿叶菜日上市量3900吨。地产绿叶菜面积有保证,后续供应有保障,价格波动处在可控范围内。稳产量保供应的背后,凝聚着18万菜农无数的辛勤与汗水,也凝聚着农业部门的智慧与心血。炎热的夏天,地产蔬菜是如何保障“”与“”的?

  “烧烤天”何以不“缺席”?一棵蔬菜有话说

  【现场】

  菜农辛苦劳作保供应: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7月21日下午4点,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安庄村的上海世鑫蔬菜种植合作社又开始一天“后半场”的忙碌时光,拿着一只温度计钻入合作社里设施最先进的“连栋大棚”,仅仅站立了15分钟,记者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温度计定格在45摄氏度。在这里,棚里的青菜正享受着全方位的抗高温“待遇”:大棚上面覆上了一层遮阳网,挡住了午后火辣辣的太阳;傍晚时分,喷淋管还会给它们“洗个澡”降降温。菜农们弯下腰,动作娴熟地将菜一棵棵割下堆放在一边,然后再将它们统一装入筐里,“在这个棚里干活可是最省力的!”合作社理事长田金弟操着一口青浦本地话,黝黑又粗糙的皮肤是他一年到头在田间忙活的最好见证。进入盛夏时节,田金弟和菜农的作息时间也相应做了调整:凌晨4点半就要出工,一直干到上午10点吃午饭,这个时候,田金弟强制要求菜农必须停止户外作业,可以休息或是做点室内的整理工作,直到下午4点以后才可以重返大棚,一直干到晚上10点左右。这样的调整不仅是为了让菜农们少流汗,太阳升起后,普通大棚里的温度都会超过50℃,如果不是在早晚给菜地浇水,烈日酷晒下浇下去几乎就是“浇开水”,菜苗都要烫死。即便如此,菜农们还是比平时更加卖力,以补缺中午休息的几个小时。田金弟告诉记者,前段时间雨水多,光照少,不利于蔬菜生长,没想到刚出梅就迎来连续高温,令蔬菜生产面临严峻形势。

  据悉,上海每天上市1.6万吨蔬菜,其中本地蔬菜约8000吨,绿叶菜约4000吨,如此炎热的天气,本不适合大部分绿叶菜生长,然而绿叶菜地产比例高达90%。即使天气再热,上海的菜农们还是咬牙坚持,“苦夏”务农的艰苦只为换来蔬菜的稳定供应。

  【政策】

  先进设施和耐高温品种来帮忙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段时间的连续高温,上海蔬菜仍能相对保持总体平稳,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大力发展设施菜田;二是农业科技的发展。

  40℃以上的高温,大田里的菜苗基本都被烤焦了。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新建设施菜田,实行规模化生产,沪郊现有10万亩设施菜田,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基本都已设施化。在这些基地,遮阳网白天盖上晚上揭下来,日落后再浇水,帮助大棚“降温”;实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的肥效快,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另外,设施菜田配套的喷滴灌装置,可节省约三成人工,还能严格地按照标准、更均匀地为绿叶菜浇水、施肥。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上海培育出了不少即使在38℃-40℃还能继续生长的耐高温绿叶菜品种。每年五六月份,菜农们就会开始播种这些品种。经过杂交改良等手段,耐高温绿叶菜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从以前以青菜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油麦菜、杭白菜、米苋等。

  【保险】

  “夏淡”绿叶菜均衡播种、均衡生产、均衡上市

  从2010年起,本市在稳定绿叶菜生产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地产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在农业保险从传统的保障自然风险向市场风险过渡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与实践,实现了生产保险与价格指数保险两者互为补充,有效增强了农民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在确保绿叶菜有效供给、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保障菜农经济收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本市绿叶菜成本价格指数保险于6月16日正式启动,“夏淡”期间上市的青菜、鸡毛菜、米苋、生菜、杭白菜等5种绿叶菜被列入投保范围。在投保对象上,以蔬菜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优先投保对象。通过对保险时节、品种和对象的优化设计,做到了绿叶菜均衡播种、均衡生产、均衡上市“三均衡”,避免了绿叶菜产量的大起大落,保障了生产有序、供应稳定。今年“夏淡”期间,上述绿叶菜最高保险面积为13万亩次。

