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小医生"在上海 杨永康:将助人进行到底

02.10.2014  07:27

杨永康正在出诊

献血时的杨永康

杨永康与妻子

  东方网记者于量10月2日报道:没有专家教授的头衔职称,没有轰动学界的重大发现,没有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学术论文……穿梭在东方医院胃肠外科的病房里,杨永康说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医生”。

  然而在大多数人看来,杨永康绝不普通:一个马来西亚人来到中国行医,在华期间坚持义务献血,还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个白血病患儿的生命,有人把杨永康称作“当代白求恩”。但他却说,自己只是在尽力做好一件小事,那就是帮助别人。

  2004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本科的杨永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外籍志愿者。8年后的2012年,杨永康被告知一名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7岁男孩在配型初筛中选中了他。当年4月,杨永康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助男孩逃离了死神的魔爪。

  2013年10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马经济高峰合作论坛,在致辞时讲述了杨永康的故事。这个马来西亚“小医生”的名字随即为人熟知,杨永康也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杨永康告诉东方网记者,18岁时,他在马来西亚第一次献血,此后从未间断。2007年,杨永康作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来到东方医院实习工作,他发现临床急缺成分血,开始将献全血改为献成分血。健康人捐献成分血最短周期是4周,他每月献一次,每次捐献的量是别人的2倍,累计献血已达百余次。由于多次献血,杨永康的左臂肘窝已经结起了一块硬币大小的疤:“这块疤很硬,所以扎针时特别难扎。所以现在每次献血,我花的时间都要比别人长。

  在采访的过程中,杨永康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小医生”,一点都不伟大,他偶尔也有牢骚,也会抱怨。杨永康坦言医生这份工作强度大,压力高,相比之下收入却不算高。即使是身为护士的妻子,对于杨永康没日没夜地加班也颇有怨言:“前两天已经骂过我了,说我都不回家照顾她和孩子。

  但就是这么一份“事多钱少责任重”工作,却是杨永康从小到大所一直梦寐以求的。杨永康说,自己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好人有好报,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7岁那年,杨永康的祖父因病不治,撒手人寰。爷爷弥留之际无助的神情让杨永康印象深刻,自此他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我的想法很简单,当医生,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

  然而医生是有局限的。面对病魔,人类的力量有时显得无比渺小。杨永康至今还记得他踏上临床岗位后第一次直面死亡时的情景:那天深夜,杨永康所负责的一个恶性肿瘤晚期女病人病情骤然恶化,正在值夜班的他赶到病房,立即着手开始抢救。但由于病势凶猛,最终回天乏术。

  “抢救的时候那个阿婆一直拉着我的手,用很微弱的声音求我救救她。我嘴上答应着她,但是心里明白,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救不回来。”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老人的离去还是让杨永康备受打击,消沉了好几天:“始终不能接受,觉得自己很没用,帮不到那个阿婆。

  所幸杨永康最终还是走了出来。他说自那以后,每一次直面死亡对他都是一次震动,让他不断思考如何做好一个真正能治病救人的医生,尽最大的能力挽救患者:“小时候很天真,以为穿上了白大褂就可以治好所有的病。从学医到从医,我才知道,医生不是超人,有太多的无能为力。“

  杨永康说,自己抢救过无数的生命,也送走过数不清的生命,他只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患者,为患者在黑暗中带去哪怕一丝光明。