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欲迁200年前祖坟 验DNA鉴定埋葬者关系
多年来,一个疑团始终困扰着靖边县的张姓一家人:6座祖坟里,最久远的是两座并排而立的清代同辈坟冢,其中之一是先人夫妻的并葬墓,但另一座坟的身份却始终不能确定。为了弄清楚这座坟的主人与祖先的关系,张氏兄弟将两块近200年前的骨头送到了第四军医大学DNA分型中心……
与先祖平辈的坟里埋的到底是谁
距靖边县城8公里有一座镇靖古城。而张家就住在镇靖古城附近。
张家兄弟都已中年,在家族排“建”字辈,73岁的父亲是“亮”字辈。再往上依次是忠、旺、添、锦。
“我们的祖先是锦字辈,如果按30年一辈,锦字辈应该在190年前了。”张家兄弟说。祖坟原先在古城一侧,有6座坟,9具尸骨,其中三座都是夫妻并葬墓。在上世纪70年代时,迁到了如今所在的地方—与古城遥遥相望的一座土山上,但排列顺序与之前一模一样。
最近,一家人又动了迁坟的念头。因为在当地祖坟讲究单数,即三、五、七辈可以埋在同一处,但张家的这6座祖坟埋了4辈人。“当时条件不好、成分也不好,就没敢讲究”,张家兄弟说,如今,条件改善了,加之家里有些不顺心的事,家人准备迁坟,重新将祖坟归整一下。此外,锦字辈祖坟旁边并立的一座坟也让张家人好奇,这里究竟埋的是祖上的什么亲戚?
鉴定结果不是亲兄妹
6月1日,张家兄弟将6座祖坟里最久远的两座并排而立的清代坟冢打开,将其中锦字辈祖先和另一座坟内的骨头各取了一块送到了四医大DNA分型中心,要求鉴定这两者是否来自同一母体。
昨日一早,四医大DNA分型中心主任吴元明赶到靖边县,将鉴定结果送到张家兄弟手中,并在张家人的带领下到祖坟处实地了解情况。
“我小的时候,爷爷曾带我上坟,说一座坟里埋的是他爷爷和他奶奶,旁边埋的是他爷爷的妹妹……”张氏兄弟的父亲说,老人还回忆起第一次迁坟时,锦字辈祖先的棺木很厚。老人用手比划着,“在我爷爷的爷爷坟中还挖出了铜顶子,说他是个秀才,在当地很有威望。”
华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锦字辈有两座坟,其中一座是合葬墓,另一座是同辈的女子墓。
然而,鉴定结果排除了两个检材来自同一母体,也就是说,两人并非是亲兄妹,不是一母所生。得知结果后,张家人分析,也有可能是堂妹或者小老婆等。“堂兄妹的关系通过DNA是鉴定不出来的。”吴元明说。
“其实这个鉴定就是想了却我父亲的一桩心事”,张家兄弟说,他们的父亲对这座墓的墓主身份一直很疑惑。“现在结果出来了,不管是不是亲兄妹,这座坟都是要分开立的。”
专家说:时间越长DNA越难鉴定
吴元明告诉华商报记者,类似这么久远的骨头鉴定还没有遇到过。之前,四医大DNA分型中心对骨头做DNA鉴定,时间最长的是46年:一位46岁的陕北男子刚刚出生,其母亲就去世了,后来尸骨被盗“配阴婚”,找回尸骨后,男子要求鉴定是否是其母亲。“46年是目前最长的了”,吴元明说,有媒体报道过鉴定60年的骨头,但文献上没有记载,学术界并不认可。
吴元明说,DNA鉴定依赖于保存条件,与气候有关,DNA包在骨头里,陕北干燥易于保存,南方湿润则不易保存。这次鉴定的骨头非常酥,一捏就碎,可以肯定年代非常久远。
“时间越长,DNA降解的越多,越难鉴定”,他说,做鉴定时,要洗骨头,用紫外线照射,再锯断,取一定重量碾磨成粉,再用仪器鉴定。不过,DNA只能鉴定亲缘关系,却无法鉴定时间长短。因此,送检的骨头究竟距离多少年并不得而知,只能大致推算。如果按200年,应该在清嘉庆年间。
华商报记者 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