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的环保经:用过的保鲜膜还能包虾壳、果皮

28.04.2016  15:30

  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在启动仪式上,分享了自己在家中垃圾分类的心得。

  2005年,马莉莉去日本参观爱知世博会。她的一位同事吃了一个果冻,就把果冻的塑料外包装,随手扔进了垃圾桶。没想到,一个志愿者叫住了他,说他投错垃圾桶了,请他自己取出来,重新再投。他再仔细一看,日本的垃圾桶,一字排开,有7、8个,上面还画了各种图案,塑料的、果皮的、纸张的,非常细致,功能都不一样,不能够随便扔的。虽然是外国人,但仔细看,还是看得明白。同事有点不好意思地把垃圾从桶里取出来,重新投放。

  这件小事,触发了马莉莉对环保的认识。

  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教下一代的。从出生开始就学起的。比如一个香烟盒,其间的纸盒、外包的塑料薄膜、封口处的那圈铝箔。这个香烟盒就要分三类: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铝箔是金属,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三类丢弃。垃圾分类对日本的孩子来说,是从小旧看惯了的事,成年人遵守得一丝不苟,榜样的力量就会铸就他一生的习惯。在日本,你如果不严格的执行垃圾分类的话,将面临巨额的罚款,在以住宅团地为单位的区域社会,落下个“不履行垃圾分类”的名声,那可是很丢人的事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马莉莉参观了台北案例馆,看到他们垃圾分类水平,感到更加吃惊。

  原来,早在2000年,台北和上海差不多同时酝酿垃圾分类。到2010年时,台北市已实现了垃圾“零填埋”的目标。当时,凤凰卫视采访台北市民,不少台北人觉得垃圾分类非常麻烦,一开始也遇到了很大阻力。没想到,他们坚持下来了,十多年过去了,台北的垃圾分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见良好的习惯培养,是有个过程的,需要坚持。”马莉莉说道。

  自2011年,上海开始正式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至今已进入第六个年头。虽然马莉莉所在的小区,还没有完全实现垃圾分类,不过,她在自己家中,早已进行垃圾干湿分离。

  马莉莉展示了她家厨房的照片,厨房间里有两个垃圾桶,水斗下面的垃圾桶,是专门用来放纸头、塑料、玻璃瓶等可回收垃圾的干垃圾的。马莉莉说,这些干垃圾,放时间长点,也没关系,不会发臭。另一个垃圾桶,专门用来放菜叶、剩菜、瓜果、骨头等湿垃圾的。在她所住的小区里,有一个湿垃圾生化处置站,可以将湿垃圾加工处理成有机肥料。电池、灯泡这些有害垃圾,马莉莉用个罐头收集起来,再集中投放到小区的回收箱里。

  “我觉得,生活要尽量简单,物尽其用。钱是你的,你想怎么花怎么花,但资源是社会的,不能任你浪费。

  节约资源,就要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量,尽量循环利用资源。马莉莉为我们介绍了几个她的小妙招:塑料袋和保鲜膜用过之后,还能包虾壳、果皮等;用过的餐巾纸,会用它擦下地板后再扔掉;不能捐的旧衣物剪开做拖把……

  “很多人习惯把节约跟小气划上等号,这大概是贫穷年代留下的烙印。其实,节约≠省钱,节约≠抠门,节约≠小气。节约,是对节制、约束自己的的欲望,调低自己对物质的依赖,让自己更加自由。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垃圾分类应该率先做起,上海的居民要从很多细小的生活习惯来改变。马莉莉对上海推行垃圾分类有着很大的信心,她说,“禁鞭令”如今都实行得很好,垃圾分类也一定能做好。

  现在,市政府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正向激励措施,即开设绿色账户,用分类垃圾的行为来获得积分,积分再去兑换各种奖励。

  马莉莉认为政府部门想得很周到,没有简单地一罚了事。“我们居民都应该积极参与。与其羡慕别人日本、北欧怎么干净,怎么优美,不如从自己做起,每日一善举,把生活垃圾简单分一分。千千万万个家庭加入,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简约生活,绿色生活,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质。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