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频发网贷负面事件 “校园贷”是骗局代名词?

22.10.2016  02:33

  原标题:开学一个多月,高校已发生多起网络借贷负面事件“校园贷”是骗局代名词吗?

  “校园贷”又出事了!新学年开学一个多月,国内高校就发生多起网络借贷事件。河南一名在校大学生以多名同学名义在校园网络金融平台借款数十万元赌球,最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广西某高校学生因赌博在网络平台融资,再向近百名同学借钱还债,利滚利,最终欠债近160万元,无力偿还自杀……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利用秋季开学的一段时间,面向广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集中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专项教育工作。而许多地方的银监局等部门均宣布,要严格监管“校园贷”。

  “校园贷”仿若成了高利贷、校园行骗的代名词,当真如此吗?对于各种形式的“校园贷”,大学生们是如何看的呢?

   抵制诱惑远离风险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小韩同学说,之前经常在教室、食堂看到人人贷、人人分期、趣分期、校园贷之类的广告,最高好像可贷30万元,有些平台分几个月还款,有的可长达几年。小韩学的正是金融,他认为,这些平台鱼龙混杂,正规性难保证,假如毕业后正处于职业上升期,突然平台找上门来要你还款,且数目大得惊人,该如何是好?

  同在松江大学园区,另一名同学小程告诉记者,以前用过一次趣分期。当时用网络点餐软件,看到注册趣分期只用付一分钱,就注册了。注册程序很简单,只需提供父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和照片,再设一名紧急联系人。后来因为欠的钱不多,小程把这件事忘了。快到期的时候平台发短信提醒,超期未还款利率相当高,吓得她赶紧还钱,生怕几元钱欠八年十年后滚成一大笔钱,事后就注销了那个账号。

   存在可能亦有合理性

  记者调查中也发现,不少大学生认为“校园贷”的存在有着合理的因素。我国大学生已达3000多万人,有调查表明,超过8成的大学生缺钱。不少学生申请“校园贷”,未必是为了过奢华生活,而是确实存在经济困难。比如,有贫困学生来到一线城市求学,国家助学贷款只解决了学费,较高的生活成本让他们有时不得不借钱急用;又如,有学生立志创业,但贷款无门,也往往看中了网络融资平台。记者采访的一名大学生创业者坦言,“现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银行却不贷款给我们,便捷的网络贷款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名校贷是国内一家知名的“校园贷”平台,该平台CEO曾庆辉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一年名校贷阶段申请笔数124万笔,实际放款56万笔,放款额达47.71亿元。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名校贷有52%的款项用于支持学生创业。

   当务之急是规范监管

  尽管反对声四起,但也有专家指出,“校园贷”从本身来说是一种教育贷款,与传统的借贷方式相比,互联网的形式更适合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因为它是新生事物,出现问题难以避免。从国外经验看,征信体系健全,网络金融监管到位,大学生申请网贷较普遍,也相对安全。而国内“校园贷”的问题主要在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够,贷款手续过于简便,很可能造成风险。

  专家指出,对于网络金融及“校园贷”,当务之急是规范而非全面打压,关键是制订“校园贷”的规范细则。融资平台设立是市场决定的,问题是无论出借方还是借入方,都欠缺对自身责任的审视,使平台的价值产生了扭曲。个别大学生存在无节制消费的风险,借钱消费“花明天的钱”,使风险升级;有的融资平台有意无意放任这种无节制性累积放款。需要平台、监管部门以及使用用户共同参与治理。借钱的融资公司要更严格地审核学生的贷款申请,防范风险;大学生则要积极提高危机意识,不相信天上掉下的馅饼。

  与此同时,“校园贷”失控,也缘于大学生缺少合理的融资渠道。大学生有贷款需求,金额并非大得惊人,并不为过。可大学生没有不动产,没有实物抵押,从银行那里借不到钱。能不能从学生的合理需求出发,建立面向他们的、规范的融资渠道,值得有关部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