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85 高校工科化学前七”

03.08.2016  22:52

        5月26日,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我校成立。为何要成立学院,成立之后的学院“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学科建设将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近日,我们采访了学院首任院长张弛教授,请他为我们介绍学院的发展愿景。

(我校高等研究院暨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实现平面状超级电容器可拉伸度大幅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十二五”成绩不错

      张弛说,同济大学化学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俗的成绩。1937年,同济就开设了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是王葆仁教授(解放后成为院士),校友中产生了唐有祺、卢佩章、黄志镗、曹楚南、戚正武、邓景发等6位院士;1980年至今,曾在我系工作的教师颜德岳成为院士,计亮年被聘为双聘院士。
      “十二五”期间,化学系成绩不错。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60余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仪器专项”2项,“973”子课题4项;获得专利授权159项。发表影响因子5以上的SCI论文从2011年的年均10余篇提高到2014年的近50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SCI论文年均3-5篇,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数量处于学校各学科前列。与此相适应,ESI国际学科排名进入前1%。
      与学科科研相适应,化学系的教学改革成绩同样取得不俗的成绩。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化学》立项进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等3门课程成为上海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公开出版高水平教材《普通化学》等7本,教学教改论文年均10余篇,部分高水平论文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上。“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层次跨学科化学开放实验教学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质量继续稳步提升。前不久学校公布的教改成果奖名单中,王晓岗、许新华、范丽岩等牵头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现代化建设”获特等奖。
      以科研与教学为核心,化学学院目前已拥有“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5人、“东方学者”2人、“上海千人”2人、“领航人才”4人,“十二五”期间,ESI高被引论文,同济共入选82篇,化学系占其中22篇,数量处于学校各学科前列。”张弛说,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落户化学系,现已开始建设。

百尺竿头,谋划更进一步       这些年来,化学系的同事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都卓有成效。我们的空间应该再扩大一些,舞台应该再大一些,张弛告诉我们。
      张弛说,就科研队伍而言,目前化学学院有赵国华、张扬会等主持的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吴庆生、闫冰等带领的纳米材料化学团队,王启刚、姚天明的生物交叉化学,王)峰、陈作锋牵头的分子与能源化学,张扬会、赵晓明的绿色化学及朱志荣、王小荣牵头的化学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6支队伍,加上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作为支撑平台,科研开展得有声有色。像化学品分析实验室目前正在开展化学品分析监测、化学品迁移转化、化学品风险评估和化学品污染控制等4个方向的研究,瞄准化学品风险防控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乃至全球化学品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实验室将被打造成开放性的科研平台”,张弛说。
      “新成立的化学学院,‘十三五’期间将瞄准国家及上海市的亮点学科、先导计划,用五年时间夯实学科基础,再用五年时间打造学科高原,力争建设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工化学学科。”张弛介绍,“十三五”总体目标,将着重提升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学科排名进入前300;在国内化学学科中排名进入15%以内,985高校工科化学进入前7。

达成目标,我们这样做

      “十三五”的这个目标对于同济化学学科来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张弛说,我们准备利用学院成立的契机,对学院组织架构、高端人才引进、学生培养模式等加以深度优化,以“国际化”为切入点,让师资队伍、学术研究、科创平台、人才培养能真正走上国际化轨道。
      在国际化背景之下,结合学校及学院特点,化学学科将重点建设面向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的材料化学和面向环境分析与污染控制的环境化学两个学科方向,重点培育面向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的生物医药化学学科方向;同时,学院还将建设光响应功能材料国家级国际化联合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争取在面向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材料化学、面向环境分析与污染控制的环境化学方向上实现异军突起”,张弛表示,“十三五”期间团队将力争获得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或重点项目二至三项,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年均争取在10篇以上。
      记者了解到,作为学者,张弛在南京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又到美国堪萨斯大学化学系随美国化学会2000年主席布什(DaryleH.Busch)教授做博士后,从事液晶在先进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光敏分子材料在核反应堆贵重金属元素分离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与该校校长、德国莱布尼茨化学奖得主赫尔曼(WolfgangA.Herrmann)教授合作,作为洪堡学者从事分子棒/分子线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后来,又进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名古屋大学野依良治(RyojiNoyori)的物质科学国际研究中心担任JSPS长期特别研究员,从事过渡金属功能簇合物及超分子的光学性能研究;获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教授,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等。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张弛牵头的光电功能材料化学团队人才济济,其中包括“外专千人”“青年千人”等各项人才计划,在研国家项目十余项;学院的环境分析与污染控制的环境化学团队拥有“青年千人”2人、“东方学者”2人、“上海千人”1人、“领航人才”1人,在研的国家项目十余项。
      “十三五期间,我们打算引进‘国家千人’(外专千人)3-5名,引进或培育‘国家杰青’(长江学者)2-3人,引进‘青年千人’4-5名。”张弛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