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选才有了更多自主设置权

23.09.2014  12:09

  ■本报记者 彭德倩
  逐步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入高招录取参考指标,取消本科一批次二批次之隔……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改变高考方式和内容的同时,也力图撼动承袭已久的高校选拔和录取学生的方式。
  在新的高招录取方案中,高校如何更好地选拔人才?如何认清自己的位置?如何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选才能力为何退化?
  “考试中,学生得了80分,这样一个单一的分数,是否能够充分反映出他对这门课的理解程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谢应平说出长久思考的问题。推而广之,在过去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时代,我们通过考试的一个总分,来选拔知识掌握得足够好的人,以达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 而在信息足够丰富的当下,依然“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是否还能满足选拔人才的需求?
  方案明确,到2017年,当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各方面的信息比较完整的时候,这个信息将会成为高校自主招生中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思想品德表现,高中三年学习记录、研究性记录等等,来判断一名学生是否能进面试或者是否能被录取。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入高招录取参考指标,在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将如何选才的难题放在大学面前。
  此前有些高校校长就表示:“只要有分数在,仍然会优先考虑分数,否则对社会无法交待。”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长期且单一的总分录取方式,令大部分高校选人唯一标准就是一个分数,选择真正与培养目标相符的学生的能力有所“退化”,甚至可能在新方案面前无所适从。
  科学选才,不是一句空话。“这对于高校个性化选拔人才,意义重大。”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坦言,当高校在筛选人才过程中,参照指标有了更多自主设置的权利,怎样用好这个选择余地,拷问着每一所大学。

   选才如何知己知彼?
  “由于综合素质评价属于新生事物,这个系统究竟有哪些指标,如何测评,权重配比,具体操作起来确实有难度。”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郭为禄认为,高考是公平最大的依靠,但分数不应是学生学习水平、中学教学成果的唯一表现。此次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建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然而,究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多个指标、记录中,符合哪些条件的学生应该被选进来,哪些应该被筛出去,需要高校对自身有着更明确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案也给予大学对校内专业录取要求更大的自主空间,一方面学校可以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提出不超过3门的科目要求,同时,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分数线的学生,高等学校还可以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优先录取的条件。如,考复旦大学历史专业,学校不仅可以要求考生必考历史,也可以对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提出优先录取兼考思想政治科目的学生。甚至历史专业为了培养考古学的人才,也可以提出考生需必考历史的同时,优先录取兼考化学或物理的学生。这不仅要求大学进一步认清自身的培养目标、认清办学水平在全市高校中的位置,同时也可能引发高校间相互“博弈”的过程。
  把这个科目的设置权交给高校后,高校若将专业录取的等级性考试门槛设置过高,与该校、该专业能吸引到的报考需求不相匹配,则可能上线学生不足,若设置过低,则形同虚设,显然没有用好新政策。这一过程中,每一所高校的设置情况,都可能影响其他高校的招生情况。
  对此,本市一所211高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长坦言,“究竟如何,就要看大学各自的‘智慧’。

   抽掉挡板后怎么办?
  高校选拔人才的过程,同时也是被考生选择的过程。专家指出,当高校选才自主性提升,如何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重要性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高考,学生按批次填报志愿,高校按批次录取考生,已成惯例。此次方案抽掉了本科批次间的“隔板”,考生将不再囿于行政划分的各种批次,选择报考真正喜欢且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此举可能在本市高校产生“洗牌效应”,或将进一步加剧高校间的竞争。
  举例来说,去年本市高招中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海关学院等多所在沪高校的二本投档线走高,超过本市一本投档资格线,不少一本线上未被填报志愿录取的考生,放弃填报征求志愿,直接参与本科二批次录取的竞争,只为争得这几所“最牛二本”的入学名额。在这一发展态势下,若取消录取批次,很可能令这些高校在招考中,入学分数线超越部分传统的一本院校。按照高考入学分数线排出的高校“排行榜”,或将大变。
  对此,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刚坦言,只有回归教育本源,按照教育规律培养人才,给予其更加开放、多元的成长空间,才能将专业办好、学校办好,提升招生录取中的竞争力。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9/23/content_19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