  据了解,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的理赔依据是市场价格,做好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市场价格采集点的选择,是确保保险赔付的基础。为及时掌握菜价,市农委制定了采集方案,落实了采集点,依托市统计局调查队伍,实现数据采集“定菜场、定摊位、定时间、定品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农资价格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以及CPI指数波动等情况,科学做好影响绿叶菜价格因素的基础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通过项目监测,及时了解地产主要蔬菜品种的成本和价格波动信息,为预判市场供应走向和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引导菜农优化品种结构。自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实施以来,“两淡”期间上海市绿叶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其中“夏淡”绿叶菜投保13万亩次左右,日均供应量从2009年的3500吨左右增加到当前的4000吨左右,增幅超过10%。正是由于投保该保险,使得菜农因市场价格走低所造成的损失得到合理赔付,减少了损失,稳定了生产,解决了“菜贱伤农”问题。除了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外,2013年,罕见的“高温灾害”催生了又一个新险种——菜农高温伤害保险。当年,本着为农业产业最重要的主体考虑,市委农办、市农委联手安信农保推出了首个菜农高温保险险种,最高可赔付个人20万元,其他由高温中暑引起的伤残根据工伤残疾等级程度进行赔付。

  【安全】

  农药检测网络已经基本建成

  市农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05年以来,全市未发生一件因食用农残超标蔬菜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上海推行以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色板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且每年都会推出蔬菜重大病虫防治药剂,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绿色防控药械。

  目前,农药检测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市郊已经形成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测,企业自律性检测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制度。上海特别重点加强对蔬菜分散种植户、外来种植户、农民自留地、自产自销为主的农贸市场的检测,向所有的蔬菜分散种植户发放安全使用农药告知书。同时,蔬菜园艺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对蔬菜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操作进行档案记载。规模化生产基地或企业建立了质量可追溯制度,还有一部分单位实现上市蔬菜条形码质量可追溯。对于农药经营市场,上海也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假冒伪劣农药的清查、收缴和专项整治,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农药进入生产环节。文/记者欧阳蕾昵摄/记者杨清悦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候着潮汐蹚着海水,烈日下步行1小时

  7月22日凌晨4点,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中华鲟管理处)科研宣教科科长吴铠和她的同事们从崇明团结沙码头上船。前一晚,他们早早来到崇明基地住下,为了第二天顺利出海。上了船,在海上行驶一个小时后,换上小艇再颠簸个十几分钟,来到了一处浅滩。此时,所有的交通工具没有了用武之地,接下来只能靠自己的双脚。脱下鞋,赤着脚,蹚着过膝的海水一步步向前迈进,前进的速度却快不起来。脚下的“铁板沙”很硬,如同走在“按摩步道”上,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还会被水中的杂物磕伤。很快,太阳升起,水面的温度迅速上升,但四周除了水还是水,没有一处遮荫的地方。吴铠他们加快了脚步,除了躲避毒日,更重要的是必须跟着潮汐走,争分夺秒抢时间。1个小时后,目的地到了——位于崇明东滩的长江口海洋牧场示范区。

