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相继推出“中国系列”课程 “大思政”为青年人生引航

03.01.2017  13:04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上海高校近年来在“课程思政”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本报从今天起刊发一组系列报道。


  “它令我对大国、对世界有一个宏观认识,并将这种大局观延伸至我的人生。”不久前,上海大学校内论坛“乐乎”的“大国方略”通识课栏目中,机械与自动化学院2014级学生丰佳真挚留言。

  这样的反馈并非个例。每每开课,上海大学J102大阶梯教室里,学生挤得满满,课后,校园论坛上相关讨论常常热火朝天。

  当今,如何有效回应年轻人关于理论问题、社会热点和人生理想的思考和追问?突破高校传统思政课范畴,上海高校自2014年起,酝酿推出系列品牌课程,以中国为“主语”,学科专家、思政名师开课,从各个角度,与当代青年一起读懂中国。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刘老师,今天听得太爽了,下次是谁来?”两周前的周一,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之三创业人生”课上完后,不少学生围着课程负责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寅斌博士热烈讨论。原来,学生中人气火爆的手机应用软件“足记”创始人杨柳来到课堂,分享她的创业经历。

  而与嘉宾主讲一同站在讲台前的社会学院教授顾骏、思政名师顾晓英,则适时加入,妙语连珠。“创业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别人买单”,顾骏教授围绕着“为什么大家都在谈创业?”“学校为什么开展创业教育?”“国家为什么鼓励创业?”“全世界为什么创业成风?”等几大问题开讲。课程负责人刘寅斌老师则从自己的专业出发,阐述“创业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接下来几周内,邻寓国际社区联合创始人高杰和CEO张爱华等嘉宾将相继来到“创业人生”课堂,与师生一起进一步探讨创业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据了解,“创业人生”是上海大学“同向同行”之“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在“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后的第三次开拓,三门课开一门,火一门。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有一个“痛点”: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抬头。当今大学校园中,“90后”、“95后”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他们敢于追梦,勇于设问,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很好奇,如果能有一个平台,由教师通过多维专业角度,与学生一起梳理事实、分析理论,是否能更好地帮助青年人学会理性思考、更快成长,在信仰上、文化上也更加自信?

  由此,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应运而生。这些课程反映了上海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创新的新探索: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

  从“抬头率”到“点头率

  自2014年起,上海酝酿推出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继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之后,复旦大学“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同济大学“中国道路”、上海师范大学“闻道中国”等13门课程相继推出,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大学生关切,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门课。

  一堂课上,同时与最先进的机器人、无人艇相遇,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智造中国”课程的课堂之一,主题是“匠心与情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重点聚焦中国制造、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培育等,就这样,机器人专家李明、无人艇专家姚骏峰带着他们的故事,走进教室。之后的课堂中,中国商飞、宝钢、振华重工等企业第一线的研发者、决策者将相继到来。

  在提高“抬头率”的基础上,“点头率”成为教学领域新的课题。如何在授课过程中,与年轻学子产生共鸣?一系列“中国”课程的选题,植根学校办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各所高校“中国系列”课程均和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贴近,课程既有学术积淀又充分激发大学生求知需求。

  思政课讲文化,体育老师来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课是探索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向“课程思政”转化的又一新尝试。该课程以“解读中国人文传统,传递中国人文精神,展示中国气派,凝聚中国力量”为主线,直面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和焦点问题。

  第三讲上课时,学生们惊呆了。原来走上讲台的是体育教学部的老师张波,讲射箭。从“巫射四方”谈中国古代射箭运动起源与演变;从“育人之射”说中国传统射箭教育价值的形成,何谓君子之争?如何“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一张弓,一枝箭,便是中华文化。

  从“?”到“……”的人生引航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4门必修课和1门形势政策课(简称“4+1”),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承担着显性的思政教育的功能。而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则具有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

  作为复旦大学核心通识课“治国理政”的课程负责人,在课程首席专家杜艳华教授眼中,凝聚青年人关注点的专题式教学,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及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可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程形成呼应与配合。

  “国共反腐史鉴”、“社会动员与风险治理——群体性事件、抗美援朝等”、“中西文化论争”……《治国理政》的课堂上,这些主题常在青年中引发热议与好奇探究,而一般思政课上少有专题涉及。

  杜教授拍板讲述这些,自有底气——教学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压得住”,他们的专业主要包含三类:一是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二是党史与政治学交叉学科成员,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带着问号走上讲台,为青年留下的是不断思考、实践的省略号,而非盖棺定论的句号。在大思政格局的开拓下,“中国系列”课程注重“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家名师走上申城高校的“中国系列”课堂,在这里探讨人生、讲授知识的同时,阐述背后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润物无声,为学子实现人生引航。

  来源:上海高校相继推出“中国系列”课程,“大思政”为青年人生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