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研修班举行“学术·人生·使命”座谈交流会

21.12.2015  14:58

12月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数学学院陈纪修教授受邀围绕“学术·人生·使命”的主题,与第9期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座谈交流。

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了参加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体会,特别是赴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考察的感受。大家谈到,学者个人的科研兴趣要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兄弟单位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加强学科建设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大学最重要的成果是学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功的团队背后必定有一种精神支撑,大学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的共同体,应当重视大学精神教育,等等。

在听了学员们的发言后,杨玉良院士和陈纪修教授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学员们进行交流。

杨玉良:科学家要有崇高的使命感

杨玉良院士和大家分享了他年轻时的经历。他说,上世纪80年代自己曾赴德国留学,亲身感受到了当时的中国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对比,让他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一种使命感也油然而生。他决定学成后一定要回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他认为,所谓使命感,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责任,把本职工作做好,关心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科学家要坚守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准则,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除了要关注自己的学科以外,还要关注全局、关注整体,与不同学科的人进行交流,站在更高的层面引领学科的发展。他说,思想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力量,他希望在座的青年知识分子要坚持阅读、思考和写作,勇于承担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克服困难、应对挑战中不断地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迈向更高的境界。

陈纪修:做一个教书育人的好教师

如何做一个好教师呢?陈纪修教授说,第一是要热爱教师工作,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我们必须热爱它。第二是要上好课,做好教学工作,这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必须要认真对待。第三是要处理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天职,科研是教师的本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一点是育人工作,这不仅仅是辅导员或者导师的任务,每一位教师都责无旁贷,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风,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他说,复旦是培育我的地方,也是成就我的地方。与青年人打交道、与他们一同成长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感到无怨无悔。他希望广大青年教师传承复旦精神,在教学上狠下功夫,把讲台当作教师的舞台,把上好课、育好人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

当天上午,第9期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员还赴钱学森图书馆进行了现场教学,参观了常设展览,观看了纪录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并听取了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党总支书记张凯作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与他的纪念馆》专题报告,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思想与学术成就,学习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