  所谓海洋牧场,即在一定海域放“人工鱼礁”,以聚集海洋生物。2009年,长江口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始建设。吴铠告诉记者,因为长江口沙质特殊,试过多种方法后,最终中华鲟管理处选择了在此处深扎空心竹竿,让底栖生物能聚集在竹竿周围。竹竿露出水面的部分大约50厘米,水下却要扎深3米,以确保其牢固度。眼前的海洋牧场,就是由几十万根竹竿造出来的“滩涂森林”,露出水面的竹竿上已经长满了藤壶。当天到达目的地后,海洋牧场的监测人员绕着竹桩挖沙取样,开始了常规的监测工作,通过现场监测,及时掌握示范区的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评估示范区建设和生物底播效果。一个小时后,吴铠他们开始返程,每个人身上都别有一个GPS定位,万一潮汐突然变化,紧急撤退时可以辨认方向。长江口的潮汐,一天两次,白天落潮时间只有2小时,见缝插针地去海洋牧区监测,必须完全掐着潮汐的时间走。炎炎夏日,每次走“水路”,监测人员都会选择内穿泳衣,外搭一件长袖,再加上一顶遮阳的草帽,尽管如此,当天在39℃高温下毫无遮荫地徒步,大家还是忍不住中途摘下帽子,脱掉长袖。“出海一次,就要黑上一大圈。”吴铠刚进单位时,皮肤白得透亮,这几年风里来雨里去,她的皮肤渐渐晒黑,尤其到了夏天,胳膊上下两段黑白分明。

  “除了隔三差五地出海监测,保护区基地的工作同样人手紧缺。”中华鲟管理处处长刘健算得上整个处里皮肤最黑的人。这段时间,他几乎都泡在保护区崇明新基地。目前,历时两年建设的基地即将进入验收阶段,设备安装调试、装修装饰还在收尾,处里的同事们日以继夜地加紧工作。在这里,有着生命长江馆、科学馆、室外暂养池、人工湿地净化系统等,达到内循环、零排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低碳要求。基地建成后将集中华鲟增殖与放流、中华鲟及其他长江珍稀水生生物抢救、暂养、繁育、科研和科普为一体,并实现对保护区水域巡航执法、资源环境监测及修复的陆上保障。在新基地,室外的池子在连续高温的暴晒下热得发烫,靠近水面近50厘米的水是热水,潜到再深一点的地方,温度稍稍下降,尽管如此,工作人员还得穿着厚厚的潜水服在水下进行水池清理、投喂饲料、检测水质,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除了应付高温,基地里另一大“敌人”——蚊子不是以只计算的,打开门,往往见到的是一大群黑压压地飞过来。现在,中华鲟管理处每个人都要轮流去崇明基地工作,有时一待就是一个礼拜。

  今年的连续高温并未改变中华鲟管理处的既定工作任务,他们照样随着潮汐出海监测,24小时轮流在基地执勤,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执着地保护着中华鲟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记者欧阳蕾昵

  谢怀东:把好动物产品进沪的第一道关卡

  一份猪肉,从市场到市民餐桌,大家最为关心的是其品质和卫生情况,而大家并不知道的是,为了让市民吃上充足、放心的动物制品,有一些人,始终坚守在其他省市进沪的道口,把好动物产品进沪的第一道关卡。他们就是动物卫生监督所在全市八个道口的动检执法人员。日前,记者前往安亭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实地探访了烈日下动检执法人员的工作情况。

  24小时上班,打盹的时间也没有早上8点,谢怀东准时出现在安亭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里位于上海江苏交界处,交通不便,为了每天能准时上班,这个住在浦东张江的小伙子每天要经2号线换乘11号线,路上花费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虽然辛苦,但比原先住在浦东另一处地方已经好多了,那时候上班单程就要3个小时。”谢怀东告诉记者,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他们的工作性质并不是“朝九晚五”,而是上一个班次就是24小时,做一休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身体素质是一种考验。

  记者了解到,在身处一线的动检执法人员之中,谢怀东的学历算是较高的,他是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来沪之前,他在南通有个外人看来相当体面的工作——在当地镇政府负责企业科技服务和招商工作,收入也还算满意。而他的妻子则在上海的一所大学工作,两人分隔两地,来回奔波并不方便。2013年,为了和妻子团聚在同一个城市,同时也为了继续从事大学里的专业,他报考了上海动物卫生监督所,成为一名动检执法人员。“刚来的时候,领导就问我,能不能吃苦,我们这份工作相当辛苦!”谢怀东想着,自己一直是个吃苦耐劳的人,什么样的工作不能克服呢?于是,做好准备就上岗了,而当真正在道口值班后,他才明白了这份工作的艰难。“24小时值班打乱了我们的生物钟,很多同事长期出现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也有不少人一边看着中医,一边坚持着工作。

  而在他们道口,则简单设立了个办公休息场所,砖头搭起的房屋还算牢固,里面配备了用于信息录入的电脑,可以休息喝水的桌椅和一台空调,只是空调常常“罢工”,运行不一会儿就开始漏水,停止制冷。“别看我们条件简单,其实已经算是上海8个道口办公环境中排前几位的了。”谢怀东和同事们相当满意。只是24小时的上班时间里,没有其他工作类似的午休或是夜间休息时间,即使再困,也要坚持着检查完每一辆车辆。

  每天检查70余辆车,平均110条信息逐一检查输入

  7月28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安亭道口时,一辆运输车辆刚刚离去,而半个小时后,一辆从山东开往上海的车辆进站,车辆运载着三千多斤的白条鹅产品,谢怀东在车辆通过了消毒区域后,上前进行了抽检,他打开几个箱子的封条,拿着对方提供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将上面的产地及包装信息等和实际产品包装上的信息进行核对,抽检合格后才放行,而同事则接手开始进行信息录入工作。

  和谢怀东一个班的同事还有3人,他们4个人分工明确,一人站小岗亭监督入站车辆消毒检疫工作,一人负责抽检,一人负责录入信息,而另一人则作为机动岗,随时支援他们,4人每隔几小时轮一次岗,坚守着这个道口24小时的工作。

  “不是所有运输动物产品的车辆都能进入上海,”记者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一大队队长李钦处了解到,能够进入上海的只有获取外省市当地动物检疫部门开具的合格证书的动物产品,而道口的执法人员还要对进、出本市的动物、动物产品状况实施现场检查;对进、出本市所需的各类检疫证明实施查验;对检疫信息进行登记、核对、上报;对进、出本市装运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实施检查与消毒;对农业部及本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动物防疫控制要求进行具体实施,确保入沪第一道屏障过滤作用。

  与此同时,本市已建立了完善的公路动物防疫监督信息管理及追溯监管系统,对符合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入沪动物,动检执法人员在随车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粘贴二维码入沪标志并加盖动检站检疫签章。送达上海当地的接收单位后,对方通过与上海市公路动物防疫监督信息管理系统相对接的二维码接收服务器,读取二维码入场,从而实现入沪动物全程监管。

  谢怀东等一批道口动检执法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格外重视,“我们必须提起精神,如果放过了一个,不仅对我们动检执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会让市民食品安全受到损失。”他告诉记者,最近由于连续高温天,其实来沪的运输车辆比平时略少,平均每天70余辆,录入110条信息左右。其中,运送生猪、家禽类的车辆都会挑夜里凉快的时候送来,白天则是动物产品类的运输车辆较多,为了保障生猪、家禽及时通行,不至于因高温致死,他们在夏日对这类运输车采取优先检查检疫、优先放行的措施,保障这些动物能及时、安全地送往屠宰场。

  隔天早上8点,接班的同事来了,谢怀东拖着疲累的身体踏上了回家之路,睡个饱觉后,他要忙着自己家里的事情,自己的女儿还小,但从出生到现在,自己还没有时间带她回老家,过年过节,也不能陪家人去旅游度假。有时候,这批道口的动检执法人员其实有个简单的心愿,那就是能够调整上班时间,例如一次12小时,三班制模式,带上几天年假,这样,他们也能避免生物钟紊乱,也能带上家人,去个远方。

  记者 贺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